《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班级: 高 二 A ( )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学习重点】
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前置性补偿】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 、 、 并称“ ”。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全唐诗》仅录存其《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 “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2、字音辨识
滟滟( )芳甸( ) 霰( ) 汀上( )纤尘( )纤夫( )皎皎( )青枫浦( )扁舟( ) 扁担( ) 徘徊( )( )
砧上( )碣石( ) 褐色( ) 潇湘( )( )
3、结合注释,整体把握文意
【新知探究】
整体把握
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提示:这首诗可谓是融景、情、理于一体,请按这一思路,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二)文本研习
1、欣赏诗歌中的景物美:
⑴阅读诗歌前8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⑵从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句,从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2、领悟诗歌中的哲理美
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本段引发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诗句,我们该如何评价张若虚的思考?
3、感悟诗歌中的情感美
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推敲揣摩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句中为何用“生明月”而不用“升明月”?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 “待”好还是作“照”好?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问:试分析“徘徊”一词的好处。
(四)总结归纳
1、写作主旨
2、艺术特色
【形成性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潋滟(yàn) 纤尘(xiān) 芳甸(diàn) 一叶扁舟(biǎn)
B.雪霰(xiàn) 绿汀(tīng) 妆奁(lián) 月光皎洁(jiǎo)
C.江畔(pàn) 徘徊(huí) 砧板(zhēn) 大大落落(luō)
D.碣石(jié) 潇湘(xiāo) 宝藏(zàng) 春风拂面(f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陈这个人是远近闻名的诗歌迷,尤其喜欢欣赏他人的诗歌朗诵,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B.张若虚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诗歌中的月光荡涤了五光十色的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C.张若虚将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诗歌,诗人不遗余力地对春江花月的夜景进行描绘,对诗歌的情韵意境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展示。
D.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有时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有朋友的帮助才勉强度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赏析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简单的事,小范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B.唐诗中处处有山水美景,句句是人情至理,像《春江花月夜》一类诗所带给我们的启悟、感伤或快乐,是终生享之不尽的。
C.诗人溶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由此真切地抒发了生命美好而又短促惆怅的感受十分强烈。
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排除一切离愁别绪,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