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学号:__ _ _ __ 姓名____ ______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柳宗元、韦应物的生平 ,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并体会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学习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并体会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前置性补偿】
一、知识链接
贬谪诗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2、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
归雁 江水 香草 柑橘 风霜 雨雪 蓬草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芙蓉 薜荔
3、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1)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3)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4)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6)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7)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4、贬谪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
(7)思乡 、忠君、豁达等感情
5、贬谪诗中常见的手法
(1)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2)借景抒情.
(3)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
(4)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5)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6、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与陶并称陶韦。但是,他和王、孟毕竟不同,他的田园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内容上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如《观田家》: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苪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7、背景介绍
《寄李儋元锡》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人出任的这一年恰是唐朝分崩离析、危在旦夕的一年。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其父亲唐代宗匆忙出逃陕州,长安也被吐蕃军队占领。)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讯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李儋 春愁黯黯 城邑
俸钱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
春秋黯黯独成眠
城上高楼接大荒
惊风乱飐芙蓉水
九回肠
【新知探究】
首联哪一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中的“风”、“雨”、“芙蓉”、“薜荔”有着怎样的寓意?
试比较颔联和颈联中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联系全诗,分析作者“愁”的内容有哪些?
【形成性检测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花”、“月”两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4分)
(2)请结合诗中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4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