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专题一第1课在酒楼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专题一第1课在酒楼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4 08: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课 在酒楼上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开篇絮语
知能优化演练
第1课
开篇絮语
二十世纪前叶,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极大地普及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我们称之为“新青年”,鲁迅是运动的亲历者,不过他这时已经逐渐步入中年。作为一名中年作家,鲁迅缺乏其他新青年常有的狂飙式的激情。鲁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以自己特有的怀疑与冷静的态度审视了这场运动的全程,并用自己的笔墨为这一阶段的中国做了深刻的写照。
基础自主学案
字音辨识
(一)单音字

línɡ 

shuò
xiā

hàn
chóu
chú
tuí
qínɡ


kuànɡ
fū yǎn 
jié
yōnɡ
liàn
kuánɡ
jiáo 
jué 
sǎn
sàn


zhí 
shi 
yàn
yān
yè 
zhènɡ
zhēnɡ














词语辨析
必需·必须
“必需”,表示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意思,说明事物的特别需要;“必需”是动词,在句中可作定语和谓语;另外,“必需”有构词能力,如“必需品”等,“必须”则不能。“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性,说明一定要这样做。“必须”在句子中作谓语,用在“为……所……”的格式里,“必须”还有加强命令语气的作用。例如:你明天必须来。
大概·大致
“大概”,副词,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如“老校长大概五十来岁”“乌云满天,大概要下雨了”。“大致”,副词。①表示事情的主要方面是这样。如“两种说法大致相同”“这部词典收词大致符合同学们的需要”。②大约。如“新建校舍,大致需要两年时间”“本届作文竞赛结果大致月底可以揭晓”。
实在·确实
“实在”,①真实;诚实。如“这不是实在话,我不信”“他觉得这是个实在的青年猎手,没有虚情假意”。②副词,表示确认。如“这孩子实在聪明”“这道题我实在不懂”。③副词,表示转折。如“问题看来简单,实在并不如此”。“确实”,①真实可靠。如“消息确实”“确实的证据”。②副词,表示情况符合实际。如“问题确实很复杂”“你确实比我强得多”。
熟语积累
皑皑:洁白(多形容霜、雪)。
踌躇:犹豫,迟疑不决。
敷衍: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
噩梦:可怕的梦。
啾唧:象声词,形容虫、鸟等细碎的叫声。
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2.写作背景
《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北方文坛显出寂寞荒凉的景象。鲁迅这段时期思想比较苦闷,他不知道革命的主力在哪里,也不知道新的战友在哪里,因而一度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感。和《呐喊》相比,《彷徨》中的作品战斗的意气是冷了不少,但鲁迅这时考虑问题是更深沉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当时,“《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
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这就使他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更为深透。《在酒楼上》就是鲁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出的一篇凝聚着他深刻见解的作品。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
【自主解答】 
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当时相当一部分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的真实写照。小说通过回顾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
2.《在酒楼上》的故事情节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采取这种表达方式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好处?
【自主解答】 
对话描写,便于表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让读者像一个洞明的旁观者一样,明了双方情感发展脉络;又由于叙事中夹带着抒情意味浓重的议论,感情也就袒露得更为分明。
3.小说中生动的景物描写,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深化了小说的题旨。试找出几例并简要分析。
【自主解答】 
(1)S城“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我”的住所窗外“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正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
(2)楼下废园“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在萧索凄清、死气沉沉的背景下,梅花、山茶花与白雪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体现了鲁迅先生悲观中奋起、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
4.请简要分析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自主解答】 
《在酒楼上》塑造了吕纬甫的典型形象。吕纬甫本来是一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经过多次辗转流离,感到青年时代的梦想没有一个实现,便敷敷衍衍的教点“子曰诗云”,随波逐流地做些“无聊的事”,以满足别人和抚慰自己。他既狼(一) 一群狼被猎人赶进了一个洞里。猎人在洞口安装了一只兽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生活,也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思想。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了如下的概括:像一只苍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
地点。《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
然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历史的逆转,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他千里迢迢从山西太原回到江南S城,不过是为了给早就死掉烂掉并且踪迹全无的小弟“迁葬”,以骗骗母亲,安慰自己。他自己在办完这些无聊的事情之后,仍然要去教什么“子曰诗云”,用《孟子》《女儿经》中的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他就这样敷衍着过日子,混着日子,“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吕纬甫落伍、落荒,继而颓唐、消沉,终而由战斗者变成了苟活者。他不甘心颓废,却又无力自拔,明知道在消沉,也不去振作。按着他自己的比喻说,像一只苍蝇,“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走了,但是只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吕纬甫不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5.结合阿顺的故事简要分析吕纬甫消沉落寞的原因。
【自主解答】 
阿顺是吕纬甫邻居家的女儿,能干、善良。为了阿顺,吕纬甫硬吃下大碗的荞麦粉以至于整夜饱胀睡不稳也毫无怨言,甚至还“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即使这次应母亲要求大老远地回到S城送两朵不易买到的剪绒花,也还是心甘情愿。而现实是阿顺已经在悲苦中去世,吕纬甫面对的,除了不幸的消息,还有阿顺“像
一个鬼”的妹妹和“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的弟弟”。对吕纬甫来说,美丽的阿顺正是“旧日的梦的痕迹”,而眼下的遭遇正是现实境遇不如人意的反映。现实的处境与他的理想相距太远,以至于使他看不到实现的可能。一个积极向往革命渴望改变现实的热血青年失去了理想与追求,转而消沉颓唐与现实妥协。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不彻底、换汤不换药的现实,传达出改革如此艰难的思想。
名师·点拨
【温馨提示】 1~5题为同学们的自主探究题,一定要在自主解答之后再看答案哦。
6.“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点小圈子。”吕纬甫对自身生活经历的自嘲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师生互动】
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在自嘲中含有一种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认识到这种变化的荒唐可笑,更认识到这种荒唐可笑的变化的不可避免。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也使得他身上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而知识分子内心软弱的一面也在不经意之间自然表露了出来。
7.鲁迅在《两地书·二九》中曾做过精当的剖析:“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试分析这种态度在这篇小说中是如何表现的?
【师生互动】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然而,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
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像吕纬甫这样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落荒,在当时的青年中并不罕见。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也曾一度颓唐,因而这种情况引起了他的深思。在吕纬甫的悲剧中正蕴含着他对忽而狂热、忽而消沉的青年们的针砭。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