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专题一第2课看不见的珍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专题一第2课看不见的珍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4 08: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课 看不见的珍藏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开篇絮语
知能优化演练
第2课
开篇絮语
我们喜欢读小说可能是被它起伏跌宕、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可能是被它血肉丰满、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所感动,这两方面内容在我们将要学习的《看不见的珍藏》里面都有体现。而小说又不仅仅具有这两方面内容,它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想要了解小说家究竟想说些什么,我们不妨走进作品,进行一番饶有趣味的探究。
基础自主学案
字音辨识
shí

ài
sù 

xùn
bié 
wǎnɡ
jīn
sǒnɡ
nán
tónɡ
diān
rǎnɡ
qián
bǐ 
chen

yùn
yūn
jìn 
jìnɡ
zhǎnɡ
zhànɡ
jué
jiǎo

mài

lòu






墓 










词语辨析
(1)流传·留传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故事、消息等)。
例:在“宁高停职门”流传仅仅几个小时后,在粮集团就紧急发布了一份“重要声明”,称该报道内容“纯属捏造,完全不符合事实”。
“留传”指遗留下来给后代,多指具体物。
例:听说古井一名村民有祖辈留传下来的一份介绍蟠龙山桔的资料,他早早便坐公共汽车来到古井,千方百计地找到了这名村民的家。
(2)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强调亲自看到、听到,受影响与否不重要。
例: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深刻影响。
例:大力开展“蓝色文化”“蓝天文化”“砺剑文化”等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滋养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格。
熟语积累
无济于事: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出乎意料:指出人意料。
忐忑不安:心神不安。
热情洋溢: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兴高采烈:情绪高涨,异常高兴。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
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
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地描摹。
2.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德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战争本来就已经使德国经济凋零,但战胜国又强加给德国极为苛刻的《凡尔赛和约》,不仅大片土地人口丧失,还要负担巨额的赔款。成为德国工业最大依靠的鲁尔工业区,1923年还被法比军队占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无奈的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我们履行它(和约)就是为了证明它不能履行”。于是日夜赶印钞票,德国通货极度膨胀。在经济危机之中,德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没有工作、没有粮食,走投无路。小说以此为背景,表现了一位盲人收藏家对艺术的钟爱以及他和他的家庭的不幸。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小说的标题“看不见的珍藏”的丰富内涵?
【自主解答】 
“看不见的珍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人那些看不见的艺术收藏,二是指那些同老人一家一样善良,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们的心灵。我想,要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事物。最重要的是,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
2.从文本来看,古画收藏家海瓦特是怎样一个人?
【自主解答】 
他爱自己的藏画超过生命,即使双目失明了,每天也要一幅幅地摸一摸。恰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他的妻子和女儿就悄悄把他的珍藏拿出去卖了,以维持生活,而用一些白纸代替了他的藏画。这位老人就整天守着他那些空空如也的画夹,沉浸在幸福和满足之中。他是幸运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能躲
开人间苦难,把自己的爱寄托在想像中的美好艺术上,避免遭受美好被毁灭的打击,但那些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却只能无奈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任凭自己内心的爱在战争带来的苦难里被摧残殆尽。
3.古玩商最初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到老人家中的?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去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自主解答】 
由于生意的艰难,古玩商人带着扭转生意受损的希望来到老人家中,希望能从老主顾身上捞取一些好处,体现了商人唯利是图的一面。同时,对于老人那一笔可能存在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有一种探其究竟的“寻宝”心态。但在离去时,古玩商人心中却充满了对老人和艺术的敬畏之情,
更有对先前拜访目的的一丝愧疚。这些都是因为老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求,感染并打动了古玩商人,感受着纯粹心灵的 力,使他暂时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利欲争夺。
4.小说以“我”和老古玩商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自主解答】 
小说以“我”和老古玩商的对话展开情节,老古玩商是讲述故事的主体,而“我”和读者则一起处在听众的位置。表面上看“我”似乎可有可无,实际上这种叙事方式营造了一种对话场景下的真实感。读者和“我”同一立场,仿佛在聆听着老古玩商的娓娓述说,对话的氛围亲切而又真实可信。老古玩商的视角也避免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全知全能,使得故事的展开充满了悬念,还伴随着叙述者不断生发的主观评价与抒情。
5.小说语言极富个性化,如古玩商和老收藏家的语言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举例说明。
【自主解答】 
如古玩商在向我描述古玩市场行情的时候说“需要源源不断地收进新货”“现在店里只有一些极其寒碜的破烂货”。他把“一向说起来都带有敬畏之心”的艺术品称为“货物”,表现了他的商人本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收藏家,他称自己的收藏为“精美的东西”“不为人知的宝藏”。这充分体现了老收藏家对艺术的敬重与挚爱。
名师·点拨
【温馨提示】 1~5题为同学们的自主探究题,一定要在自主解答之后再看答案哦。
6.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设计上的巧妙之处。
【师生互动】 
(1)设置悬念。①古玩商强调“我这个老古玩商三十七年来从来没有遇见过的奇事”,引起“我”和读者的兴趣。②老古玩商把扭转局面的希望放在了一个六十年以前的外省老主顾身上,可这个老主顾是个不属于现在时代的“罕见稀有的怪人”。读者一方面和老古玩商一起心存希望,一方面对那个“古怪的、旧式的滑稽的人物”又产生
了强烈的好奇,同时对那一笔可能存在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有了一种探其究竟的“寻宝”的心理。③外省小城平淡无奇、低级庸俗,增强读者的好奇,和古玩商一起充满了期待。④老主顾竟然是个盲人,使读者吃惊不小,但他对古玩商的盛情邀请,使得读者的心理期待丝毫没有减损。⑤站在一旁客气微笑静听谈话的老太太,突然哀求似的举起双手,用脑袋做了一个激烈的反对动作,还有她送我出门时忐忑不安提心吊胆的神气和结结巴巴的话语,以及她的女儿慌乱尴尬的神气和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言辞,使读者心生疑虑:这母女二人有什么样的难言之隐?难道事情会有什么变故?
(2)巧设伏笔。在老人的女儿揭示出事情真相之前,作者已经为此安排下了伏笔。老古玩商感慨生意艰难,想从往日的老主顾身上寻找可利用的资源,曾说过“我们大部分老主顾早就被迫把他们的收藏拍卖掉了”,这已经为后文老收藏家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在查阅过去的订单资料时,老古玩商发现“他从一九一四年……以来”就“没有向我们订购”,这个细节也暗示了战争给人物的命运带来的变化。
7.品读老收藏家在鉴赏名画时的细节描写,分析老收藏家的性格内涵。
【师生互动】 
等到古玩商到来之后,迫不及待地抓住他的手臂,把他按在椅子上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用指尖取出《大马图》之后凝神注视的痴迷神情;复述作品细节时的了如指掌;摸索伦勃朗名画时指尖的细微敏感;在听到古玩商的称赞之后洋洋得意的快活样子,还显示出一股发自内心的深情……这一切细节刻画,显示出老人沉醉于艺术中的幸福感,表明老人视艺术如生命的执著。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