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太史公自序
诗海探珠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考】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太史公自序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堕同隳,毁
纂同缵,继承
拂同弼,辅助
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动词,遵奉
名词,树木的根
名词,根本
副词,本来
名词,稿本
名词,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甫辟场祭地的一种盛典
动词,封赏
动词,封闭
名词,土堆,坟
名词,边界,界域
介词,凭借,依靠
连词,来
介词,把
介词,用,用来
介词,因为
主管
担任将军
像君;像臣;像父;像子
封王
向南
向上;向下
封……为王
以……为则,把……当作准则
使……思
使……恢复;使……延续
使……流传,留下
为……死
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
偏颇之事;废弛之业
友好地对待,奖励;不友好地对待,惩罚
整理,归纳
使……显耀
崇尚,以……为贤;轻视,以……为贱
到
参与其事
愤懑
谦词,我
六、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 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___________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_______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___________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________
判断句,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判断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字_____,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
不详。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汉将_____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为完成《史记》的写作,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____》,其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子长
李陵
史记
2.相关知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前四史”。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律令、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司马谈“发愤且卒”,说说他内心有怎样的“愤懑”?
【提示】 司马谈作为史官,内心的愤懑有三点:一是汉武帝时代,海内一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大发展,有那么多“明主忠臣死义之士”,作为一个史官,却不能记录他们,记录这个盛世,内心忧惧;二是在太平盛世,汉武帝首次举行封禅大典,作为史官,既不能躬逢其盛,更不能亲笔记载这一时刻,十分痛心;三是一直以祖上史官世家传统为荣耀的司马谈由此而痛心这一传统在自己手上中断。
2.从司马迁不顾一切完成《史记》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提示】 (1)有济世之宏志。(2)有执着之精神。(3)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
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为了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4.司马迁将《自序》放在70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
5.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现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请结合《自序》谈谈对梁启超观点的个人看法。
【名师点拨】 首先,梁启超肯定了《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品质,《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也为广大史学家所肯定。其次,司马迁写《史记》并不是为写史而写史,他在《自序》中一再强调,他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最终目标是说道理,明鉴戒,阐释他的治天下方略。这是他的“一家之言”。梁启超的观点合乎司马迁的创作宗旨,非常正确。
6.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名师点拨】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贬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判他著的《史记》,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忧愤。
[细剖·深析]
[楼主]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司马迁写作《史记》并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沙发]
完成先父的遗愿。家学渊源,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显然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一个起因。
[板凳]
效法周公和孔子,秉承良史精神,“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继承孔子以写《春秋》为己任的精神。
[三楼]
坎坷的遭遇,对古圣先贤的景仰思慕,使司马迁逐步形成了自己超出其时代很远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奇耻大辱,他彷徨过、痛苦过,但冷静下来之后,他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毅然决定“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士大夫庸常的为节而死的观念没有绊住司马迁,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在了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自己的最高的人生价值上。这样的志向,给了司马迁无尽的动力。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隐微曲折的笔法
《史记》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实,褒贬古今。对于这一点,作者当时是有所顾忌的,他通过和壶遂的问答委婉地说明《史记》的写作主旨:继承《春秋》的褒贬古今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使后世君臣父子都有所借鉴。但这个问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它涉及作者对当代朝廷的政治态度,司马迁处在专制政权的高压下,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是受到限制的。
因此,作者巧妙地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反复强调《春秋》批判现实的意义,借以暗示自己的写作意图,流露出他的不满现实的深意。他时而闪烁其词,时而借他人之口点明旨意,有时也为最高统治者维护、涂饰一番,以掩饰自己的真意,全文采用的这种隐微曲折的笔法,读者应予注意。
●随堂练笔
假如你最要好的同学上课时常迟到,请你用委婉的口气劝说他,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忍辱负重,终以有为
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以腐刑。面对着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浩瀚的书海中,发愤苦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对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书,终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深思和学习吗?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挫折中奋起”、“得失”、“苦难”、“勇敢地面对”、“顺境与逆境”、“逆境与成才”、“不幸与幸运”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用生命书写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著名
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离开了人世,享年59岁。
史铁生21岁时瘫痪、30岁患肾病,从1998年起开始做透析。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再到《我与地坛》,他把病塌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救赎,用生命书写的一部部作品感动和鼓励着无数读者。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是这样看待生活的:“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点一滴,就会失去意义。”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信念和成功”、“坚强”、“乐观”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唯美之死
李 夏
死,每个人都有份,死法也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有个别人,死得非常的唯美,令人感慨欷歔。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楚霸王项羽被围困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晚上,四面都听到刘邦的汉军在唱楚歌,项羽大惊失色,以为刘邦已把整个楚地都占领了。项羽再也睡不着了,在帐中借酒浇愁。
美人儿虞姬伺候一旁,一匹乌骓骏马就在帐外。项羽悲从中来,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儿和随从跟着唱,一连唱了几遍,唱得泪如雨下。虞姬随后拔出剑来,轻轻往脖子上那么一抹,一段美丽轰然倒下。
项羽翻身上马,率领一千人,杀向刘邦阵营。待杀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说:“我这里有一条船,你快过来吧,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王笑着说:“天要亡我,我不能过河。当初,我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西征,现在没有一人回去,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我有何面目见他们?”于是,项羽把座下的千里马赠给了这个有情有义的亭长;随后,又返回去;重入敌阵,一人杀了汉军数百人,项羽身上也受了十余处伤。后来,项羽在敌阵中见到了一位熟人,于是对他说:“你不是老朋友马童吗?我听说刘邦用重金收买我的头,现在我就把头给你了。”说完,拔出剑来,自刎而死。
阿基米德之死,一样的唯美。
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年老的时候,他的祖国叙拉古国和罗马之间发生了战争。他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罗马军队乘着张帆的战舰,耀武扬威地驶向叙拉古港口。阿基米德让妇女和孩子们每人都拿着家中的镜子来到海岸边,让镜子对准强烈的阳光,集中照射到敌人的主帆上。千百面镜子的反光聚集在船帆的一点上,船帆立即燃烧了起来,火势趁着风力,越来越旺。罗马人不知底细,以为阿基米德发明了什么新式武器,慌张地退却了。
后来,强大的罗马军队终于攻进了叙拉古城。
战争失败后,阿基米德对现实采取了超然漠视的态度,专心致力于数学问题的研究。一天,他坐在残缺的石墙旁边,在沙地上画着几何图形。一个罗马士兵命令阿基米德离开。他毫不在乎地一扬手说:“别把我的圆弄坏了。”罗马士兵勃然大怒,刺死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红楼梦里的尤三姐,也死得很是唯美。这位美人儿的意中人柳湘莲来了,却是来悔婚的,三姐便知他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自己也当做淫奔无耻之流,不屑娶她为妻。她摘下定情剑,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后,泪涟涟从内房里走出来说:“还你的定礼!”左手将剑并鞘递给柳湘莲,右手回肘,往颈上一横。写到这里,曹雪芹叹曰:“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我们再来看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死。李夫人的美有诗为证:“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二顾倾人国。”李夫人备受宠幸,可惜红颜薄命,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一命呜呼。汉武帝跑去看她,李夫人却以被子掩面,死也不肯跟汉武帝打照面。李夫人事后一番解释,方令大家豁然开朗。李夫人说:“武帝喜欢我的美丽,我若这样满脸憔悴地见他,必然坏了好印象。”李夫人果然聪明绝顶。她死后,武帝对她思念得刻骨铭心。
许多人对生存方式,可能有一定的讲究,有些还非常讲究,但对于死亡,往往显得很仓促,很无奈,毫无美感可言。这是人性的弱点。死得唯美,这是人面对命运的大智大勇,是对芸芸众生惯常行为的反动,仿佛悬崖峭壁一点红。
【赏评】 佛曰:“夫生者,一气之暂聚,一物之暂灭。暂聚者,终散;暂灭者,归虚。”而人如能“生时安生,死时安死”,不执著于生灭聚散的现实自我,那我们都可以尽情地享受这色彩斑斓、从容淡定的人生过程。本文语言并不奢华绚美,它仅仅是确切地随语义变化,显得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论证明晰罢了。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5张PPT)
李将军列传
诗海探珠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赏析】 本诗赞美了项羽宁可壮烈死去也绝不屈辱而生的英雄行为,有力地鞭挞了南宋统治者的逃跑行径,名为咏史,实是针对现实。全诗激昂慷慨,气壮词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思考】 诗歌表述了什么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李将军列传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尝同常,常常,经常
陈同阵,布阵
莫同幕
或同惑,迷失
幕同漠,沙漠
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
动词,统率,部署
动词,判决
动词,应当
动词,抵挡
动词,刻
介词,因为,由于
动词,使用,任用,调遣
名词,用处
动词,需要
副词,最终,终于
副词,一直,自始至终
动词,终了,完毕
同“境”,边境,疆界
率领,带领
向前进发
落后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在夜间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向南
在田间
使……跟从
使……止
紧急情况
拼死一战
使……坚定
使……溃败
以……为怪
让……做
事情的复杂经过,委曲详情
学习的人
确实感动了吧
这里指质朴的乡里人
六、文言句式
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________
②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_______
③汉下广吏 ________
④其李将军之谓也 __________
七、名句名篇
①《传》曰“_______,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
②谚曰“桃李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其身正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不言
下自成蹊
八、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无缘封侯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中国西汉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2.相关知识
英雄悲剧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他们或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因骁勇善战、纵横沙场而被历史铭记,被人民所颂扬。李广,抗击匈奴的大将,千百年来,他悲壮的经历使人们一直赞美他、惋惜他、怀念他。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探讨“斩霸陵尉”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 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手法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对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2.在司马迁笔下,李广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 李广在司马迁笔下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的形象。在他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
3.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及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 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1)突出写了他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
(2)还用“广暂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示了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4.李广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表现在:有功而不得封侯;有才却得不到施展;有德却受辱于刀笔之吏;一生才华卓越、品德优秀、战功赫赫,终生镇守边关,令敌军闻之丧胆却屡遭困顿,最后被逼愤然自杀。
5.用对比烘托方法塑造李广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试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名师点拨】 首先,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作者在步步深化和丰富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李广的悲剧命运逐步推向高潮。其次,与别人对比,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匈奴精于射技,三人战败中贵人及所率数十人,而李广出三人,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却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李广神射,天下罕见其匹。最后,侧面烘托更成功。引用汉文帝的赞叹,又引用匈奴人送的“飞将军”称号,都从侧面烘托了李广的才干,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极大地写出了李广的魅力,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似乎让人也能看到司马迁满含的滚滚热泪。
6.《史记》的故事,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司马迁似乎很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由书中人物的直接行动来表现自己,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如《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场景:
(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像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思考一下,这类戏剧性的故事,具有哪些优点。
【名师点拨】 优点:①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②避免了冗长的松缓的叙述,具有紧张性,由此产生了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③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最容易显示人物的性格。
[细剖·深析]
[楼主]
你认为李广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悲剧的深层原因何在?
[沙发]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
[板凳]
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从皇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
[三楼]
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一次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通过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镞,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随堂练笔
请运用上述方法,描写一位最熟悉的人,字数100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他廉洁、正直、善战。唐朝诗人王昌龄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命运”、“挫折”、“英雄”、“不幸”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调查称毛泽东、韩寒等入选中国文化符号
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文学院董晓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展示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
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分别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如当代人物符号中的刘晓庆、韩寒、崔健、李泽厚、宋祖英、周杰伦、邓丽君等得分都在200名以后。科学家和当代新科技符号,如袁隆平、陈景润、联想、百度等的得分均在中间线左右;文学形象符号,如孙悟空、林黛玉、阿Q、许三多等得分也都在200名之后。
(2011年1月4日《济南日报》)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文化反思”、“继承与创新”、“文化价值观”、“符号”、“精神家园”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么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
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当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相遇。
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支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
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
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
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们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赏评】 “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们竟知道了羞愧。”你读懂其中的含意了吗?尽管历史曾经深深误解并鄙视过李陵,但他冰雪般透明的纯洁灵魂,他的铮铮傲骨和忠诚,永远让人感动。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5张PPT)
赵世家
诗海探珠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赏析】 王湾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此诗写了诗人经镇江到江南去的途中。诗人一路行来,船泊北固山下时,见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心中情思,吟成这一千古名篇。诗人在描写景物和时序的交替中还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东升,驱走黑暗;春意萌动,赶走严冬。这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运行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思考】 诗歌蕴涵着一种什么理趣?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赵世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適同嫡,嫡子,正妻所生之子
号同嚎,嚎哭
趣同促,急速,赶快
文同纹,花纹;葆同褓,襁褓
见同现,显现
秫同 ,长针
怫同悖,“背离”,违背
义同仪,榜样
三、一词多义
动词,涉及,牵连
动词,到达
动词,表达,传达
动词,得到
名词,情趣
动词,到,往
动词,适应,顺应
连词,如果不是
形容词,卑贱,地位低下
形容词,含蓄
副词,略微,稍微
连词,假如,如果
副词,立即,马上
介词,当
连词,就
使动用法,使……断绝
使动用法,让……活下去
使动用法,让……长大
使动用法,让……受苦
使动用法,让……愉悦
名词用作动词,接续
为动用法,为……而哀痛
为动用法,为……而哀痛
名词用作动词,包裹
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名词用作动词,穿
名词用作动词,掌管,做……首领
名词用作动词,穿胡服
名词作状语,向北
这违背
这时,当时
用来……的
第二天
六、文言句式
①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_______________
②衣以文葆 _______________
③韩厥具以实告 ______________
④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_____________
⑤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___________
⑥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____________
⑦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_________________
⑧使者以报 ___________
介宾后置
介宾后置
介宾后置
被动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胡服骑射的倡导者——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期间,他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最后与秦国逐鹿天下最大的竞争者。
2.相关知识
伟大的改革——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形势险恶。在他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各国的侵扰。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百姓接受困难,朝廷内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的抵触情绪也很大。在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最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随着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影响到武灵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国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赵氏孤儿”故事中“搜孤救孤”一段写得扣人心弦,文章头绪颇多,但不零乱。司马迁是根据程婴、公孙杵臼两人对话中的三个问题来展开的。请分析一下司马迁是根据哪三个问题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提示】 根据的是“胡不死”“奈何”“立孤与死孰难”这三个问题。由“胡不死”引出“有所待”,流露“扶孤”的念头;“奈何”强调了情况的紧急,引出危难当头两义士挺身而出,设计救孤;“立孤与死孰难”,埋下伏笔:公孙杵臼死,程婴立孤。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成功的原因。
【提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次艰难的改革,改革自然要受到阻力。赵武灵王则从最顽固、最大的反对派起做思想工作,用无可反驳的道理说服反对派,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如果采用行政命令,那恐怕会是一次流血的改革。而赵武灵王是以“攻心”为上,获得了反对派的支持。
3.本文花了大量笔墨写为是否穿胡服争辩不休,这样是否浪费笔墨?
【提示】 赵国自分晋以来,直到赵武灵王而盛极,其关键正在武灵王力矫旧俗,胡服骑射,因此胡服始末,值得大书特书。另外,这件事本身意义深远,赵武灵王的远见卓识,也值得大书特书。
4.试分析赵氏孤儿的悲剧内涵。
【名师点拨】 《史记》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他们或叱咤风云,或纵横天下,或运筹帷幄,或决胜千里;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多为悲剧,有悻悻而去,有愤愤而隐,有蒙冤被杀,有被夷灭宗族,伯夷、叔齐、屈原、吴起、商鞅、贾谊、晁错、李广、程婴、公孙杵臼……《史记》全书写悲剧人物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个,构成了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赵氏孤儿》无疑是这一画廊中的经典之一。赵朔全家无端被杀是世间大悲剧,而门客四散却又令人感叹世态炎凉,寡妇孤儿勾起人们无限同情和伤感,程婴、公孙杵臼忠烈可嘉令人欣慰,却又历经大难。一个慷慨献身,而诸将皆喜,令人生出“我哭豺狼笑”之痛;一个背着卖友偷生的恶名,忍辱负重,带着赵氏孤儿隐姓埋名。当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之后,本该颐养天年,却又自杀身亡,令人嗟叹。其中又穿插无辜婴儿被杀,诸将助纣为虐等一系列人间悲剧,使“赵氏孤儿”成为一曲使人感怀千古的历史悲剧。
5.司马迁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真是如此,那你认为这是否违反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名师点拨】 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为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细剖·深析]
[楼主]
《赵世家》中两个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谈谈你的认识。
[沙发]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程婴、公孙杵臼所代表的正义一方,虽屡遭毁灭性的打击,历尽艰难,但最终报仇雪恨,扬眉吐气;屠岸贾所代表的邪恶势力虽猖狂一时,得意一时,但终逃脱不了覆亡的下场,从而使作品显示出歌颂正义、鞭笞邪恶的光芒。
[板凳]
进步必将战胜落后。赵武灵王根据赵国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是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激烈反对,但赵武灵王毫不妥协,力排众议,最终经过论辩,使反对者同意了改革的主张。“胡服骑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给以充分肯定,正体现了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三楼]
表现不怕艰难、立志图强的革新精神。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何其艰难,而改变一种习惯势力更是难乎其难,而惟其艰难,则更能显示出改革者的可贵。司马迁称颂赵武灵王就是称颂这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大无畏的精神。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文气疏荡”的语言特点
在记述赵武灵王时,司马迁详尽地记述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的过程。在反复激烈的论辩中,凸现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
●随堂练笔
请描写一场激烈的辨论会,体现“文气疏荡”的语言特点。2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赵氏孤儿
屠岸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宰相赵盾的全家,赵盾的儿媳庄姬公主一人得免。程婴和公孙杵臼计议,为救赵氏孤儿,程婴先将自家的婴儿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去告发公孙杵臼匿藏了赵氏的孤儿。结果,程婴的亲儿被害,公孙杵臼被杀。
在以后的十五年中,程婴忍着舍弃儿子的悲痛,背着卖友求荣的骂名,终于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对他说明了真相,手刃了屠岸贾,报了冤仇。这个故事相当令人感动,程婴和公孙杵臼令人敬佩。
[适用话题]
该素材可用于“忠义”“隐忍”“情义”“较量”“正义与邪恶”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为躲债发布自己死亡讣告
2008年初,张大军在郑州承包了一家福利彩票投注站。平时,他也偶尔买几注,屡屡中奖让他欣喜不已,彩票店的生意也是蒸蒸日上,张大军将这一切归结于自己的好运气。
时间一长,张大军觉得应借运气赚大钱。他找来自己以前的工友和经常来他店里买彩票的几位彩民,强调自己买彩票中奖率很高,但因为资金不足不能扩大中奖额。还说如果大家愿意给他投资买彩票的话,保证每月给20%的利息,亏损算他的。在场的人都动了心,纷纷投资,并和张大军签订了合同。
刚开始的两个月,张大军按时给投资人支付相应的分红,并鼓动他们继续增加投资,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在此期间,张大军又收到几个彩民的近10万元的投资。可就在资金越来越多的时候,张大军连续投注都打了水漂,彩票店的生意也一日不如一日。眼看钱越来越少,张大军索性将众人的钱用来吃喝挥霍。短短几个月,张大军将收取的三十多万元投资花得一干二净。投资人纷纷找张大军催还欠款,无奈之下,他只好告诉他们,自己马上就回湖北襄樊老家卖房筹钱。
2009年1月,张大军觉得回老家筹钱实在太没面子,就转车去了厦门。为断绝投资人找他要钱的念头,张大军想不如索性诈死逃债。于是,他买了一张新电话卡,向“生前好友”群发了一个自己已经死亡的短信讣告:“张大军因饮酒引起颅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2009年1月17日18点在襄樊人民医院去世,享年48岁。定于19日在樊城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及火化仪式,请与其有联系的人届时参加。”投资人纷纷拨打发讣告的电话号码,却始终无法接通。大家都觉得不对劲,就报了警。2010年5月,民警在厦门将张大军抓获。
近日,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张大军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处罚金50000元,并责令他退赔投资人的经济损失共计379409元。
(3月23日《河南商报》)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彩票梦”“发财梦”“价值观”“取巧与下场”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那些生长在乡村的鸟儿们
杨 华
鸟儿们的一天,总是这样开始的:东方既白,看到一丝光亮透进门来,它们就起床了。一个一个从树上、房檐、墙洞里探出头来,先做伸展运动,再做跳跃运动,然后开始每天必修的功课——吊着嗓子练唱。乡村就是被这些小精灵们吵醒的。
麻雀们起了个大早,因为拮据的生活容不得它们有丝毫的偷懒。显然,它们是鸟类的平民阶层,是黄土旮旯的土著居民。麻雀生就了一副土生土长的容貌,根本不能靠长相挣得一口饭吃;没有嘹亮的歌喉,有一副嗓子,只是相互打打招呼,说说话,问候问候而已;那身躯,更是小得有点猥琐,这注定了它们在争斗中常常处于劣势。它们从不挑拣名山大川、雕梁画栋,房檐、椽缝、墙洞、崖穴,只要能避风遮雨,与家人相依相伴,就是一个舒服幸福的家,连向阳背阴这些东西都不讲究。如此看来,它们对家的理解是何等的现实和朴素啊!
和麻雀的低调不同,喜鹊,是乡村里的嬉皮士(人们习惯叫它“花喜鹊”),调皮、乐观,且有些黑色幽默。它们的生活水准,与麻雀们并无二致,只是把家安在门前的大柳树、大槐树上,采光、透风,视野开阔,再加上它们高超的造屋手艺,用树枝编织起来的巢穴,显然要比麻雀们的窝宽敞、明亮,也大气得多,居住条件首先超过了麻雀。从这一点上说,喜鹊比麻雀的心气要高,想法要多。别的暂且不论,单就它们有事没事喜欢站在人家的院墙上、房前屋后的树枝上,不厌其烦地给人报喜,就在众鸟中独领风骚。一旦落在谁家门上,就做出一副令人信服的姿态,尾巴一翘一翘的,话也说得很连贯,很带劲。
正因为喜鹊们喜欢享受有闲的时光,愿意油盐酱醋地说上一通,因而它们就没有多少心事。有时它们也去人家院子的玉米桩上偷窃一把,而且当着人们的面,嘻嘻哈哈着来,又嘻嘻哈哈着去。那股顽皮劲,直让人们哭笑不得。
燕子,是南国纤秀的女子,嫁到北方来,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虽然整天围着家庭、儿女转,但它们转出了温馨,也转出了恩爱。燕子是造屋天才,把家建造得神奇而漂亮,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
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外出找食。它们说话,跟矫健的身姿一样,灵巧流畅,语速极快,加上南方特有的口音,北方的人们听不懂,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燕子的喜爱。人们看见燕子从碧绿的田野低低地掠过,熟门熟路,准确无误地落在去年的房檐前,就像见到了自家的儿女一样高兴。
不管鸟儿们的气质、性格、脾气、情趣如何不同,它们对村庄的感情却是相同的。在村子里住得久了,鸟儿们连村子的旮旮旯旯也非常熟悉,不仅那些生长着小麦玉米、糜子谷子、高粱大豆的地块,都不会认错,而且从春种到秋收,它们都积极地参与了。对庄稼的出苗、拔节、抽穗、灌浆的成长过程,它们更是历历在目,比农民还要熟悉。而去人们的家里串门,跟去自个儿的家一样随便。
乡下人明白,鸟儿从来就是村子的主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村子,没有鸟儿的村庄,其实是一个不健康的村庄!既然这样,那就让它们和人一样,心情舒畅地生活在村子里吧!
【赏评】 现实而朴素的麻雀,调皮乐观而幽默的花喜鹊,招人喜欢的燕子,这些都是乡村最常见的鸟儿。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描绘了它们的欢乐与活力,表明它们已同这里的人一样与乡村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9张PPT)
高祖本纪
诗海探珠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赏析】 这首诗构思别致,感情真挚动人。本是自己怀念妻子,却偏从妻子、孩子的角度落笔,设想妻子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三、四两句用孩子的“未解”来衬托妻子“独看”的情深,表面写儿女,实则仍是写妻子,也可看做是侧面描写。第五、六句是感人的细节描写:夜已深沉,妻子仍独自望月怀人,以致云鬟为香雾打湿、玉臂为清辉所寒而不知不觉,写得语丽而情悲。末两句仍用细节描写寄托诗人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双照”与“独看”照应,思路缜密。
【思考】 这首诗构思有何妙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高祖本纪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责同债
繇同徭,服役
诎同屈,理亏
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
憙同喜
解同懈
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内同纳
详同佯,假意
戏下同麾下,旗帜下
乡同向
动词,率领
动词,退,掉转
动词,引导,疏导
动词,延请
动词,拉
动词,看相
名词,容貌
名词,丞相,相国;共同,一起
形容词,互相
副词,于是
副词,趁机
动词,随着
介词,经由,通过
动词,依靠,凭借
副词,才
副词,就是,原来是
副词,竟然
代词,你的,你们的
向西行进
驻军
建都
做,从事
向北
在夜间
使……做王
使……活下来
使……降服
使……跟从
交好
轻视,看不起
使……奇
以……为怪
以……为苦
以……为对
远大的抱负
规约
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没有出息
品德高尚的人
六、文言句式
①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________
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__________
③又战其北,大破之 ________
④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__________
⑤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________
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________
判断句
介宾后置
省略句
介宾后置
判断句
定语后置
七、名句名篇
①同样观看秦始皇出行,刘项二人所言同中有异,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而刘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不如子房。________,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______。连百万之军,_______,_______,吾不如韩信。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镇国家
萧何
战必胜
攻必取
八、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
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秦朝
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
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国,定国号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称。
2.资料链接
顺应历史潮流
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一统、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汉高祖刘邦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台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政策和制度,在楚汉之争中,渐渐扭转了不利形势。垓下一役,他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汉朝。汉朝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司马迁说高祖“仁而爱人”。说说高祖的“仁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入咸阳后,“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以此表明他为人处世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表明他入关是为民除害,不是有所侵暴;除秦苛法,约法三章,是为了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婉言谢绝当地百姓的自发慰问,减轻百姓负担,“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一语深得人心。
2.学者刘咸炘曰:“ 与上‘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文相对,此乃史公用意处。”(《太史公知意》)。将甲、乙两段文字合起来阅读,揣摩“史公用意处”何在。
【提示】 用意是想把项羽烧杀掠夺让百姓敢怒不敢言与刘邦的仁慈宽厚、体恤百姓、廉洁守信,自然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进行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出二人成败乃民心向背的道理。
3.同一件事,在前文中记述得简略,而在后文中记叙得详细。想一想,太史公为何要这样处理?他用这种笔法有何好处?
【提示】 《高祖本纪》凡属表现刘邦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材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非汉”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他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一中心人物。
进一步说,使用“互见法”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迂回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4.“刘邦性格很复杂,优点与缺点并存,具有两面性。请结合文本分析一下他具有怎样的“两面性”,体现在哪里?
【提示】 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行。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妒贤嫉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这种“两面性”,甚至相对立的两面性有:
(1)一方面仁而爱人,另一方面又“好狎侮”人。如吕公宴中狎侮“诸大夫”。
(2)一方面广揽贤士,从谏如流,另一方面又嫉贤妒才,这种慕才又妒才的心理尤其体现在对韩信反项后的“驰人齐王壁,夺其军”。
(3)一方面傲慢无礼,另一方面又能知错能改,礼贤下士。这一点在对郦食其前后态度的转变上最为明显,还有王陵的侧面介绍。
5.品读《大风歌》,思考:高祖事业已定,衣锦还乡,处在人生的顶峰时期,吟唱《大风歌》时为何“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呢?
【名师点拨】 (1)沛县是刘邦的家乡,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许多年,意味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能不悲喜交集,慷慨悲歌呢?
(2)虽然说现在政权强大、天子威势非凡,回故乡,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可是,着眼未来,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第(3)点学生可联系到课外刘邦家内吕后与戚夫人之间围绕定太子而斗争的事来分析。)
6.在本文里,司马迁一开头就记载了刘邦出生时的神奇及异貌和醉卧后常有龙现之事。这些情节在今天看来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司马迁却如实记录,如何理解司马迁这些“实录”呢?
【名师点拨】 所谓这些神灵怪异,是刘邦为包装自己、制造政权合理性的“政治神话”,在以后的朝代中都有。司马迁写这些,不是他迷信,而是受历史的局限。对于刘邦的这种骗人的伎俩,司马迁应该很清楚。
可是,当这种文字藏之于金匮石室,这种神话已播扬得四海皆知,作为后世一个小史官的司马迁,明知其捏造,又能怎么办?他不得不照着官方档案的原样写。但是他有意地把这些离奇的神话和刘邦其他的那些庸俗卑劣的行径和他那阴险丑恶的灵魂放在一起,于是就使人觉得刘邦这个人很滑稽,其效果就不是神化,而是把他漫画化了。貌似真实的神话描写,一下子变成了揶揄和嘲弄,九重天上的真龙天子原来就是这路货色!
[细剖·深析]
[楼主]
我们如何评价太史公笔下的汉高祖刘邦?
[沙发]
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从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的。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
[板凳]
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三楼]
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的气魄非同寻常。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如樊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份。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随堂练笔
请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一位你最欣赏的老师的授课方式,1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以智取胜
楚汉争霸时,刘邦战胜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的项羽,靠的不是自己的力气,而是自己的智谋。刘邦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精神和冷静隐忍、待时而发的智慧,成为他最终夺取天下的重要因素。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隐忍”、“智慧与力量”、“成功的因素”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韩相烈:朝鲜的“万人迷”
2010年6月以来60岁的韩国牧师韩相烈成了朝鲜万人瞩目的人物。
韩相烈到底是什么人?一个韩国牧师为什么会站出来替朝鲜“说话”?
韩相烈1950年出生于韩国全罗北道,毕业于全州高中。他一生热衷政治,却屡遭挫折。1980年,他因反对独裁入狱。在狱中,他开始“反思”韩国的政治体制,并最终走上了“拥护民族统一的道路”。
1991年,他因涉嫌违反韩国《国家保安法》又被判处两年半徒刑,后被赦免。 两次入狱,加速了韩相烈的“反叛”。他开始积极反美,追求半岛统一。2008年,他带领韩国民众反对进口美国牛肉,发起了震动韩国的“烛光示威”,并最终酿成一场影响巨大的“牛肉风波”。多年来,他的谦逊、幽默、风趣、智慧以及明朗的微笑,给南方同胞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朝鲜民众的“贴心人”、“万人迷”。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大爱”、“边界”、“爱国”、“超越”、“挫折”、“勇气”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宁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聚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远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赏评】 安静,是一种高妙的人生境界。作者在文章里告诉大家,安静并不意味着封闭和单调,因为当人处在安静的境地时,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才会完全绽放开,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丰富。而且,作者获得的安静是经历了与世隔绝的安静和解冻后的动荡,重新回到安静的,“跌宕之后的平静”自然比最初的安静更多了几分成熟与丰润。
周国平总能将深刻的哲思寄寓在斐然的文采中,深得读者青睐。他是中国现在少有的同时具备了哲学家思维和诗人气质的作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智慧和超然。在他的哲学论著中,常常会闪烁着诗性的光华;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则无处不渗透着哲学的智慧。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54张PPT)
魏公子列传
诗海探珠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
偏趁凉多。海榴初绽,
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
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
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
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
浅酌低歌。且酩酊,
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赏析】 此曲调名本为“小圣乐”,元好问作此曲后,人们又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上曲写盛夏纳凉,流连光景赏心乐事,主写景。下曲即景抒怀,宣扬浅斟低唱,及时行乐的思想,调子是低沉的,又是旷达的。在用笔上,上片用丹青色彩,下片换作白描抒写。“命友邀宾玩赏”两句,谓人生乐趣在于流连光景、杯酒,这是从六朝以来,封建士大夫在无所作用之际典型的人生态度。
【思考】 这首元曲的上曲主要写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魏公子列传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俾倪同睥睨,眼睛斜着看,含有高傲之意
乡同向,面向
椎同锤,古代一种形状如瓜,带柄的击杀武器
三、一词多义
副词,故意地
副词,特意地
名词,缘故,原因
连词,所以
名词,旧的知识
副词,过去,从前
名词,老交情,旧交情
动词,拜访,探望
动词,经过
动词,犯错
副词,过于
动词,责备
名词,错误,过失
名词,台阶
动词,整理,修治
动词,授官
副词,才
动词,是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
代词,你的
下,名词作动词,谦逊地对待
壁,名词作动词,原意为“营垒”,此为“驻扎”
袖,名词作动词,藏在袖中
德,名词作动词,感激
椎,名词作状语,用椎
礼,名词作状语,按礼节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洁,使动用法,使……高洁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带着
立,使动用法,使……立,使……停留
屏,使动用法,使……退避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功,意动用法,以……为功劳
急,为动用法,为……着急
怒,为动用法,为……发怒,为……生气
救,动词活用为名词,救兵
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急事
有德行、厚道的人
儿女亲家
答应
六、文言句式
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_____________
②此五霸之伐也 ___________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______________
④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_________
⑤而如姬最幸 ___________
⑥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被动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仁而下士的战国公子——信陵君
魏无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当时魏公子威名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
2.相关知识
信陵君救赵存魏
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为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汉代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时说:“其文真,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魏公子列传》中作者从信陵君身上怎样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这一“实录”的写作原则?
【提示】 《魏公子列传》中作者重点刻画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同时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
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
2.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提示】 侯嬴的忠诚和智慧,朱亥的骨气和义勇,都是传主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结果,所以这几个人物对表现传主起到了烘托映衬的作用,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主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信守诺言、急人之困、仁慈惜才等美好品质。
3.如何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试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提示】 信陵君“仁而下士”,不是装潢门面,不是“政治作秀”,而是真心实意,很真诚。这从他对贤土的礼数上和真正地任用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上可以看出。这与只是装门面、图虚名、放不下架子的平原君形成对照。
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动机不是出于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求贤。这从他“贤,多客”而使得别国“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及“窃符救赵”中可以看出。
司马迁之所以要突出其“仁而下士”,是因为他要通过这些事来反映他的一种社会理想,表明他的政治见解。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必须要礼贤下士,广开才路,要让天下贤士都到自己的国家来,要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4.为什么侯嬴一开始不直接把计策告诉信陵君?
【提示】 ①这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方案事关重大,既关系到人家骨肉兄弟之间的感情,又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轻易说出。
②当时公子情绪可能很激动,或许他未必采纳。他想让公子冷静下来,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侯生对公子很了解,他料定公子会返回询问对策的。待公子回来,火候已到,他才和盘托出。
另一种观点:故弄玄虚,显示自己的高深。
5.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要特别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
【名师点拨】 “士为知己者死。”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遭遇“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可憎。“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6.前面学习了《史记》中的好多人物,其中“士为知己者死”这一类型的人物也学过不少,请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名师点拨】 后者这些都是一个下层的人为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而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纪念的重要原因吧。
[细剖·深析]
[楼主]
关于侯嬴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如何理解?
[沙发]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道德现念,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板凳]
可以看做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侯生这里的死,不是无谓的,与《刺客列传》中田光的死意义相同,是有重要价值的,都是为了借以激励、坚定当事人信陵君和荆轲的信念与决心。他的死是促成信陵君救赵安魏这一历史壮举的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楼]
我认为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兵符杀晋鄙救赵国,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对魏王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刎的。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用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描写,他用那支传神之笔,将人物描绘得须眉毕露,栩栩如生。如在信陵君自迎侯生时,信陵君的神态是“执辔愈恭”,表情是“颜色愈和”,态度是“色终不变”,举动是“为寿侯生前”。如此,一位身份高贵,但却“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公子形象,便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侯生考察公子时,他的举动是“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他的神情是“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一位不卑不亢、不轻信、重实际的孤老、贫困的寒士形象,生动逼真地跃然纸上。
●随堂练笔
请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断,表现一位同学凝眉思考问题的神态。1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信陵君仁而下士
信陵君礼贤下士,食客三千。
秦国大兵压境,赵国危在旦夕,诸侯都为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故而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品德”“善待人才”“义勇”“大义”“双赢”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伯乐张爱萍
张爱萍不仅是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还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的领导者。3月11日,记者专访了张爱萍的秘书邓德江。
拜科学家为师
1961年,当中央向张爱萍交待原子弹研制领导任务时,他快人快语,“我文化低,不懂原子弹,得找个有文化的人帮着我!”于是他找了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刘西尧作他的副手。
搭档找到了,但自己对原子弹也总不能一无所知吧。他特地到坐落在北京花园村的核武器研究所,找到该所所长、37岁的核专家朱光亚,向其请教。
随后,张爱萍还把钱三强、朱光亚、王淦昌、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等许多享誉中外的著名科学家网罗到一起,共同为原子弹研制工作献计献策。
“张爱萍将军对‘两弹一星’战线上的科学家的关心是很感人的。”邓德江回忆道,当年邓稼先患癌症住院治疗都是张爱萍亲自出面安排,第一次治疗的专家组是为余秋里副总理治病的专家,第二次为邓稼先手术主刀的是我国医学泰斗吴阶平院士。
“大字报遮不住优秀干部”
1974年底,经历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后,中央决定让曾经身陷囹圄的张爱萍重新领导国防科研工作。
兴业之要,人才为先。张爱萍马不停蹄地开始重新组建国防科研尖端领导队伍。1975年元旦前的一个晚上,张爱萍敲开了陈彬的房门。
惊喜之余,陈彬却羞愧难当。原来,文革中他曾违心地写过一张批判张爱萍的大字报。一直深感内疚的他一见面就说:“首长,我对不起您!”
“算了算了,我知道你那样做也是不情愿的。”张爱萍打断了话头,向陈彬说了叶帅让他“出山”的事情,请陈彬立即参与到卫星发射工作中来。
张爱萍在与陈彬的交谈中,还问及原国防科委秘书长张震寰的情况,陈彬为之吃惊。因为张震寰曾贴了三张攻击张爱萍的大字报。
张爱萍却明确表示:“那是形势所迫,不少同志都是违心所为。几张大字报遮不住张震寰这位优秀干部。”“后来,张爱萍出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张震寰是试验场一线总指挥。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录片上,在原子弹倒计时读秒的就是张震寰的声音。”邓德江说。
(2011年3月17日《光明日报》罗旭 刘逢安)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伯乐”“慧眼识英雄”“善待人才”“爱国热情”等相关的话题作文。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悲乎,信陵君
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他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方圆数千里内的贤能之士都争相投奔至他的门下。当时各诸侯国都忌惮公子的才能,十多年不敢侵扰魏国。无忌的神通由下面这件小事可见一斑:一日他和魏王下棋,忽然北方边境传来烽火报警说赵国军队侵略,已经越过了魏国边界。魏王赶紧想要和大臣商量怎么对付,无忌却制止了他,说赵王不过是打猎不小心越过了边境罢了,不是前来侵犯。
魏王大惊,问无忌如何得知,无忌告诉他, 自己有门客能够探听赵王的一举一动,不管赵王做什么,那门客都会来给自己汇报。从此魏王也忌惮无忌的才能,不敢放心把国事交给他。后人说无忌是战国四君子里最没政治野心的一个,呜呼,他那做魏王的哥哥对他如此处处提防,公子又哪有空间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呢?
无忌最脍炙人口的事迹莫过于窃符救赵。当时魏国有一个年逾七十,在魏国都城大梁做守门小吏的隐士侯嬴,无忌数次放下自己的王室贵族身份亲自前往拜谒,侯嬴越倨傲,无忌越谦恭。侯嬴最终在为无忌谋划窃符救赵一事后面北自刭,正是“士为知己者死”。当时,秦军在长平之战后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乘胜合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而魏王却恐惧秦国势大,无论无忌如何使人游说,魏王都坚决不肯出兵。
无忌深知唇亡齿寒之理,断不肯令赵亡而己独生,竟欲以自己门客数千人赴赵与秦军奋死一搏。幸得侯嬴献计,无忌使魏王宠妃如姬偷走兵符,靠朱亥椎杀魏国大将晋鄙强夺兵权,终于与赵、楚两国联合击退秦军,保住了赵国。
然而这时无忌已经有家难归。偷盗兵符,椎杀晋鄙使魏王深深恼恨于他,无忌不得不滞留异乡。赵王为感激无忌,与平原君商量想要封给他五座城池,公子起初有骄矜之色,然而经门客提醒,立刻醒悟,知自己深负于魏,绝不可居功自傲。他听说赵国有混迹于赌徒中的贤士毛公,藏于酒馆的贤士薛公,便终日去找他们畅饮闲谈。而平原君听说此事后,竟以无忌与赌徒、酒鬼交往为耻。
平原君的夫人是无忌的姐姐,把他的话告诉了无忌。无忌知平原君养士并非真正招揽人才,只是徒要空名而已,于是他立时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这才知错,赶紧去给无忌赔礼道歉,挽留了他。但经此一事,平原君门下一半的宾客都投奔无忌而去。信陵君与平原君同列战国四君子,然高下之分立见!
无忌滞留赵国十年,秦国得知后便发兵攻打魏国。魏王见国中无人可用,只好派人去赵国请无忌回国。但公子担心魏王仍然恼恨自己,严令自己的门人不准为魏王使者报信。最终是毛公、薛公劝服公子以大局为重,无忌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大梁。与魏王相见后,两人相对而泣,魏王授公子为上将军,带兵与秦军作战。各诸侯国听说无忌掌握兵权,纷纷派兵赶来相助,公子于是率领五国之兵大败秦军,让秦人不敢迈出函谷关一步。
这时无忌威震天下,天下贤能之士都向他进献兵法,公子把它们编为《魏公子兵法》,流传后世。然而谁又能料到破秦之役已成无忌的绝唱,公子的才华如流星一般耀眼,而命运亦如流星一般短暂。秦王恐惧无忌的才能,便派人买通晋鄙的门客,在魏王面前诬陷公子意欲自立为王,并说各诸侯国忌惮公子的威名也将要拥立他,甚至派间谍假意祝贺公子得立魏王。
所谓三人成虎,昏庸的魏王终日耳闻流言蜚语,竟真的相信了敌人的反间计,派人接管了无忌的兵权。无忌知道自己是再次因为诽谤而罢免,徒然伤感,从此谢病不朝。心灰意冷的他开始日日与宾客豪饮,跟姬妾厮混,沉溺酒色四年后终于病卒,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秦王听说无忌身死,立时发兵攻魏,不多时即占领二十座城,十八年后俘虏魏王而灭魏。无忌空有盖世威名,终究难免身死国灭,今人尊敬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公子却想要“鞠躬尽瘁”亦不可得,悲哉痛哉。
无忌死后数十年,秦朝已灭,汉高祖即天子位后每过大梁都会悼念公子,后来还为公子设祠,令百姓时时祭祀。百年后,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的末尾评论道:后人都说魏国因为不用信陵君而日益削弱以至灭亡,然而天令秦国统治四海,就算魏国得到贤臣的辅佐,又有何用呢?但愿太史公所言非虚,聊可慰藉魏公子的在天之灵!
【赏评】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是为对魏公子的高度评价。然而魏公子的悲惨下场,也为后人悲哉痛哉。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7张PPT)
夏本纪
诗海探珠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此诗写晚春景色。前两句写暮春之时,百花知道春将归去,互相争芳斗艳。“斗”字描绘出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景象。后两句写杨花榆荚没有才能,只懂得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两句似有所指,有人对“无才思”进行推测,说此诗讽刺当时文坛的一些文人,粗制滥造,没有自知之明。也有评者认为,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颇具胆力,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不必强求一致。
本诗拟人手法较为突出。“草树”本为无情物,却能“知”能“解”还能“斗”,竟还有“才思”高下之分,想像丰富。
【思考】 诗歌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何妙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夏本纪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女同汝,你
傅同敷,分布
淢同洫,田间水道
奥同墺,可定居之地
原同源
正同征,征收
锡同赐
辟同避,躲开
动词,渡过
名词,标准
动词,估计
动词,测量
名词,河道
动词,取道
名词,方法
名词,道义
名词,道理
动词,说
形容词词头,不译
句中语气词,表命令,可译为“还是”
代词,他的
句中语气词,表揣测,可译为“大概”
筑堤防
作表记
在陆地上;在水中;在泥沼中;在山路上
向东;向西
使……朝拜
为……而感伤
低湿的地方
使……劳累;使……焦虑
使……均衡
四方诸侯
百官
从此
六、文言句式
①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_______
②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___________
③而使续鲧之业 ________
④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____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省略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
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
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为他们作
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2.相关知识
禹,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生卒年不详。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基者。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据说活到100岁,葬于会稽山。
禹,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曾孙,鲧治水失败被流放到羽山,最终死在那里,舜命令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讲信用,又能以身作则。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调查,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传说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第四天禹便离家治水;离家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了皋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皋陶夭折,又由皋陶子伯益当选。禹崩,禅位于益。禹子启不服,推翻了禹的禅位,启与益为争帝位展开激烈斗争,益终被启诛杀,启成为夏朝第一个皇帝。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文章为夏禹的出场运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 文章为夏禹的出场设置了特殊的背景:洪水滔天,尧求能治水者,得鲧。鲧治水无状,殛于羽山以死。君臣共推禹续治水之业。这层层铺垫,烘托出了治水之难以及禹治水成功之伟大。
2.治水成功以后,“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其中“玄圭”有何寓意?
【提示】 中国传统的“五行说”中,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方向和颜色都有对应关系,分别对应时令中的秋、春、冬、夏与中央,对应方向中的西、东、北、南和中,对应颜色中的白、青、玄、朱和黄。玄圭即黑玉,对应五行中的“水”,因此是治水成功的信物。
3.本文写了夏禹的哪些功绩,表现了他的哪些品质?
【提示】
4.大禹为什么能成为舜的接班人?
5.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夏本纪》的主题?
【名师点拨】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之中,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功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他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另外,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也表现了作者的美政思想,为后代的统治者树立一个榜样。夏禹这个形象,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道德规范,这在“以天下为家业”的汉朝,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警示,对汉代统治者的荒淫残暴也是一种委婉的批判。
6.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治理了洪水,使天下太平,你认为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名师点拨】 (1)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源于他对人民的责任,洪水滔天,民不聊生,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完成这个任务,正因为如此,他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最终使得天下太平。
(2)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源于为父雪耻,父亲治水无功被流放羽山而死,是他的羞耻,更是家族的耻辱,他要为父雪耻,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世家的能力。正如文中所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也正是这种压力变成他治水的精神动力。
[细剖·深析]
[楼主]
搜集有关大禹的神话、传说,请谈谈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沙发]
大禹治水,我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前仆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的太平盛世。
[板凳]
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三楼]
从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从中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本文的细节一是在受命后的“让”,表现这个人物的谦虚,这也为后文的“让”天子位埋下伏笔。二是治水过程中的过家门而不入,这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绝唱,体现了夏禹公而忘私、先国家之急、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
●随堂练笔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把你同桌聚精会神听课的情形描述出来,10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
三过家门不入,全心治理洪水
夏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大禹治水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在外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的一种传统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适用话题]
本材料适用于“丰碑”、“楷模”、“奉献”、“美德”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素材积累
2.鲜活素材速递
杨善洲好大一棵树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一辈子的赤子之心
1988年3月,云南省保山市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
地处施甸县南边海拔2619米的大亮山,是杨善洲家乡最高的山。在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杨善洲亲眼看到曾经长满大树的大亮山,一点点变秃变荒,乱砍滥伐。他当地委书记期间,一个“种树扶贫”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
3月9日,杨善洲退休的第三天,他带领着从各方调集的15个人,雇18匹马,驮着被褥、砍刀镢头,上了山。
1990年,杨善洲跑到省上要了一笔钱,林场开始修路。他找来仪器,背上干粮亲自出去测量。最后,全部路修下来,平均每公里只花了不到1万元钱。
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
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杨善洲从20多岁起担任县领导直至地委书记,他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十分难过,回到保山,他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杨善洲走到哪里,看到困难的人家买种子,买牲口少钱,就从兜里往外掏。
杨善洲对自己的生活却“抠”得很。他常年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曾经闹出几次去宾馆开会被服务员挡在门外的笑话。
[适用话题]
该材料可用于“赤子之心”、“父母官”、“楷模”、“无私奉献”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墓祠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河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19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之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其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面前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汉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汉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但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赏评】 书写司马迁,唯有用一支硬笔!花岗岩般坚硬的语言,才能穿透历史,直书其铮铮傲骨、不屈人格!
在一个书生与一个帝王间的对垒中,我们唯有用仰视的目光,方能看清司马迁炼狱淬火之后凝成的坚韧执著、傲岸坦荡的心。他用一支硬笔成就了一部史书,我们承继其硬笔书写出内心深厚的敬重之情。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1张PPT)
六国年表
诗海探珠
寄韬光禅师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
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
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
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赏析】 这首诗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复辞对仗形式。所谓复辞,即隔离的,或相连接而意义不相同的句子。这首诗有三联都运用了复辞对仗,在情感上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在表达上达到潜气内转的效果。这样,就将有限的空间加以扩大,表现了佛性的无所不在。
【思考】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何好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六国年表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竟同境,边境,疆界
从同纵,合纵;衡同横,连横
宾同摈,排斥
名词,标志
动词,显露
名词,标准,典范
名词,古代分类按序排列的文字
名词,奏章,多用于陈述衷情
动词,整顿
动词,修理
形容词,长
介词,比
介词,用
介词,跟,同
介词,在
介词,被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做宰相
取法,效法
列表叙述
称雄
向东
像蜂一样
以……为先;以……为后
地处偏远
使……强大
为……感到担忧
求学的人
达到目的
为什么一定要
六、文言句式
①威重于诸侯 ____________
②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_______
③学者牵于所闻 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后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示后人。
2.相关知识
关于“表”
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世家都有纪、传不能替代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史记》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
表,是司马迁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的表格,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六国年表》谱列了自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共268年间周朝和战国七雄的世系。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在序文中,分别找出司马迁“尊秦”的关键句和表达他历史观点的关键句,分析文中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历史观。
【提示】 “尊秦”的关键句: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历史观”的关键句:盖若天所助焉;法后王。“天所助”体现了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法后王”体现了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思想。
2.结合该表,说说“表”在《史记》中的作用。
【提示】 弥补纪传体的写人为主、写事脉络不清的缺陷,可以横向比较,发现各国在同一时间各自发生了什么事。
3.《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名师点拨】 (1)从结构上看:由两部分组成:①序文;②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2)从表格上看: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3)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4.前人以为“《史记》十表,意义尤深”,甚至认为“《史记》一书,功在一表”。阅读本文,说说“表”在《史记》一书中的作用。
【名师点拨】 秦统一后,烧天下《诗》《书》,“史记”更遭灭顶之灾,秦汉以前的历史过程几无可考,是《史记》中的“表”,系统地谱列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约三千年历史上曾出现的重要人物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而让我们看到了这段历史,了解了中国历史的渊源和进程,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
[细剖·深析]
[楼主]
我们如何评价司马迁在《六国年表》中的观点态度?
[沙发]
作者和所有的史学家一样,都表达了对秦国暴政的不满,秦国的历代国君,以严明残酷的政令闻名。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秦国的强大,也是一代一代君主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子承父业,招贤纳士,锐意改革,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良策,探索统一大业的道路,这也是作者司马迁所肯定的。从这一角度讲,六国灭亡也有其必然性。
[板凳]
作者认为秦国的成功,有天意的成分,是上天所助。以弱小之秦灭强大的六国,除了天助之外,别无可能。所以作者对秦国的功业怀有迷信的观点,在表中,反复出现彗星,表现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认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秦国的成功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因素,也有君主勤于政事的因素,更有六国不团结,被秦国分化瓦解的原因。
[三楼]
作者认为秦国虽然建国日短,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效法近己的秦比“法先王”更务实,这是一种独到、深刻的理解,表现了司马迁的远见卓识和对历史评价的客观公正。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本篇文章的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效。
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体系安排合理。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作者分别将其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随堂练笔
请你运用上述技法,绘制一张一周各科的学习时间表。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私藏的《诗》、《书》等书籍要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思想”、“文化”、“封锁”、“开放”、“暴政与仁政”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叶笃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他先后从事动力气象、高原气象、海气关系、大气与地表面过程、全球变化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专著6册、科学论文90余篇。因叶笃正先生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叶先生在国际科技前沿工作,他从不甘于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勇敢地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从而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科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他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踏踏实实地刻苦钻研,他已成为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大原始创新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成就举世瞩目,当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自豪地重复经常说过的话:“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适用话题]
该材料适用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制造与创造”、“敢为人先”、“尊严与勇气”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雾
季羡林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的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了,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
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魂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
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定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赏评】 本文最有意味的是由雾引发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稍稍回味,我们便会领悟,原来,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有时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3张PPT)
秦始皇本纪
诗海探珠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赏析】 诗人驻足墓前,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而秦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讽刺性的鲜明对照。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始皇已死,秦朝已亡。后文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思考】 赏析诗歌中“崩”字的妙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秦始皇本纪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见同现,出现
眇眇同渺渺,微小的
填同镇,镇压,安定
已同以,以来,即以后
取同趋,趋向
卒同猝,突然
拂同弼,辅佐
臧同藏,收藏
羡同埏,墓道
轶同迭,更迭
三、一词多义
代理
借给
借助
给予
宽容
假设
假期
死
士兵
完毕
终于
通“猝”,突然
率领
拉
延请,邀请
掉转
拉弓,开弓
序文
自杀
伸长
沿着
同
吞并
紧挨着
通“屏”,屏除
连词,和
同时
名词用作动词,统率
名词用作动词,活埋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意动用法,指责/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名词用作动词,挑起
名词作状语,当面
使动用法,收降
使动用法,使……安定
意动用法,师从、学习
意动用法,认为……好
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名词用作动词,效仿
名词用作动词,努力,致力于
名词作状语,按照礼仪
五、古今异义
①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某个处所
②死而以行为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受人的思想意识支配而表现出的活动
③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土地方圆
行:品行;为:命名
牛羊猪等祭祀用的牲畜
④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主持家务
⑤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办理丧事
⑥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⑦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斗争,动词
在家里
发布丧告
职掌论议顾问,以备君王咨询的官员
战争,名词
六、文言句式
①何以相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___________
④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_____________
⑤销以为钟 ,金人十二 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相救哉”
省略句,介宾后置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他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2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______。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国
2.相关知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毁灭
秦国,从庄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山东六国相比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本文是如何记载秦始皇一生的事迹的?
【提示】 ①以编年体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及在统一之后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②详略得当,简中有繁,概括和重笔相间。因为是人物传记,对能深刻体现人物形象的事件进行详细叙述。
2.司马迁为何要详写始皇陵墓的情况和死后秦二世及群臣给他的“殊荣”?
【提示】 揭露了秦始皇大兴土木为自己兴建陵墓的骄奢淫逸、滥杀无辜的罪行;指出生前不可一世,死后极荣,但“势入浮云亦是崩”。
3.文章开篇评论说“通篇读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试结合秦统一六国部分,简要分析为什么说“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
【提示】 “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二是秦“仁义不施”最终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战国末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在六国之上,秦依仗其强大军事力量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使国势日渐衰微的六国无力招架,他们或割地,或称臣,或不得已采取刺秦王等下策,但都没能达到弱秦复国的目的,最终身死国灭,秦统一全国成为历史的必然。
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仁义不施”,暴露了极其残暴的一面。秦采取的是武力征伐的手段,一味劳民伤财,滥用民力,大肆杀戮,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心的背离已给秦埋下了覆亡的种子。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史书的记载上看,事实比较清晰。但有人认为这件事情的经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秦始皇究竟坑的是谁?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名师点拨】 秦始皇发怒是冲着方士的,按情理来说当时坑的四百六十个是方术之士而非“诵法孔子”的儒生,至少可以说四百多人中儒生很少。《盐铁论》说:“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术,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坑杀者中没有方士,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秦始皇时期,儒士在社会上的地位比战国更有所提高,坑方士后,对儒生的社会政治地位并未造成什么影响。之后秦始皇东巡,齐鲁地区的七十位儒生被任命为博士,跟了他到泰山举行封禅。到了汉代,儒家对这件事也不十分介意,很少有人谈起。西汉中期时,人们谈到这件事,也仅是说“坑杀术士”,没有人说是坑杀了儒士。
5.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请结合历史谈谈这种说法的道理。
【名师点拨】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细剖·深析]
[楼主]
学习了《秦始皇本纪》一文,联系以前你对秦始皇的了解,谈谈对秦始皇的认识。
[沙发]
写秦统一六国,我们看到了一位指挥若定、战无不胜、奋发有为的开国皇帝的形象。写议帝号这一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好大喜功、自鸣得意又自命不凡的秦始皇。
[板凳]
实行郡县制这一事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位锐意改革、革故鼎新、善纳雅言的有作为的新君的形象。咸阳宫一场大辩论,其结果是“焚书坑儒”,又可看出秦始皇是一个愚昧荒唐、残暴无知的昏暴之君。
[三楼]
郦山秦始皇陵的描写又从侧面写出了秦始皇的穷奢极侈、滥用民力。这样通过一系列典型的事件,从不同的侧面将一个既是杰出君王又是残暴君主的秦始皇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
以秦始皇为中心,逐年叙写,将每年的重要事件概括出来,对始皇统一天下的言行和事件重笔繁写表现人物形象,这样繁简结合,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一睹历史的原貌,还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
●随堂练笔
请运用上述手法,描述自己的学习经历,3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失民心者失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役使天下百姓修筑长城,滥用民力,骄横残暴、徭役过重,使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最终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适用话题]
该材料适用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功与过”“见证”“民心”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销售之神乔·吉拉德
乔·吉拉德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的一个贫民家庭。9岁时,给人擦鞋、送报,赚钱补贴家用。16岁离开学校,成为一名锅炉工。35岁那年,已经成为建筑师的乔·吉拉德破产了,负债高达6万美元。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当了一名汽车推销员。
3年之后,乔·吉拉德以年销售1425辆汽车的成绩,打破了汽车销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乔·吉拉德曾经连续15年成为世界上售出新汽车最多的人,其中最好的成绩是一天卖出18辆车。乔·吉拉德因售出13000多辆汽车创造了商品零售最高纪录而被载入吉尼斯大全,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销售是需要智慧和策略的事业,每位成功推销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诀窍,乔·吉拉德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时特别强调“学会观察,用心聆听”。他说,一个出色的销售人员应该学会观察客户、了解客户,明白他脑袋里想要的东西。当客户走进来的时候,你观察他的眼睛、嘴唇;
和他握手时,你要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和他对话。另外,你要学会聆听,当客户说话的时候,你要全神贯注地倾听。看着对方的脸,听他的声音,了解他话语里所包含的意思。你越善于聆听,说话的人越信任你。
[适用话题]
该材料可用于“坚韧”“聆听”“信任”“面对挫折”“运用智慧”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如梦初醒之江南
林佳媛
从江南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慢慢走过,宛若梦境。
小镇不大,沿河两岸迤逦而去。屋、檐、瓦、门,街、衢、巷、弄,一概以深色系之,浓墨重彩,像坊间粗手大脚的画匠的大写意所草草营就,不精不致,倒也别有亲切可昵的草莽气质。
灰暗的廊檐下,悬有艳红的灯笼。一暗一红,暗起来叫人心事黯然,艳起来又让人心神荡漾。
岸上流动着摊贩的手拉车、小三轮。一张油纸布或一块旧门板,杂陈各类菜蔬、鱼肉、鸡鸭、糕饼、小百货。至于做店铺生意的,则敞开点心店、百杂店、香烛店、理发店、铁匠铺……算命、卜卦、测八字的,也在路边摆上摊,盘点吉辰,批发流年。
米粥店的肉骨头粥在冒着袅袅的香,蒸菜包子的蒸笼掀起的一瞬间白雾氤氲,杀鸡剖鸭的腥气在横溢,草民的生命在发散,人间的烟火在鼎沸。
这里是俗世、市井,这里软红万丈,风情尽现。
这里凝铸了最旺盛最蓬勃最铁定的生命质地。
门楣上贴着几百年前的红对联,早看不出旧字,似来自唐风宋雨。房檐下的红灯笼也在轻晃,招摇。红对联,红灯笼,给百年老楼涂上一层薄薄的、若有似无的喜意。老者就守着这份忧乐参半的人生,过着晨昏不定的日子。
也有小兔儿一样撒欢的小孩儿,玩水,玩狗,打架,吵嘴,抱着黑漆漆的廊柱一圈圈地转悠,一双如小镇一样深玄墨黑的眼睛,眨也不眨地望着外面世界的来者。不惊不惧,就那么怔怔忡忡,百思不解。
从市井喧哗里折身走进绵延数里的寂寂深巷,一时间,恍若隔世。
下了好些日子的雨,下午时分,总算开了天眼,明朗起来,微微漏下些许流光碎影。青石板,石板青,小雨湿沾,微光波折,碎碎屑屑,柔情晃荡,斜斜切进人眼。
仿佛百年前就是这样坐定,安之若素。
长巷,长巷。
恍然这样的画面真的出现在眼前:
撑着油纸伞/独自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样暗的长巷转角,会有什么样的惊奇在静静等待?
而阁楼空空,窗台冷冷,长巷寂寂,杳无可寻……
我打江南走过,如梦初醒。
身后遗落,一地不可收拾的恍惚与生疼。
【赏评】 作者以其细腻感性的笔触,展示出一幅江南小镇的风情画。徜徉于其中,既能感受到小镇“宛若梦境”般的美与诗意,也能感受到它难掩的古老与寂寥,还有那寂寞深巷中,纠结着的骚人墨客的未了情缘,时不时地磕绊着世人的爱恨情愁……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6张PPT)
河渠书
诗海探珠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
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
明日又逢春。
【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诗人寄寓旅舍的孤独凄凉之情。“独”字突出诗人的孤独凄苦。“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写诗人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的自我嘲笑。“笑”字包含着无奈、辛酸,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平之气。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诗人晚年的际遇,深挚感人。
【思考】 诗歌的“笑”字有何含义?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河渠书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菑同灾
道同导,疏导,疏通
厮同斯,分开
洒同酾,分流,疏导
菑同淄,水名
罢同疲,疲惫
邸同抵
并同傍,依靠,沿着
阏同淤
奉同俸,俸禄
柏同迫,逼近
污同纡,纡曲回转
菑同剚,树立,插入
佗同他
动词,间隔
形容词,远
副词,间或,断断续续
抄小路
间隙,空隙
副词,尽
动词,能承受
动词,超过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取胜
副词,最终
名词,士兵
名词,终
动词,兴起,建立
动词,发动
动词,兴办
南流;东流
砍下,砍伐
命名
在水上
向东
向东
使……成为良田
为……悲伤
使……富裕
使……肥沃
难行的地方
没有险阻
比……更方便
许多地方,到处
第二年
在这时
六、文言句式
①唯是为务 ___________
②北载之高地 _________
③辄复坏 _________
④便于砥柱之漕 __________
⑤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________
宾语前置
省略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倒装句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驯服江水、泽被苍生的英雄——李冰
李冰,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
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
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
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也
称“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
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相关知识
郑国渠
秦始皇元年,郑国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以此耗费秦国国力,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利秦,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此渠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河渠书》的由来
古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统一规划与修建全国范围的灌溉系统。《河渠书》的阐述也符合这一原理,“洪水猛兽”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洪水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洪水的恐惧。正因如此,大禹治水才受到中华民族的推崇乃至世界人民的赞扬。从远古到秦汉这一漫长时期,人们一直从事着治水修渠的工作。司马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在这一伟大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了《河渠书》一文。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请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
【提示】 (1)豪门的阻挠,如武安侯田蚡出于私利,请皇帝把黄河决口之事不必放在心上。(2)气数迷信思想的干扰,把黄河决口问题看做是天意。(3)汉武帝治黄过度耗费人力财力。
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利害”二字是此“书”的关键,说说文中是如何阐发这一观点的。
【提示】 《河渠书》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在叙述中,作者强调了水对人类的危害,同时也用大量笔墨叙述人们治理水患的经过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最后,以太史公评论的方式为全书结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提示】 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对中原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另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大决口。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4.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提示】 正是因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水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并客观评价了各项工程的功效,为后世兴修水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5.本文是如何在记载古代兴修水利的过程与结果中突出主题的?
【名师点拨】 本文主要是记载历史上治理水害的过程,在记叙中,除了兴利除害的过程外,作者突出了治理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愿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全文围绕“利害”二字,突出化害为利为民造福的目的,这在全文中处处可见。大禹治水的结果是“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李冰的水利工程既利行舟,又可灌溉,“百姓飨其利”;西门豹“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内”;郑国渠使关中成为沃野。
作者的这些叙述使治理水害的好处一目了然,表现了对这些利国利民的工程的热情肯定。后文写汉代治理水害的活动,在与水害的长期斗争中,有收效的少,有大功效的尤其少,作者用“久之,河东渠田废”“而水湍石,不可漕”“渠颇通,犹未得其饶”“然其著者在宣房”等语句表现了汉代水利建设的不尽如人意,其中蕴涵丰富的感慨。特别是天子临河作歌的无奈忧愁,更显示了水害的严重和汉代社会制度的腐朽。作者写汉代水利活动,显然有对现实的不满,更有对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还有对统治者的警示和兴利除害、民生安乐的期盼。
6.有人认为: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适时实行变革,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八书的根本原因,请你结合本篇文章作简要分析。
【名师点拨】 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从而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讫(如《春秋》为编年史)、以地域为划分(如《国语》为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世家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都有纪、传不能代替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史记》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
[细剖·深析]
[楼主]
我们如何评价《史记·河渠书》的价值?
[沙发]
对于《史记·河渠书》的价值,历来评价很高,它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水利专著,其科学性之高及其文献价值是前人其他作品不可比拟的。
[板凳]
我认为,《河渠书》在内容上并没有对现有河渠状况作详细的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其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所以,在地理文献价值上,并不能称为很高。
[三楼]
我不同意上述说法,从其社会性出发,认为《河渠书》通过记述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记录了从战国到西汉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我国水利学从理论到实践取得的显著进步,对此应该给予高度的赞誉。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鲜明的对比手法
治理水患效果的对比。大禹、李冰、西门豹、郑国治理水患效果显著,泽被后世,而汉代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劳民伤财,收效甚微。
治理水患态度的对比。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渠成亦秦之利也,有一种利己利人的态度。而汉代的统治者田蚡则为了自己的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用天命、气数来作借口,而天子也因此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
统治者兴修水利行动的对比。大禹作为一个部落领袖,在治水过程中,身先士卒,翻山越岭,并且极富远见,用疏导之法取得成功。而汉代的天子则临江作歌,忧愁无奈,靠祈祷神灵以达到目的,虽然最终也获得了成功,但方法是堵塞。
所有这些对比,都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情感,都表达了作者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
●随堂练笔
请运用上述手法描写一个片段,表现两位勤奋刻苦但效率不同的同学,字数100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顺应自然规律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浚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适用于“人与自然”、“和谐”、“感悟大自然”、“环境”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信息时代辟谣其实并不难
日本核电站危机引发的恐慌情绪,其实并不可怕,因为关于核污染的种种谣传,往往不值一驳,只要权威信息披露能跑过谣言,第一时间告诉公众真相,恐慌很容易消弭。
和谣言抢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的食盐抢购潮中,浙江树立了一个典范。3月19日新华社报道,此次浙江的抢盐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16日,碘盐走俏的消息开始通过电话、手机迅速传播,当天,浙江省盐业管理局启动了应急预案,张贴安民告示;16日当晚,浙江卫生厅通过媒体发布了“食用碘盐无助预防辐射”的消息;17日,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的手机用户,都收到了省环保厅的短信,短信报告了当日浙江境内辐射水平监测和浙江海域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监测情况——最终,仅用了不到48个小时,抢盐风波平息。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介,现代科技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带来了巨大便利。当危机来到时,常常会有谣言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快速蔓延,但反过来,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也让辟谣变得不再困难。相关部门的权威信息通过一条群发短信、一条微博,就能获得巨大的传播力。
据媒体报道,在抢盐风潮中,中国盐业总公司50条微博辟谣,两天内就有一万多“粉丝”力顶。充分运用新兴媒介,加上传统媒体的报道,使得权威部门的辟谣速度完全有能力超过谣言的传播速度。
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谣言,反应迟钝,错失良机。
(《新京报》2011年3月20日)
[适用话题]
该材料可用于“谣言的危害”、“信谣与辟谣”、“科学与谣言”、“政府的公信力”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
张远山
卡夫卡读过以下中国经典的德译本:《论语》《中庸》《老子》《列子》《庄子》。卡夫卡与庄子天然亲近而又对老子格外敬畏:“老子的格言是坚硬的核桃,我被它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对我却依然紧锁着。我反复读了好多遍,然后我却发现,就像小孩玩彩色玻璃球游戏那样,我让这些格言从一个思想角落滑到另一个思想角落,而丝毫没有前进。通过这些格言玻璃球,我其实只发现了我的思想槽非常浅,无法包容老子的玻璃球。这是令人沮丧的发现。
于是我就停止了玻璃球游戏。”其实卡夫卡还是从老子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他至少从老子的“知止所以不殆”“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等教导中学会了“停止游戏”,临终前委托友人销毁遗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停止游戏——尽管友人并未照办,很可能他的友人未曾读过中国经典。
卡夫卡听人讲述了一个据说是中国人创作的小故事:“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的痛苦。”卡夫卡问道:“那么高声诉苦是否也会吵醒欢乐?”讲述者说:“不会。欢乐耳朵不好——它听不到隔壁房间的痛苦。”
如同出口转内销一样,我经常通过外国作家的转述才听说一些中国故事。通过外国人的陌生化目光,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而如果那些所谓的中国故事实际上并非产自中国,而是外国人的附会甚至创作,那就更有意思了。我们从这种故事里看到的并非中国人,而是转述者自己对中国的理解,或误解——正如欢乐的隔壁是痛苦一样,理解的近邻是误解。
【赏评】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的痛苦”,得意时不应过于张狂,否则乐极生悲。欢乐似乎不能永驻,而痛苦更不可能永远存在,快乐连同痛苦一起刻进我们生命的年轮,是要我们用痛苦和着快乐的声音去唱歌,用微笑伴着眼泪的画笔去写意,写出一幅丰富绚丽的人生篇章。
所以,在失意时不忘曾经的快乐,在得意时不忘过往的坎坷,人在坎坷中成长,更在快乐中历练,懂得保持清醒,学会认清目标与道路。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52张PPT)
鲁周公世家
诗海探珠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诗的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虽是平平叙事,但“断”“复”两字都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度日如年的痛苦通过这凝练的两字突出地传递给读者。后两句的抒情精彩之处在于,它表现了一种曲折、复杂而又非常典型的心理。
诗人在此处揭示的这种矛盾心理看似出乎常情,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按常理应是越接近家乡,越急切盼望知道家人的情况,但诗人却一反常态“不敢问”。这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信不通,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时间久了,自然会形成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接近家乡时,这种心理越发强烈,惟恐不祥的预感会变成残酷的现实。这样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揭示得更深刻真切,更耐人咀嚼。
【思考】 诗歌的“断”“复”两字有何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鲁周公世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缪同穆,虔诚
葆同宝
归同馈,奉送
匮同柜
强葆同襁褓
辟同避
蚤同早
母同亩
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蚤同爪,指甲
反同返,召回
飨同享,享有
佚同逸,安乐
孰同熟,丰收
动词,就职、赴任
动词,靠近,接近
动词,完成
动词,勘察
动词,辅佐
名词,辅助君主掌管政务的最高官吏
代词,指代对方
介词,跟,和
介词,向
介词,在,从
介词,给
连词,用来
介词,用,拿
介词,把
介词,因为
向东
在郊外
下雨
步行
安排系统合理
以……为臣,把……当做臣子
以……为宗,把……当做宗主
以……为不义
使……朝见
使……安定
使……返回
小民;大臣
亲近
表明
使……安定,平定
为……忧愁,劳苦
为……辛勤,劳苦
主持朝廷政事
把……当做
平民,百姓
现在上天
简便易行
六、文言句式
①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________
②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___________
③维长终是图 __________
④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 ________
⑤大木尽拔 ____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省略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
《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摘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2.相关知识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开始实行分封制,周公旦被分封到曲阜。武王死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继位,平定管、蔡之乱。为了稳定东方,他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了周朝的统治范围。据说“封建(分封诸侯国)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同时,他还推行宗法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后来,他又制定了“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从而把我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全文对周公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试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
【提示】 正面描写内容:①幼年时代笃仁纯孝,②辅佐君王忠心耿耿,③牺牲私利义无反顾,④代理国政忍辱负重,⑤平定叛乱坚定果断,⑥辅佐成王鞠躬尽瘁,⑦治理国家仁爱尽职。侧面描写内容:①风雷示警,金縢书感动成王;②原始察终,后世愧对周公。
2.周公数次为王祈祝于神,为什么要藏其策于府?怎样理解他的这个举动?
【提示】 此题可以见仁见智,可以认为是周公高风亮节的体现,也可以认为是周公自保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
3.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主旨,试作具体分析。
【提示】 在本文中作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特地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本质。主要是用周公的品德与鲁国后世无道昏君进行强烈对比,表现出作者通古今之变,揭示历史规律的写作宗旨和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作者也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周公的高尚人格。
一是幼时的周公与群子的对比,表现其笃仁纯孝;二是武王病时,周公与群臣的对比,表现其献身精神;三是周公与管叔与群弟的对比,表现其光明磊落的胸怀;四是周公自身对比,倍依听政与还政成王前后始终如一,无擅恣之志,无伐矜之色,体现了不贪恋权位、一心为周室的高尚品德。
4.周公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 他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
5.周公旦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名师点拨】
6.孔子曾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达孝矣乎!”(《礼记·中庸》)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什么对周公极为敬仰?
【名师点拨】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说多来源于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曾不远千里,从当时的鲁国到京都来求教周礼。而周礼则是周公摄政期间,为新统一的王朝制定的一套典章文物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礼乐之制是中国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典。同时,礼乐之制也是儒家之源。周公的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孔子特别倾慕周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
可以说孔子是周公的隔代传人,而周公则可谓儒家的“先驱”。
[细剖·深析]
[楼主]
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影响,请你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沙发]
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板凳]
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三楼]
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为开创和巩固西周王朝起了重大作用,而且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对比性的手法
文中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既刻画了人物形象,又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深化了文旨。
(1)周公旦与管叔、蔡叔的对比。同为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一心为国,大公无私,而管叔、蔡叔却汲汲于个人私利,率众谋反。公与私、高尚与卑劣,鲜明的对比成就了周公旦这个伟岸的形象。
(2)殷王中宗、高宗与祖甲的对比。忧劳兴国,逸乐亡身,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作者在文中的这些对比,既是周公对成王的劝诫,希望他从中获得借鉴,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讽谏意义。
(3)周公与伯禽治国的对比。既表现了周公的高瞻远瞩,暗示了以后鲁国的衰微,又借周公之口表达了简易为政、与民安乐的道理。
●随堂练笔
请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课间十分钟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字数80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一片忠心天可鉴,舍己忘私美名传
周公辅助武王,剪灭殷商,完成统一大业,功勋卓著。在武王生病之时,他义无反顾地以自身为质,祈祷上天,其忠心感天动地。武王死后,成王尚幼,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不避嫌疑,果断摄政。成王年长,又主动还政成王。
周公一生忠心耿耿辅佐武王、成王,舍己忘私,鞠躬尽瘁,其精神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执政者的楷模。
[适用话题]
该素材可用于“忠心”、“品质”、“楷模”、“无私”、“丰碑”等话题中。
2.鲜活素材速递
温家宝婉拒村民倒茶水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正值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库容160万立方米,由于持续干旱已干涸见底。20日下午,温家宝来到这里,只见库底泥土裂开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缝隙,密密麻麻的泥块像梅花桩一样,让人触目惊心。温家宝踩着干裂的土块走了100多米,弯腰捡起一个蚌壳,沉默良久。当地干部告诉总理,全省目前有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0多个小水库和3 600多个小坝塘干涸。
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74岁的村民王顺生正在水窖打水,温家宝走过去,拎起绳子也打上来一桶,看到水很清,他满意地点点头。在王顺生家的院子里,温家宝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起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情况。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家宝微笑着婉拒:“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看到村民们饮水安全有保障、口粮充足、春耕用的种子化肥也都准备就绪,精神状态不错,温家宝十分欣慰。他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村民王存生说,要是增加一些水利设施就更好了。“你说到点子上了。”
温家宝肯定地说,“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解决当前困难,还要从长远解决问题。”
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月31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西南受旱五省(区、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1.1亿元,投入劳力2526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保障了当前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人民公仆”、“心系苍生”、“楷模”、“天灾无情人有情”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
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
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
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
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思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的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
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啮,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结果,最终只能什么都没有得到。
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一个好,渔舟是一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赏评】 从王维的一首众人眼中的如画样的诗中读出人生的境界,没有透过清新万物直逼背后生命规律的眼光,是难以悟出如此的思想的。当一种深刻的思想又被清新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时,我们如酣睡中被微风唤醒,继而被眼前华彩般的思想而震动,去逼视自己的人生,可否有明月清泉在怀呢?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0张PPT)
淮阴侯列传
诗海探珠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边塞诗,表现了戍边将士奔放热烈的感情。此诗感情激越奔放,语调铿锵有力,赞美了边关将士的壮志豪情。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思考】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淮阴侯列传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蓐同褥
袴同胯,两腿间
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能同乃,竟然;罢同疲,疲,疲劳
萆同蔽,隐蔽
倍同背,背靠,背向
鞅鞅同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
畔同叛
亨同烹,古代的一种酷刑,把犯人放入大锅中煮死
三、一词多义
动词,离开
动词,拦截
动词,断绝
形容词,败坏
动词,横渡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副词,极
副词,达到极点
动词,借
动词,代理
动词,借助
伪,与“真”相对,假装
连词,假如
动词,维持
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
动词,治理,管理
动词,处理,处治
连词,又
副词,将要
连词,况且
副词,将近
连词,尚且
连词,而且
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名词作状语,连夜,趁夜
名词作状语,像乌鸟一样
使动用法,让……进入
使动用法,让……退下,避开
形容词用作动词,深挖,高筑
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名词用作动词,列阵
名词作状语,当众
对年轻人的尊称,公子
高大
态度随和,随意
六、文言句式
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____________
②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________________
③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_______________
④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________________
⑤乃为儿女子所诈 ____________
⑥何为为我禽 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被动句
宾语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背景资料
神鬼莫测兵仙——韩信
韩信(?~前196年),汉族,古淮阴(今
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先
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
被贬为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
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参与整理兵家著作,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均已失传。
2.相关知识
千古悲剧第一人
韩信熟谙兵法,灵活用兵,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刘邦虽用韩信但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诱韩信至长乐宫,以勾结陈 谋反的罪名杀之,并诛灭三族。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课文前三节文字反映出韩信早年怎样的处境和个性?淮阴辱韩信的少年的语言又反映出韩信怎样的个性?韩信功成名就后对漂母、南昌亭长、辱己之少年的表现又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
【提示】 (1)处境: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个性:怒绝亭长,体现了他在屈辱中的自尊;漂母饭信,体现了他的自信和抱负;胯下受辱,体现了他的坚韧。(2)长得高大,平时喜带刀剑,对军事颇有兴趣。(3)胸襟开阔,知恩图报,讲信用。
2.“胯下之辱”中“孰视之”“蒲伏”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写出了韩信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
3.司马迁为何单单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挑选了三个故事来写?
【提示】 性格决定命运。司马迁之所以写这三个故事,是想表现早年形成的性格对韩信一生的影响。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是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4.“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提示】 一般认为是反语,说韩信造反,他不至于愚蠢到这种地步,包含了对韩信冤案的辩解和同情。
5.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人设计陷害致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的。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搜集有关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名师点拨】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认为是“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的遗言,刘邦夫妇在韩信被杀后的表现,司马迁叙述中蕴含的态度和曲笔的运用。
6.韩信为什么会被害?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名师点拨】 (1)①功高震主。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③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存猜忌。④杀功臣在封建社会是普遍现象。
(2)司马迁借韩信这类“英雄悲剧”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替之间,开国帝王与开国元勋始而相存,继而相戒,终于无情杀功臣,这是普遍规律。这是由那个社会君主专制、独裁决定的。
[细剖·深析]
[楼主]
我们从韩信成败的一生,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请谈谈你的看法。
[沙发]
我们学习他大丈夫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气概。
少年韩信,家贫如洗,地位低微,因而倍受歧视,遭人白眼,就连屠户都可以对其行胯下之辱。但是他感漂母一饭之恩,封侯之后,还能不忘自己的誓言,赏赐她千金。而对于那些曾经欺辱过自己的人,他则宽宏大量,或赏钱,并教育他们,还将屠中少年封为中尉,称其为壮士,并感激他成就了自己忍辱负重,终成大业的成就。
[板凳]
不恃才傲物,谦逊平和是守住大业的根本
韩信有将兵之才,他拜相之后与刘邦的一番宏论,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胸襟。他巧于用兵,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他充满自信,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诳语。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缺乏谦逊的自信,招致统治者的不满和畏惧,最终落得灭族的惨境。
[三楼]
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
韩信功成名就后,不能完全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忍耐不够,招致刘氏集团的疾恨,走向悲剧之路也是必然的了。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精彩的场景描写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弘场面的描写,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太史公驾驭场景的能力,这些场景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很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随堂练笔
请你运用上述手法,描写一个片断,表现篮球场上决赛的场面,1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多多益善
《史记》里有一段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如我能将几何?”韩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又问:“于君何如?”韩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又问:“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刘邦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正确认识自我”“善待别人的长处”“知己知彼”“语言的妙用”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广州亚运感人瞬间
为礼仪小姐拭泪
精彩语录:“我看到她端着那
个托盘很沉,就帮了她一下。”
事件回放:2010年11月16日的射
击比赛后,获奖选手和颁奖礼仪小姐分列两队等待颁奖仪式开始。等待中,获得冠军的哈萨克斯坦选手拜布希诺娃看到身边的礼仪小姐的手微微抖了一下。这个小动作恰巧被拜布希诺娃看到,于是她便轻轻帮这名礼仪小姐托了一下托盘。
这一举动,当即让该礼仪小姐倍感温暖,潸然泪下。看到礼仪小姐落泪,拜布希诺娃又马上拿出纸巾为她擦拭眼泪。冠军告诉记者:“这些礼仪小姐很漂亮,也都很瘦弱。我看到她端着那个托盘很沉,就帮了她一下。”据了解,该礼仪小姐是广州大学的学生,名叫苏婉君。谈到为何当场落泪,她说:“当时她帮我托了一下托盘,我觉得很感动,瞬间体会到了互相帮助的力量。”
[适用话题]
该材料可用于“感动”“力量”“举手投足之间”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水是故乡甜
琦 君
此次经欧洲来美,一路上喝得最多的是矿泉水。因为其他各种五颜六色的饮料,价钱既贵又不解渴。只有矿泉水,喝起来清清淡淡中略带苦涩,倒似乎别有滋味。
外子说矿泉水其实就是山泉,如果泡的是冻顶乌龙,那就更有味道了。我一向不懂得品茶,在旅途疲劳中,能有一杯自己现泡的热红茶,已觉如仙品般的清香隽永了。
他啜着茶,就想起故乡四川的山泉来。那种山泉,随处都有,行路之人渴了就俯身用双手从溪涧中捧起来喝个足,哪里像现在文明时代,一瓶瓶装起来卖钱呢。俗话说得好,“人穷志不穷,家穷水不穷”。这话我最听得进。因为我故乡家中的水就有三种:河水、井水、山水。山水是长工每天清早去溪边一桶桶挑来,倾在大水池中备饮食之用,洗涤多用河水。母亲因为长工挑水辛苦,叫聪明灵巧的小帮工,用一根根长竹竿,连接起来,从最靠近屋子的山边,引来极细小的一缕清泉,从厨房窗外把竹竿伸入,滴在一只小缸中。这才是涓涓滴滴的源头活水,一天接不了多少。母亲只舀来做供佛的净水,然后泡茶给父亲喝。
。“喝这样清的山水,又是供过佛的,保佑你长生不老。”母亲总是这么说的。那时泡的茶叶,除了家乡的明前茶、雨前茶之外,还有从杭州带回的龙井。父亲品着茶,常常说:“龙井茶,一定要虎跑水来泡才香、才地道。”母亲不以为然地说:“是哪里生长的人,就该喝哪里的水。要知道,水是故乡的甜哟。”母亲还说:“孩子们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
现在想起来,虎跑水才是真正的矿泉水。那时曾做过试验,装一碗满满的水,把铜元一个个慢慢丢进去,丢到十个铜元,碗口水面涨得圆鼓鼓的,水都不会溢出来。因为它含的矿物质多,比重很大。所以喝虎跑水一定是有益健康的。
父亲旅居杭州日久,非常喜欢喝虎跑水烹龙井茶,但喝着喝着,却又念念不忘故乡的明前茶、雨前茶和清冽的山泉。他也思念邻县雁荡山的茶、龙湫的水,真是“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父亲晚年避乱返故乡,又得饮自己屋子后山直接引来的源头活水。原该是心满意足的,但他居魏阙而思江河,倒又怀念起杭州的龙井茶与虎跑水来。实在是因为当时第二故乡的杭州,正陷于日寇之手吧。
我们这回在欧洲,一路饮着异乡异土的矿泉水。行旅匆匆,连心情都变得麻木了。到了德国的不来梅,特地去探望数十年未晤面的亲戚。他兴奋地取出最上品的龙井茶款待我们,问他是台湾产品吗?他说是真正从杭州带出来的茶叶,是一位亲人离开大陆时带给他以慰他多年乡愁的。我本来不辨茶味,但那一盏龙井的清香,却是永远难忘。我们说起欧洲人喜欢喝矿泉水,他笑笑说,台湾阿里山、日月潭、苏澳的冷泉,不就是最好的天然矿泉水吗?
他这话,倒使我想起,早期台湾有一种小小玻璃装的“弹子汽水”。瓶口有一粒弹珠,用力一压,弹珠落下去,汽水就喷出来。味道淡淡的,不像后来的汽水那么甜得不解渴。我因为爱“弹子汽水”这个名称,以及开瓶时把弹珠一压的那点儿情趣,所以很喜欢买来喝,他常笑我犯幼稚病。
台湾这许多年来,制茶技术愈来愈精进,无论是清茶、香片、龙井等,都是名闻遐迩。尤其是南投溪头的冻顶乌龙,更是无与伦比。旅居海外多年的侨胞,总不忘源自台湾带出来的各种名茶,自饮之外,更以分飨好友。尽管用以沏茶的水不是从故乡来的,但只要是故乡的茶叶,喝起来也会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吧。
【赏评】 故乡的山、故乡的人、故乡的水,都是一曲不老的歌谣,童年唱、少年唱、青年唱、老年唱;乡村,不死的灵魂,古代吟、现代吟、东方吟、西方吟。文中虽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但让我们体会到了琦君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