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七菩萨蛮鹊踏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七菩萨蛮鹊踏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4 09: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菩萨蛮鹊踏枝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
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
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赏析】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
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认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思考】 分析本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小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b.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c.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④鹧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垆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皓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贴绣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洁白的手腕。
⑦须: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凝霜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抛掷:____________
⑩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定。
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丢弃。
(wú)a.田地荒废;野草丛生。荒芜;芜秽。b.丛生的杂草。两岸生绿芜。c.杂乱。芜杂。此处取第二种意思。
三、名句默写
①照花前后镜,_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②懒起画蛾眉,_____________。《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③________________,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花面交相映
弄妆梳洗迟
垆边人似月
④独立小桥风满袖,________________。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⑤___________________,敢辞镜里朱颜瘦。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平林新月人归后
日日花前常病酒
四、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韦庄(约公元836—910年,生卒
年不详),字________,唐末五代
诗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
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
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年)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年)春,四十八
端己
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年)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年),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
(2)冯延巳(903—960),又名_______,
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
裕、舒适。他的词多写____________
,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_________》。
闲情逸致辞
延嗣
阳春集
2.资料链接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乐府三绝: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温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意象绵密,富艳精工,请结合上片描写加以分析?
【提示】 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
2.温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提示】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3.说说《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如何写江南之美的。
【提示】 首二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之好。游人留恋江南,合乎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却似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表现出了江南的好处。
4.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
【名师点拨】 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情感是“闲情”二字,这里的“闲情”就是“闲愁”。我们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
5.想一想,在《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名师点拨】 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下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细剖·深析]
[楼主]
为什么冯词中与欧阳修有争议的词基本上可以都断定为冯作?
[沙发]
除开《醉桃源·南园春半》等极少数作品可以认为是欧阳修的词外,《蝶恋花》等词全部是冯词。理由就是表现手法。从欧阳修的其他词看,他擅长的是白描,具体地白描,详细地白描,这和他的诗与散文的平浅通俗的风格是一致
的。而《蝶恋花》等作品,意象是不断跳跃的,作者处处流露出一种对于生命和未来的一种深深的恐惧,对于往事的一种深深的无奈。作者似乎并没有具体写一件事,而是类似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在回忆往事,那个人是一个感情细腻而性格软弱的小知识分子,而不是欧阳修那样有见解、有立场的政治家,是一个不幸生活在乱世而不是太平时代的善良而聪敏的作家。这些,很难说是欧阳修的作品所能包含的。
[板凳]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本人认为在没有充足的史料证据之下,还不能就冯作或欧阳作做确定性的评判。
[三楼]
不能排除有这种可能,那就是冯延巳原本有些词作,倒是很像是南唐时代的作品,其余的,除去一些他人所作之外,不排除有欧阳修,拜托外祖冯延巳所作的可能。冯作为与晏殊、张先同时代的人,写词的技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使用这种脱略原型式的写作方式,也已经成为了普遍的潮流。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比较辨析,让文章充满智慧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差别即特点
,抓住特点也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了。
比较辨析从逻辑思维的层面讲,难度不大,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君子和小人心态的比较。又如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文段: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有改动)
钱先生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文段通过中国诗和西洋诗的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当代散文家、西部自然的强力歌者周涛有这样一段论述:
同样是生命,树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的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选自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作者通过树与人的对比,揭示了树朴素、踏实、毫不张扬的精神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比较辨析有三条路可走:一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的对比辨析,如上述中国诗与西洋诗、树与人的对比议论;二是某一事物两个对立面的比较辨析,如正反对比论证;三是类比分析。
●随堂练笔
话题:心灵之道
要求: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快乐的极致。”请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议一议快乐,100字左右。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词写一个贵妇从起床到梳洗、画眉、簪花、照镜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描绘了贵妇慵懒的情态,暗示了她空虚寂寞的心境。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描写;反衬手法的运用;雍容绮丽的语言等等。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写人”“记事”等有关话题或作文
中。
2.鲜活素材速递 
“平庸的恶”也该受惩罚
何耘韬是广东省廉江市国土局前副局长,曾经掌握着签发土地证的大权。某开发商只缴了40%的土地出让金,就从他手里拿到了此证。为此他遭到当地检察院起诉,随后被当地法院一审判决玩忽职守罪,获有期徒刑六个月。
职权意味着责任,签了不该签的字就是滥用职权,涉及到开发商巨额的不当利益,承担法律责任理所当然。这个简单的道理,何耘韬并非不懂。
恰恰相反,他深知其害。案件正是因此而变得复杂:他起初拒绝签字,而且多次向市政府反映情况。后经市政府协调,他“执行领导命令”而违法签字。
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平庸的恶”。这是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著名概念。所谓“平庸的恶”,就是指以“职务行为”作为借口,执行上级的错误命令犯下的罪行。与“平庸的恶”相对的概念是“极端的恶”,也就是那些天生邪恶的坏蛋的作为。制造“平庸的恶”的人,往往是一些平素浅薄之徒
,他们自愿放弃独立思考和判断,放弃对抗邪恶的权利,心甘情愿地依附于非正义的体系。和“极端的恶”不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能是一个“好人”,好父亲,好丈夫,好同事和好邻居。但是,汉娜·阿伦特认为,正是这种“平庸的恶”,“它可能毁灭整个世界”,“由于它就像一棵毒菌,在表面繁衍生长”。
今天的中国基层官员,和汉娜·阿伦特当年思考对象——执行上级命令杀害犹太人的纳粹分子——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官僚逻辑有着内在的一
致性。甚至可以说,在和平时代以“服从命令”作为借口,心安理得地犯下心知肚明的罪责,是更加容易被人忽略因此更应该警惕的“平庸的恶”。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平庸”“职守”“原则”相关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峭壁上的树
张庆和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
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
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
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
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
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
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侯、抚慰,动辄就施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
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
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选自《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
【赏评】 作者饱蘸深情地描写了一棵“摇曳”在他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从四个层面予以考虑展示:首先,它向“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命运安排挑战,追求生命的存在;其次,它以“铮铮铁骨”和“朗朗硬气”抗争、反击、战胜种种灾难,无畏而刚毅;再次,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从不怨天尤地,总是“努力地”发挥生
命的极致,坚强而高尚;最后,当小酸枣“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闪亮于峭壁时,没有丝毫炫耀和停步,而是“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何等乐观而可贵的生命观!掩卷沉思,本文留给读者的不仅是语言的品味,更有无尽的思想启迪。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