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辛弃疾
行通济,无闭翳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是宋豪放词派的代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 玉 案 元 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 考:
1、上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元宵佳节展开具体描写的?表现怎样的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他寻的是怎么样一个人?
描写元宵夜景、描写贵族仕女起到什么作用?
★表达爱情的词
作者爱慕的对象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人”形象:
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孤高淡泊的女性形象。
深入讨论探究“那人”形象
作者塑造这样一位女子,有无更深用意?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如何理解?
▲辛弃疾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被朝廷当权者主和派忌恨。 42岁受到弹劾而被免职闲居20年。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自喻明志的词
元宵的热闹繁华,贵族们狂欢游玩
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贪图享乐,不满朝廷苟安.
独处僻静角落的女子
自比,寄寓理想人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独处僻静角落的女子
自比,寄寓理想人格——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不愿同流合污孤高品格。
延伸探究:
关于“那人”(“美人”、香草等)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自主探究:
1、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例子:王维《辛夷坞》、柳宗元《江雪》
环境特点:
幽僻、冷清、寂寞
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
孤傲、孤高、脱俗、高洁
淡泊、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
内心孤寂、没有知音
作者遭遇:
仕途坎坷
青 玉 案 元 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拓展练习:
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补充注释⑴襜:战袍。 ⑵娖:音chuò,整理的意思, ⑶胡簶:是装箭的箭筒。簶,原写作“革”旁加“录”字。 ⑷金仆姑:箭名。 (5)髭:胡子
参考答案:(1)“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已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却”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却被闲置的幽愤和憾恨。
(2)上片追忆青年经历,格调雄壮;下片感叹年老闲散,伤心透骨。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该词先回忆青年时期杀敌报国的壮烈场面,与现在年纪老大、闲置田园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理想成空的幽愤和悲叹。
课外作业:
1、背诵《青玉案 元夕》
2、练习册P39页第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