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将。20岁从军参加抗金斗争,凭着“精忠报国”的壮志,凭着他的才能和执著,很快成长为南宋抗金的重要将领。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在风波亭,年仅39岁。有《岳武穆集》。《全宋词》录其三首。
满江红
南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起句写登高临远 ,凭栏眺望,句中暗含了荆轲于易水饯别、座中人发尽冲冠的典故,表达内心愤激之情。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他真是义愤填膺。
“潇潇雨歇”,既是写景,更渲染一种悲愤的氛围,烘托词人心境。 仰天而长啸,足以表壮怀之激烈,对国事之忧愤之情,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澎湃的心潮。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而立,正是建功立业之时,而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功名事业又如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功名,惟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
收复中原,谈何容易,“八千里路”转战南北,任重道远,正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不可稍有懈怠。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一纵(时间)一横(空间),兼写壮怀壮举,概括性极强。
“莫等闲”句,化用古乐府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及时努力与抗金事业联系,激励自己,也鞭策部下,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这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的投降派形成鲜明对比。 上片写出了要为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的责任感、紧迫感。
下片写了三层意思:对敌寇的深仇大恨;收复国土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先直书国耻,慷慨陈词。句式短促,音韵铿锵。
“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
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满腔悲愤。
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旅自治区的西北边。表示要激励士卒再度奋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辞。 “饥餐渴饮”和“食肉寝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了惨遭凌暴的宋人对不共戴天的金兵的切齿仇恨。 又由于“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造成“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轻快语调,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朝天阙”指回京城朝见君主献捷。以此首尾,既表达取得胜利的信心,也表明了对朝廷的忠诚。
篇末以誓扫胡虏、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收束全词。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辞。 “饥餐渴饮”和“食肉寝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了惨遭凌暴的宋人对不共戴天的金兵的切齿仇恨。 又由于“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造成“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轻快语调,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篇末以誓扫胡虏、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收束全词。
从艺术上看,全词直抒胸臆,忠义愤发,一气呵成,感情激荡,气势磅礴,浩气淋漓,风格豪放,结构严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为豪放词的千古杰作,故与岳飞英名同垂不朽。
满江红
南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晚受寒的秋蝉不断哀鸣,惊醒我回千里之外(故乡)的梦,已经三更了,我寂静无语,帘外面月亮朦胧微明。
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头发已白,家乡的松竹也长大了,阻断了我回家的路。想要将心事寄托在瑶琴上,知音太少了,即便弹断了琴弦,心声又有谁听?
岳飞墓亦称岳坟,位于杭州栖霞岭南麓,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墓葬处。1162年由宋孝宗安葬于此。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墓以块石围砌,周围古柏森森,墓道有石俑庄严,阶下有秦桧等四贼跪像。
还我河山,一片忠心惟报国 驱尔异族,百年奇耻不共天
——冯玉祥 题杭州岳飞墓
陆游的那枝梅花
卜算子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咏梅”为题,亦是以梅自喻,托梅言志。
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不在官府,不植名园,长于荒僻郊野,没有呵护,无人欣赏,自开自谢,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又添凄风冷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将孤苦之情更推进一层。至此感情渲染烘托已达高潮。
然尽管环境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片主要写梅花孤独寂寞、备受摧残的处境。
下阕,托梅寄志。
梅开最早,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凌寒先发,却不争春,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拼命、尽力也。侧面讽刺了群芳(群小)。
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听任“群芳”的争斗和嫉妒。这里写物也是暗喻人事,暗含作者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零落”,不堪风雨摧残,梅花纷谢,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而梅花终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命运之悲惨,简直令人不敢去想像。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却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清香如故,高格依旧。
萧萧木叶石城秋
毛泽东的那枝梅花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却震耀一世。 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江湖雅士
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的词开创了一种清空冷隽与高雅凝重的词风。存《白石道人歌曲》,有词八十余首。
一,对比今昔,感慨时事;
二,自伤身世,流连光景;
三,咏物酬唱,抒发恋情相思,并揉进了家国兴亡之叹。
整个看来,他的词生活贫乏,内容狭窄,情调低沉,缺少尖锐的现实性与广泛的社会性。
扬 州 慢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因而词牌词题常是统一的(自度曲)。
词的内容是写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所以称“扬州慢”。
《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人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故有此悲。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 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个园、何园的水石花木
白塔的风影摇曳
二十四桥的明月
瘦西湖的五亭桥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长街连市井,月明桥上看神仙
画舫承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个园何园
水石花木
文昌阁
运河之夜
二十四桥
五亭桥和白塔
瘦西湖五亭桥
琼 花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在词中有何作用?
序
1127年, “靖康之变”。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冬至,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见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缘由 感慨今昔
评价 有《黍离》之悲
词前小序:交代写作缘起。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诗经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 离 之 悲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自读思考
一:
上片哪个词可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二: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
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上片先虚写昔日繁华都会。“春风十里”虚写当年杜郎俊赏时的长街繁荣。
再实写眼前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废池乔木”则使整个画面更显冷落萧条。今昔盛衰对比,让人感慨良深。
“犹厌言兵”,拟人手法,赋予树木以人的性灵,树木有情,憎恨侵略战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另一说:劫难之后的扬州人民,触目伤怀,所见都是废池乔木,至尽仍然厌恶谈到那种战争。
后述所闻,“清角吹寒”,渲染空城凄清。初步写出“黍离之悲”。
“都在空城”,结句“空城”是全词关键。
昔日的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名句欣赏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些史实并非说扬州劫难始于“胡马窥江”。
姜撇开史实而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姜词这样选材为人们要紧扣主题选材提供了范例。
暮色降临,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对比、虚实结合、用典
古事与今事 繁华与残破 一兴一衰,自不待言
昔人与今人 词人解鞍沉吟与杜牧风流俊赏 一身逢乱世一承平之世,不言而喻
昔景与今景 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与想象春风十里 一寂寞凄凉,一游赏之地,不堪回首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
景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 ―― 清角吹寒
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的,作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惊讶,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来了。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
纵有杜牧那样的才情和风流,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恐怕也难以他那风流旖旎的情怀了。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
春风十里扬州路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下片写自己感想。
先虚写,设想唐代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即使才情出众,也难以描写出今日扬州的景象。
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今日何等凄清荒凉,令人哀痛到名家难赋深情的程度。
后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凄清景象,借“桥边红药”曲折表达劫后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寓情于景,满目凄凉萧条,不忍目睹。
扬州自古繁华,如今残破如斯。昔盛今衰,令人感慨不已。
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作者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豆蔻词工”“青楼梦”是“指杜牧作诗的技巧和才情,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更突出了劫后扬州之荒凉,这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反衬(静中见动)——
1 “渐黄昏”—用来反衬周遭一片沉寂,从而暗示出敌骑威胁未除,而朝廷却只图暂时苟安,以空城防边,这种现象使词人不仅深感凄寂,而且更觉忧心忡忡,哀不可抑。这里揭出空城,用以衬托起首的“佳处”“名都”十分出色,且由此生发出下片词意。
2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动写静、融情于景,透露出繁华衰歇、触目伤怀的悲凉情调,流露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的无限伤痛之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最后移情于物,深化感慨今昔、忧国伤时的主题。
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下半阕运用杜牧典故,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
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在春日黄昏,路过维扬的年轻词人,漫步于这座寂寞凄凉的空城,周围的残破景象,使他叹息敌人蹂躏之深,同情人民遭遇之惨,痛心边境守备之疏,更结合着自身流落之悲而发出了寄慨极深的家国之恨。
写作特色
一,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二,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生);
三,化用诗句,拓展词境;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四,移情于物,深化主题。
“胡马窥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
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姜夔屡次考进士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
鬲溪梅令 姜夔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梅”与“美人”若即若离,恍然合一。
好花不共惜花人,美人不与怜香惜玉者,传尽天地间一大恨事。
词人寤寐求之,求之不得,想象之中,遂觉此梅花所傍之溪水,碧浪粼粼,将好花与惜花人遥相隔绝。正是盈盈一水,隔断万古柔情。
又恐二字,更道出年年伤春伤别的无限伤感。玉钿本为女子之首饰,此转喻梅花之芳姿。
过片二句,则是想象中之想象,可谓梦中之梦,幻中之幻。梦寐中,词人忽与久违之美人重逢,共荡扁舟于波心,恍若遨游于云表。(美人如花隔云端)
梦醒云散,如花美人无法寻觅,即好花亦不可得。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盈盈”本为美人之形容,此又借美人转喻好花之芳姿,一语双关,美人之形象又幻化为想象中之好花。
“漫”字写尽好花亦不可求之失落感。惜花人空向孤山山下寻觅好花,而好花终不可得,整个春天,唯闻翠禽对鸣而已。
空向好花之地(孤山)寻觅好花,意味着惜花人纵然重归故地,也已是花落人空,唯有绿叶成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