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作者介绍
张九龄:
(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
身居异地的情人,对月相思,通宵难眠,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屋里光照耀眼,
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
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
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韵译)
诗题《 望月怀远 》,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 ,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 。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 ,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长夜 ”,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这一联看似写赏月 ,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 。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The end
The end
夜萧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情颤颤,作者望月思人。同一个月,引发思念的狂潮,彼岸的人,潸然泪下 。
夜漫漫,作者对月不禁产生了怨恨,整夜的回忆令人憔悴。故梦已逝,月光依在,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夜入深处,冷风拂去了烛光,作者忽觉月光如此皎洁可爱,便顺着光到了室外,久久地,才发现衣服都湿透了。
哦,可爱的月光,美好之际却高高在上,无能为力的作者只好返回睡觉,或许梦中会有亲人,会有相聚的一刻。
诗人望月怀远,怀远而又长久地望月,望月而长夜难眠,难眠而突发奇想,捧月光赠与远方亲人,这奇想无法实现,则寄托于梦中相会。诗人这样写来,层次分明,层层深入,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而且委婉的表露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
——张祥波
读后感(共21张PPT)
望月
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 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 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 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月亮, 那溶溶的月色就象你的脸庞,月亮抚慰,抚慰着我的心,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 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上,就象你在海角,我在天涯 月亮升得在高也高不过天,你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一 导入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
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
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
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
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
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
,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
九龄叱之。
二 张九龄简介(678-740)
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
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
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
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
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
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
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
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
三 指导诵读
四 讲解诗的大意
五 分析鉴赏
诗的标题为《望月怀远》,
哪些内容是写望月的,哪些
是写怀远的
首句写望月,其余皆写怀远
首联用了什么手法
即景生情
“海上生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雄浑阔大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
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
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
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
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
高华浑融的气象。
颔联从抒情方式上讲,用了哪种
从修辞上看属于对仗中的哪种
直抒胸臆 流水对
颈联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
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
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
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
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
幽清意境。
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
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
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
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
之尤觉韵味深长。
六 关于月亮这一意象
月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古诗十九首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
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晚次鄂州》徐桢卿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
入《小单于》。”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
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喻贤
曹植在《七哀》中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
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
其它有关月亮的诗文
皓 月
〔法〕魏尔伦○葛 雷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月之故乡
(台湾)彭邦桢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瑟瑟
明月千里寄相思(共14张PPT)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
因此在进行这三个专题的教学时,我们应首先通过对单篇诗歌的鉴赏从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本专题选取了除李杜以外的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六篇,其中王孟和高岑的诗歌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
望月怀 远
张 九 龄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生平补介】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品读与探讨: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人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 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
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