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水 龙 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少有宏愿
一生求索
壮志难酬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遥岑(cén):远处的小山。
玉簪(zān):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头”。
螺髻(luó jì):形似螺壳的发髻。
鲙(kuài):同“脍”,细切肉。
倩(qìan):请人代自己做。
揾(wèn):擦、揩(kāi)拭 。正音、解释: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诵读、感知: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日落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山景
思考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人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借景抒情,以景烘托。夕阳残照搂头,孤鸿哀鸣天际,叹国破家亡、怨壮志难酬词人借此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遥望山河叹国破家亡
怨壮志难酬报国无路
壮志难酬雄浑阔大笔势清丽苍凉悲壮孤独愤懑登高远望上片从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起笔,为渲染愁思展开一幅大背景。接着由远及近,层层递进,先写远景:遥望远山,“玉簪螺髻”般美丽的山,却“献愁供恨”,使无生命的山峦有了人的情感,点明了“愁”与“恨”。再写近景:在落日、楼头、断鸿等一片凄凉的景色里,引出了江南游子,点明了山河沦陷之恨与远寓江南的乡思之愁。最后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为了实现收复失地、重返故乡的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然而却“无人会,登临意”。整个上片融写景与抒情于一体,融家愁与国恨于一体,这就提高了愁绪的思想境界。总结上阕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一、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
二、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
三、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用典这些典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抱负?鲈鱼堪鲙“鲈鱼堪鲙”,典出《晋书·张翰传》,说晋朝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说:“人生贵得适意,何能羁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还乡。典故原意是说张翰厌恶为官的黑暗,为全身避祸而弃官归隐。
作者用此典,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翰那样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亡国事,努力抗争。求田问舍“求田问舍”,典出《三国志·陈登传》,许汜对刘备说他去见陈登,陈登不以礼待。刘备说:“你是国内名士,现在天下大乱”,你却只顾“求田问舍”典故原意是讥讽胸无大志,只知置办产业的人。
作者借用此典,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树犹如此“树犹如此”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东晋将领桓温北伐,经过金城,看见自己以前在这里栽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了慨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典故原意是说光阴易逝,壮志难酬。
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有像桓温北伐一样的心志,期望北定中原,同时也感到光阴易逝、人生易老、功业难成,这就使得他的抗金复国政治理想带有强烈的紧迫感。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用典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思考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小 结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