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 P42~P45]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钵/钵盂 后裔/袭击 干冰/强干弱枝
B.陈垣/煊赫 耄耋/大氅 讴歌/呕心沥血
C.夙愿/宿愿 临帖/碑帖 宛如/莞尔一笑
D.狡黠/桔槔 嫡系/锋镝 孺子/相濡以沫
解析:选C。A项bō,yì/xí,ɡān/ɡàn;B项,yuán/xuān,mào/chǎnɡ,ōu/ǒu;C项,sù,tiè,wǎn;D项,xiá/jié,dí,r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仕途 惴摩 琢磨 胸有成竹
B.哀婉 温馨 赌债 撤手人寰
C.颈锥 谐音 莞尔 闭门羹
D.鸾凤 锻炼 悲恸 悬腕运笔
解析:选D。A项,“惴”应为“揣”;B项,“撤”应为“撒”;C项,“锥”应为“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80后”的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迷惘的一代”还是“鸟巢一代”。
B.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C.“您认为目前我国校园安全的形势如何?应该怎样预防校园灾害事故?”肩扛摄像机、手持话筒采访“两会”的小记者煞有介事,提问很专业。
D.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苙,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舒适。
解析:选A。A项,“一概而论”指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B项,“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C项,“煞有介事”,贬义,指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D项,“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的辛苦奔波。这里是望文生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天津东临渤海,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是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华北腹地河流交通的枢纽。
B.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C.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D.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B。A项,犯了中途易辙的错误。整句主语应为“天津”,但在叙述中却转换成了“华北诸河”,可以将中间句子修改为“是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之处”。C项,将“黄发垂髫”错误理解成了“孩提时代”。陶潜《桃花源记》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只有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D项,句式杂糅。“分为……六部分”和“由……六部分组成”只能选用一种。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7题。
“三怕”与“二不怕”
启功的书法成为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铺店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笑微微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了。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这便是启功的幽默风趣,他在家养病时,曾写一个字条贴在门上以谢客,上书:“熊猫病了”。让你吃了闭门羹,却仍不免莞尔一笑。
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九十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七十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故隐其姓“爱新觉罗”。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在他著述的《赌赢歌》中,有一个哀婉而温馨的故事:启功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的,你信不信?”启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进而逼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颇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时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老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的。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如此而已而已。”此招仍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再说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颈椎病发作,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形神毕肖地写下《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一次验血检查,见护士拿着装有他血液的试管不停地摇晃,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摇晃?”护士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摇晃很快就会凝固的,今后您要少吃肉啊!”此时,恰巧碰上赵朴初老先生也来此抽血化验,赵老颇为感叹地说:“我吃了一辈子素,现在也是血脂高……”这下可让启功抓住“反驳”的理由了:“你看,我说一定和吃肉没什么关系嘛!”
5.在店铺里看“假冒之作”时,启功为什么改口说“这是我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他“事后解释”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对于“假冒”他的书法的人,启功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考虑到他们的难处,不愿意谴责、追究他们,所以掩饰说“这是我写的”。这表现了启功的宽厚。
6.第二段写启功的“三怕”,为什么详写第三“怕”,而对前两“怕”则一笔带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启功的前两“怕”广为人知,而且“第二怕”在前文已有交代,不需多说。“第三怕”少有人知,而且更能体现启功的至情至性,更感人。所以详写“第三怕”而略写前两“怕”。
7.启功“反驳”护士的理由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启功“反驳”护士的理由是不够科学的,是开玩笑的。这表现了启功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详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8.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解析:选D。D项,属于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9.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解析:选C。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10.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③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1.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方面。
答案:①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②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三、语言运用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表明,日本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通过液化作用导致土壤出现了异常严重并且普遍的改变。在海岸附近地区、港口以及河流沿岸,地震导致富含水分的沙质土壤受到震荡,从而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一过程被称为液化作用。密度较大的沙土以及岩石下沉,水以及密度较小的沙土涌出地面。在距震中数百英里的地区也出现了液化现象。日本这次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大约为5分钟,这可能是土壤液化现象如此严重的原因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本强震导致严重土壤液化。
13.结合语境,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神奇。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 因为瞬间之美为大家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如盛开的鲜花,如美丽的邂逅
(示例2)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 因为模糊为人们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 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如灯影中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