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优化方案】苏教语文选修传记选读:专题四孔子评传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优化方案】苏教语文选修传记选读:专题四孔子评传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1 16: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 P53~P56]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膂力/旅行  毗邻/砒霜  儒家/耳濡目染
B.内讧/扛活 谦虚/歉疚 俎豆/人为刀俎
C.昏愦/溃烂 孝悌/涕泣 掬起/鞠躬如也
D.糟粕/漕运 稽考/稽首 后悔/诲人不倦
解析:选C。A项,lǚ,pí/pī,rú;B项,hònɡ/kánɡ,qiān/qiàn,zǔ;C项,kuì,tì,jū;D项,zāo/cáo,jī/qǐ,huǐ/hu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解析:选D。A.蹋—塌;B.幅—辐;C.倍—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女子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D.80后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解析:选B。B项,“石破天惊”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A项,“宵衣旰食”,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C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D项,“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误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解析:选A。B项,成分赘余,可改为“这一理念,经过……的实践,被证实是正确的”。C项,“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有歧义,可改为“要与福利院部分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或“要与几所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D项,搭配不当。“完成”与“理想”不搭配。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7题。
(二)独立谋生,勤奋好学
不到二十岁的孔子,母亲一去世,就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独立谋生了。亡父叔梁纥既是武士、陬邑大夫,又有“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名声,加上亡母颜徵在出身曲阜大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当然给孔子进入社会以一定的有利条件,但还要靠自己努力。孔子是深明其理的。他刻苦努力,勤学好问,谦恭知礼,处世深沉。于是年轻的孔子涉世没有多久就在鲁都曲阜的社会包括贵族中间留下良好印象。如果没有这些有利条件,孔子就不可能在十九岁就娶妻子宋人亓官氏。特别是婚后年余生子,连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也派人送来一条鲤鱼。孔子以昭公送鲤为莫大光荣,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娶妻和送鲤这两件事正是上述有利条件的合理结果。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家庭贫穷的实际情况,如何谋生,仍是孔子紧迫的现实问题。
孔子在母亲尚未去世的幼少年时代,就帮助母亲做过许多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务。母亲死后,为了独立谋生,劳务范围就必然更为广泛了。所以他后来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究竟哪些“鄙事”,他未说,无可查考。大概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和给人家放羊、放牛以至当人家有婚丧喜事时做吹鼓手之类的事,他都做过。但他虽做过这些事,自己心里却鄙视这些事,认为这些都不过是自己年轻时家贫不得不做而借以谋生的“鄙事”。所以他一面做这些劳务而且做得很熟练能干,一面在思想深处还是轻视劳动,认为这些事都只应“小人”去干,不是“君子”所当干的事。正因为他很能干,“多能鄙事”,据说在他二十岁以后的一段期间里,曾有两次充当掌管具体职司的小差使(小吏):一次叫乘田,一次叫委吏。乘田是管理牛羊的小吏,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他勤勤恳恳地把这些小差使都做得很好,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又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
春秋末年,凡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得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那就是: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技术,学会赶马车(御),学会写字(书),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数)能力。孔子大概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的方式,终于完满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这六项基本功。
5.关于孔子“独立谋生”,选文写到了哪些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鄙事”,如家务劳动和给人家放羊、放牛以至做吹鼓手等。(2)做小吏:做乘田、委吏。
6.这一部分写“独立谋生”很详细,对“勤奋学习”则只有一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于孔子“勤奋学习”是尽人皆知的,而且在上一部分已有详细的交代,所以略写。
7.作者写孔子以国君送鲤鱼为荣一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方面说明孔子一心要进入社会,另一方面说明由于孔子的努力,“涉世没有多久就在鲁都曲阜的社会包括贵族中间留下良好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解析:选C。A项,错在趣味性、长见识,文章并未提到。B项,“没有可比性”不是说康德比不上孔子。D项,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
9.“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2自然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自然段开头三句说明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第4句以后的几句话是对这一说法的解释。
答案: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于孔子康德只讲过一句话。
10.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首先通过对康德“口授记录”的介绍,说明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次说明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接着用伏尔泰的例子说明外国人并非真正了解中国。最后解释了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原因。
答案:(示例)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
三、语言运用
1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____________。
①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
②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③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
④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⑤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
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段开头谈“活得与众不同”,只有②③两句能与此衔接,②句“然而”表明与前文之间是转折关系,用分号隔开,所以②在③之后;另外,从后文“淹没”看,第四个空应该填⑥;承“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下文应该接⑤,“仍然存在于……”;⑤谈到“触及不到的深处”,正好和④中的“心灵暗流”相呼应。所以最后两个空应该填⑤④;剩下的①句自然就在第三个空了。
答案:③②①⑥⑤④
12.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基本一致。
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我认为,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
(示例2)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
13.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1)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个貌似官员的人正大声咆哮着,他面前站着一个瑟瑟发抖的人,背后是“勤政爱民”的横幅。
(2)讽刺了一些办事人员简单蛮横,言行不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