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选修传记选读智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语文选修传记选读智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1 22:05:02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一)
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请帖/字帖 当真/安步当车 模板/装模作样
B.载体/下载 连累/罪行累累 稽首/无稽之谈
C.对峙/仗恃 憧憬/灯影幢幢 拜谒/断碑残碣
D.联袂/抉择 提防/金榜题名 疏浚/提前竣工
解析:选C。A项,tiě/tiè,dànɡ,mú;B项,zài,lěi,qǐ/jī;D项,mèi/jué,dī/tí,jù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温州“购房门”事件再起波澜:政府限令补差价,买卖双方齐喊冤。安置房层层转卖,差价谁该来埋单?一买一卖,简单交易是否隐藏腐败?
B.仰望夜空,总是会有无可明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多么怀念幼时曾见的如金刚钻般闪耀的星辰,那些闪烁的光亮总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暇想。
C.秋躁,是美丽的秋天最让人烦恼的事情了。秋季天高气爽,空气中水分减少,此时,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现象就显得很频烦。
D.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在内地影坛掀起一股“纯爱电影风”。纯爱电影中那些像初恋般淡淡而唯美的情感总是让人觉得意尤未尽。
解析:选A。B项,无可名状,遐想;C项,秋燥,频繁;D项,意犹未尽。
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蜡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解析:选B。“钟爱”指特别疼爱;非常喜爱;“喜爱”指对某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产生兴趣。“喜爱”符合语境。“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也形容杂乱地传扬,议论纷纷或接二连三。句中是形容雪花飞舞的样子,用“纷纷扬扬”最恰当。浮动:飘浮移动;流动。飘动:随风摇动或飞扬,此处用“浮动”最恰当。好像:有些像,像。犹如:如同,此处用“犹如”最恰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解析:选D。“指日可待”指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的语境中。A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B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C项,“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解析:选D。A.搭配不当,“旺盛的国内需求”和“市场”不搭配。B.语义重复,“愈发”和“弥”重复。C.主宾颠倒。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并集。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①,由是京师号曰“神童”。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②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十一,丁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及侯景作逆,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寻以本官兼尚书外兵郎,满岁为真。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③及诸大手笔,并中敕付琼。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乃除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带寻阳太守。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累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直中书省,掌诏诰。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余财。暮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取《陈书·陆琼传》)
【注】  ①覆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王)粲为覆之。”覆,同“复”。覆局,指记忆力极强。②风神:指神态。③都官符:指诏书。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儿必荷门基    荷:承担
B.善属文 属:写作
C.自永定讫于至德 讫:至,到
D.不尚鲜华 尚:超过,过分
解析:选D。尚:崇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①乃除司徒左西掾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琼述其旨而续焉
 ②惑而不从师
D.①琼之侍东宫也
 ②斯用兵之效也
解析:选A。于:都是介词,向。B.乃: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而: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D.之:①主谓间助词;②结构助词,的。
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的一组是(3分)(  )
①丁父忧,毁瘠有至性 ②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 ③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 ④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⑤勒成一家之言 ⑥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解析:选B。“见识优敏,文史足用”是说陆琼见识多而聪敏,精通文史。①体现“孝顺”。⑥体现“性谦俭”。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暮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朱异对梁武帝说了这个情况,梁武帝下令召见,陆琼神态机警聪明,举止安详慎重,梁武帝认为他很奇异(不寻常)。(重点注意:“言之武帝”省略和倒装句式,“有敕召见”省略主语,“异”意动用法,“进退”)
(2)陆琼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不想出远门,太子也坚持请求留下他,于是陆琼就没有前去(任职)。(重点注意:“以”“固”“遂不行”)
(3)陆琼晚年很有知足之心,只想避开权要人物,常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到职治事。(重点注意:“深怀”“谢”“视事”)
参考译文: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父亲陆云公,梁朝给事黄门侍郎,掌管著作。
陆琼幼年聪敏伶俐思维有条理,六岁能写五言诗,且颇有文采。大同末年,父陆云公受梁武帝诏令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复盘,由此京城内传称他为“神童”。朱异对梁武帝说了这个情况,梁武帝下令召见,陆琼神态机警聪明,举止安详慎重,梁武帝认为他很奇异(不寻常)。大同十一年,父亲去世,他因悲哀过度而极其瘦弱,有至孝之情,叔祖父陆襄感叹道:“此儿必能承担光耀门庭的重任,所谓一个也不算少。”到侯景作乱,陆琼带着母亲避难到本县的西乡,刻苦读书,日夜不松懈,于是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
永定年间,被州里推举为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陆琼一向有好名声,深受世祖赏识。到讨伐周迪、陈宝应等人时,诏令及各种重要文书,都下令交付陆琼完成。后改任新安王文学,担任东宫管记。到高宗时担任司徒,精选属官,吏部尚书徐陵向高宗推荐陆琼说:“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多而聪敏,文史兼通,足够任用,进居郎署,已有年月,左西掾缺位,可以选他担任此职。”于是任命他为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授予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任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遵循法度,高宗以长沙王年少,授陆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陆琼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不想出远门,太子也坚持请求留下他,于是陆琼就没有前去(任职)。屡经升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羽林监军。后又调任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又兼任大著作,撰写国史。
后主即位,陆琼到中书省当职,负责制定诏书。当初,陆琼父亲陆云公奉梁武帝的命令撰写《嘉瑞记》,陆琼遵循武帝的旨意继续撰写,自永定年到至德年,最终编写成一家之言。改任吏部尚书,继续兼任大著作。
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虽然职位声望日渐隆盛,却坚持一惯的立场,更加谦逊。所居园池屋室不作改变,车马衣服不崇尚华丽,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晚年很有知足之心,只想避开权要人物,常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到职治事。不久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当初,陆琼奉侍东宫时,母亲随从在官舍居住,后主赏赐十分优厚。等到丧棺还乡,后主下诏加赠助丧财物,并派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亲自拟墓志铭,朝野都以此为荣耀。陆琼悲哀过度,在至德四年去世,时年五十岁。诏赠领军将军,官府出资办理丧事。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二)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齐安郡①晚秋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 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用了哪两个典型意象表现了“晚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杜牧素以济世之才自负,可由于不肯苟合,仕途并不顺利,经常借诗酒棋局消愁。首联写居住环境荒凉幽静,秋风使柳叶飘落,自家宛如野人居处。颔联写白天游赏山水,长啸歌吟心中的志向,日子似乎过得闲适潇洒。其实是姑且用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掩饰官场失意的悲凉。颈联写雨夜与友人饮酒下棋,众人走后自己酒醉沉睡,醒来只听见北来的大雁声声啼鸣,倍感孤独寂寞。尾联写三国英雄在赤壁争雄,如今自己如披蓑衣的渔翁在此垂钓,暗示自己有英雄建功立业的壮志,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无限的不平蕴含其中。
答案:(1)稀疏的柳影和南飞的大雁。
(2)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对比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闻海上有仙山,_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
(2)城上高楼接大荒,______________。惊风乱礭芙蓉水,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答案:(1)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山在虚无缥缈间
(2)海天愁思正茫茫 密雨斜侵薜荔墙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容,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他仙去。这是2009年4月11日下午的事。三十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意将滋养我的余生。
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
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哈哈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有口皆碑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暗”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30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塾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呵呵地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的人中,其艺术骨气有几人能比?
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炫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三十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我对此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过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并开始热销,便是明证。
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的作品的价值开掘出来那样,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利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而我有一个很平实的看法:书商赚雅钱,读者逐雅潮,动机虽不够雅,却都有利于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呀!这算是在悼念我敬爱的林大哥吗?他一定在天堂里呵呵地笑我。
(有改动)
12.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一方面要结合作品及人物生活的背景,根据文本内容来阐发;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发掘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人品: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绝不装雅充圣。文品: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
1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传记类文章,为了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特性,往往要选择相似的或具有可比性的人物对照来写,本文就选择了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同传主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和执著追求,同时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的价值没有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
14.结合全文第七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谈谈你对“雅文化的养成”问题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此类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结合作者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解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借助于高手的评论宣传可以引导阅读潮流,书商看准商机,大量印刷,可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雅文化的养成。(或: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雅文化的养成,靠的是雅文化自身的魅力,仅靠宣传造势和书商对利益的追逐,只能红一时,对雅文化的养成不能起到持久的推动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一块石头的幸福生活
黄劲松
①如果我是一块石头,我会选择在明月清风的山野中沉埋一生,还是在红尘滚滚的市井间喧嚣蒙垢?是坚守仁静的内心,还是随缘于落落风尘的侵凌?
②在吴江静思园,在庞山湖碧波倒映的镜像中,在曲水环廊的一侧,面对着一块突兀的灵壁石,我傻想着。石高三丈,是我有限人生里所见到的最奇伟的妙石。孔遍布周身,凡一千六百余孔,得亿万年造化成就之灵窍,仅通体过桥孔就达168孔。“若峰底举燧,百孔生烟;顶端注水,千洞泄玉”,实在是大自然恩赐之灵物。外表有白玉之泽,黄金之质,在寂静如海的庭园突兀如帆,说尽岁月的风流。
③我暗自惊讶,如此磅礴天地的伟石,竟然产自安徽原宋朝“生辰纲”的旧窟。静思园主为得到此石,招当地农人用古人填土起石之法,日起数寸,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从泥中取出。又修路十里,架桥两座,经千辛万苦,才将其运回吴江。园主可谓是亘古第一之“石痴”。
④更为奇妙的是,立石之日,园主一家洒扫庭除,沐浴焚香,躬身而拜之时,忽然风雨大作,万千甘霖从天而降,倏忽又雨过天晴,艳阳高照,此时观石,惟见其通体晶莹,灵光四射,似乎上苍将天地之精神全部贯注此石,赋予其蓬勃的生命,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⑤我悄悄地绕石一周,目光所过之处,皆是奇思妙想。忽然想到西晋名士张翰,在洛阳秋风四起之时,忽起思乡之情,作歌曰: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看似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被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观石之喜与思乡之怅密密揉合,真有悲喜交集之感。
⑥我在石边坐下,任阳光泻我一脸灿烂,心游八极,神思天外,突然心有所感,想到了两个字:幸福。张翰是幸福的,一个具有思乡情怀的人,表面上看是一个充满悲情的人,但实际上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心中还有故乡,有一个可以从记忆深处调度出来进行细细回味的过去,当他被生活的杂音干扰得不胜沉重之时,他还可以从心里慢慢地踱回去,在莼菜和鲈鱼遥远的香味中向故乡献上的一声问候,在前行穿越的时空中久久地回响。
⑦我身边的石头也是幸福的。数亿年过去了,命运之手终于拨开遮挡在它身上的厚重泥土,一个传奇终于让世人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撼之后的久久激荡。在它的身边,三皇五帝曾经走过,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不管创造了如何伟大的功业,但都没有能够一睹它的尊容。北宋徽宗皇帝是玩石行家,但举倾国之力,他得到最大的灵壁石也仅仅两丈有余,且扰民毁城,留下千古骂名。而静思园中这块叫作“庆云峰”的石头,它自信是遇到知音了,所以才会来到钟灵毓秀的江南。从来佳石如名士,士为知己,石也如此。它一路走来,竟引得园主修桥铺路,惠及其余。它安身在江南第一私家园林,沉稳如山,又清秀雅致。它被四方游人瞻仰之时,肯定充满着虔诚和喜悦,它的每个毛孔流淌着的肯定是大大的欢喜。
⑧我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幸福下去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一方秀丽的山水,在这里,它的思想每天都是新鲜灵动的。因为它还有众多的奇石妙峰环列在它的周边,可以时时彼此映照,养性怡情。还因为有许多敬石拜石爱石的痴迷之人,有了他们,石头便有了神性的力量。它如一面帆,给别人,也给自己一帆风顺的祝福,让繁复的生活升腾起不熄的希望和热情。
15.请分析第①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人生和石头联系起来,暗示写作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生;(2)以疑问的方式开篇,设置悬念;(3)引起下文。
16.第⑤段提到了石头的“奇妙”,“奇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外形奇妙——质美而多孔;来历奇妙——得之不易;“立石”奇妙——天气变化多端。
17.“我在石边坐下”,想到了“幸福”。请根据文章内容指出作者关于幸福的观点之一并加以评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保留对故乡的思念是幸福,在作者看来思乡可以让我们细细回味过去,故乡也可以让我们面对生活的喧嚣和嘈杂时能保留一处宁静与安谧。所以作者说保留对故乡的思念是幸福。作者这种对幸福的思考独特而温馨,也间接传达出现代人对喧嚣生活的厌弃,对自然宁谧生活的无限向往。
其他角度:(2)能够坚守精神家园是幸福;(3)能够被知音赏识是幸福;(4)能够从埋没中被发现时幸福;(5)拥有自己怡养性情的场所是幸福;(6)拥有热情和希望是幸福。
18.文章是围绕“石头”展开的,请梳理文章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我”面对石头引起对人生的扣问;接着引出对石头奇妙之处的描述;最后通过石头引发对幸福的思考,从而呼应文章开头的疑问。
四、表达题(15分)
19.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特别要注意前后语意相联。要做到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
答案:(示例)宽容是一盏明亮的路灯,能照亮徘徊在人们心里的黑暗;宽容是一朵芬芳的鲜花,能驱走沉淀在人们心中的阴霾;宽容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能驱赶累积在人们心头的乌云。
20.看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选一个角度,对这幅漫画加以点评。(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鸡教鸭学游泳 ②外行领导内行 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解析:可以从内容或形式方面选取角度。注意爱护学生的首创精神。
答案:略。
21.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况及要求,写一段话。
甲乙两人同丙一起去照相。丙长得很漂亮,就是脖子稍短些。一次甲给丙照相时想采用俯角拍摄,乙小声提醒说:“他脖子短,俯拍就显得缩脖子,不如平拍好。”丙听到乙在嘀咕什么,很敏感,找机会悄悄问甲:“他刚才说我什么?”如果你是甲,如何转述乙的话?
要求:既要符合乙的意思,又不挫伤丙的自尊心,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说:换个角度拍才能表现出你的美。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请以“读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学生用书 P47~P50]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伶界/西泠  张謇/张骞  调侃/侃侃而谈
B.灰黯/喑哑 奔流/奔头 苏轼/拭目以待
C.沦陷/伦理 不屑/琐屑 阿谀/自娱自乐
D.蓄须/牲畜 锥心/脊椎 希冀/小心翼翼
解析:选C。A项,línɡ,jiǎn/qiān,kǎn;B项,àn/yīn,bēn/bèn,shì;C项,lún,xiè,yú;D项,xù/chù,zhuī,jì/y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如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客观上不仅使他大大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更使身处乱世的他少了纷扰多了清净而能专注于艺术。
B.耳衅呼呼的风声,在他听来似乎是那听惯了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C.于是,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偷唱,而将此作为练嗓以防止嗓子退化;他也不再将打羽毛球作为消闲的方式,而是将此作为锻炼身体以防止身体发胖的手段。
D.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忘想。
解析:选C。A项,“净”应为“静”;B项,“衅”应为“畔”;D项,“忘”应为“妄”。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2009年“南审杯”辩论赛中,正方立论扎实,准备充分,配合默契,使得反方百口莫辩,毫无招架之力。
B.面对他人的困难与无助,我们理应伸出援助的双手,雪中送炭,而不是冷眼旁观,洞若观火。
C.单位老张以认真、严谨著称,做工作非常细致,几乎可以做到毫发不爽,什么事交给他都放心。
D.在影片《2012》中,地震、冰雹、狂风接踵而至,火山穿云裂石,这些灾难带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震撼。
解析:选C。A项,百口莫辩: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解不清。形容事情无法说清楚(多用于受冤屈、被怀疑等情况)。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此处应改为“隔岸观火”。C项,毫发不爽:形容几乎没有差错。毫发,指很小的数量。D项,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采取阳光公示的方法、防止人们所议论的可能出现的“潜规则”、“权力寻租”等不正之风的侵袭。
B.湖北出现大学生舍己救人时私家船主却趁火打劫、“挟尸要价”的现象绝非不是偶然,它是我们盲目追求法治社会,过度依赖法律的强制力所带来的必然恶果。
C.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利用访美机会明白告诫美国,中国反对以认识分歧为借口,拿宗教和言论自由去支持或变相支持“藏独”等分裂势力。
D.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解析:选A。B项,多重否定不当。C项,缺少成分,“言论自由”后加“为幌子”。D项,结构混乱,“借口……”与“以……为名”两种句式杂糅,应保留其中的一种。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7题。
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梅兰芳住的靠近日本驻港领事馆的公寓成了他的不少朋友避难的好地方,但那儿也并不是绝对的安全。有一天早上醒来,他们居然在女佣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枚穿墙而入的炮弹,幸好在这之前梅兰芳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女佣才避免遭难。
梅兰芳不但要保障大家的安全,更要为十几口人的三餐操心。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已不能下山购买粮食,他只有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但他又无法预测香港究竟要被围困多久,而有限的存粮和罐头总有吃完的一天。因而,此时的梅兰芳一改平日的慷慨大方,变得“斤斤计较”起来,他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规定:每顿饭每人只有一碗饭,不许再添,每顿饭只打开一个罐头,由他分配一人一筷子,有时候炸一小块咸鱼,每人只能分到一丁点儿。
所有的人围坐在桌边暗淡的灯光下,仔细而小心地剔干净那一小块咸鱼身上的小刺。此时,梅兰芳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但梅兰芳又和他们不一样,他是艺术家,是世界知名艺术家,他曾经有王府花园般精美的处所,有锦衣玉食,有前呼后拥众星捧月般的境遇。这一切生活上的奢华其实离他并不远,甚至可以唾手可得。然而,他却不屑于此,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筷子罐头或者一小块咸鱼,甚至提心吊胆地时刻警惕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就只是为了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在苦熬了18天之后,香港终于沦陷,日军全面占领香港,粮食和水全部中断,偏偏在这时,家里的存粮和罐头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全家十几口人面临挨饿的威胁。梅兰芳思忖良久,毅然将两个儿子乔装打扮后,派他们下山偷运粮食。正如上次他让其他人退避三舍而派儿子将那颗登堂入室的炸弹运出房间扔进山坳一样,在危险时刻,他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儿子来换取大家的安全。作为主人,他必须这么做,但作为父亲,他感受到锥心刺痛。
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耐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直面,但他难以压抑精神上的苦闷,也深知难以抗拒即将到来的时时刻刻的骚扰,他用过太多的拒绝的借口,已经难以为继,他要重新设计新的理由,那便是“蓄须”。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虽然猜到梅兰芳蓄须的目的,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实有些无可奈何,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
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三番五次登门,或者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或者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和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诸如此类的话。梅兰芳一方面坚持留须,一方面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妄想。
从上海到香港再回到上海,梅兰芳不断地和日伪周旋,拒演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除了“蓄须”外,牙疼、心脏不好不能坐飞机等都被他用做挡箭牌。尽管年复一年,生活因不能登台而逐日困窘,但他坚持着。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5.从文中看,梅兰芳退避香港和返回上海后面临哪些困境?试分条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选文中筛选答案整合即可。
答案:①生活上的困顿。②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③精神上的苦闷。④难以抗拒即将到来的时时刻刻的骚扰。
6.梅兰芳是如何应对困境的?找出相关信息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②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当存粮不多时毅然派两个儿子下山偷运粮食。③找各种借口拒绝演出,如蓄须、牙痛等。④不惜自伤身体。
7.从选文看,你觉得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先概括,再具体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前两题,将事件分类,概括即可。
答案:梅兰芳有民族气节、时刻为别人着想、视艺术为生命。如找各种借口拒绝演出,如蓄须、牙痛等;不惜自伤身体,坚决不与日寇合作,不为日寇演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梅兰芳的艺术之美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王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年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他畅谈了梅派艺术之美。
王琴生认为,梅大师的舞台形象是美的化身。他的每一个动作,一个指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是严格按照戏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感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合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因而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同时他的唱腔、念白、舞蹈、眼神、手势,都能恰如其分地把他的内心情感传递给同台角色和乐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动作的共振效应。因此,梅派神韵是内涵艺术之美。其次,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能从艺术美学的高度进行缜密的构思,展现其美的形象。梅派名剧《贵妃醉酒》是梅大师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悉心研究、大胆创新的硕果之一。他摒弃了剧中“诲淫”的糟粕,而着力表现杨玉环愁肠百结的宫怨之情,留给观众无限回味的余地。
王先生说,梅大师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梅大师在艺术事业上不因袭旧规而匠心独运、锐意创新。在《三堂会审》中,梅大师就把刘秉义所穿的蓝袍改为红袍。据说,《三堂会审》源于梆子,从前,梆子小戏服色单调,只有红、蓝两种颜色,所以会审中两老生一红一蓝,示其区别,京剧沿之成习。梅大师考证刘秉义、潘必正二人的官阶相同,袍色本应一致,故而改蓝为红。这就使王金龙、苏三、刘秉义、潘必正服饰均为红色,谓之“满堂红”。梅大师对演唱时的发音和口型也很有讲究。京剧旦角最忌张开大口,表露牙齿来演唱。因为既不美观,音色也不佳。梅大师演唱时口型很小,很秀气,但唱出来的声音甜厚达远,韵醇味足。他在化妆上也勇于创新。梅大师是长方脸型,每化一次妆都有所改进。他坚持一点一滴的改革,特别是前面的水花,青年、中年时期贴得高,晚年贴得低。水花也变化了,贴的方法也变化了,显得特别美。所以他年过花甲,化妆上台,仍然光彩照人。由于梅大师专注于舞台艺术,不分巨细,精心琢磨,努力进行美的创造,所以能在舞台上和观众的心目中永远树立美的艺术形象。
美的艺术也来自美的心灵。王琴生由衷地赞美说,梅先生是一代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他不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自居,而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艺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听取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意见。他待人至诚,互勉互励。在演出过程中,同台演员不慎出点差错,他从来不发脾气训人,而是尽力设法圆场,下台后还关照几句,安慰一下。梅大师常说,艺术上的竞争不是勾心斗角,而是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程砚秋先生整理全本《窦娥冤》后,梅大师认为,该剧更适合程派艺术特长。于是他不再上演《六月雪》(即《窦娥冤》)这个剧目。不仅如此,他对其他行当和兄弟剧种,也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积极吸取他们的艺术精华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梅大师毫不保守,平易近人,急公好义。国家有什么事找他协助,也义不容辞。这是梅大师一生做人的优良品德。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梅兰芳能有效传递内心情感,使得同台角色和乐队与自己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动作的共振效应。
B.梅兰芳能从艺术美学的高度进行缜密构思,对剧中人物性格进行深入的刻画,展现其美的形象。
C.梅兰芳专注于舞台艺术,不分巨细,精心琢磨,努力进行美的创造,树立了永久的美的艺术形象。
D.在程砚秋整理全本《窦娥冤》后,梅兰芳不再上演《六月雪》,这主要因为他谦让的性格。
解析:选D。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梅大师常说,艺术上的竞争不是勾心斗角,而是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程砚秋先生整理全本《窦娥冤》后,梅大师认为,该剧更适合程派艺术特长。于是他不再上演《六月雪》(即《窦娥冤》)这个剧目。
9.“美的艺术也来自美的心灵”,从文意看,梅兰芳“美的心灵”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概括每句话的要旨,从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即可。
答案:①对待艺术,梅兰芳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虚心听取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意见;②待人至诚,互勉互励;③正确对待艺术上的竞争,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④毫不保守,平易近人,急公好义。
10.文章以“梅兰芳的艺术之美”为题,请分条概括梅兰芳“艺术之美”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优美的舞台形象;②独特的艺术创造(梅大师在艺术事业上不因袭旧规而匠心独运,锐意创新);③崇高的艺术品德(梅先生是一代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
三、语言运用
11.请以“语文教育”为开头,用一个单句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语文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分别教给学生真、善、美。
1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
①山水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
②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
③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④无论谈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③句总说中国人欣赏山水画的态度,可从山水画中看出,第①句承接上句写山水画给人的总体感觉,第⑤句举例说明这种感觉,第②句和第④句对这种感觉作出理性分析且为因果关系。
答案:③①⑤②④
13.某学校民乐社的网页拟增设“精美音画”栏目,请你仿照“古典名曲”栏目的宗旨介绍,为“精美音画”栏目写一段体现栏目宗旨的句子。要求:体现栏目特点,句式一致,字数相同。
古典名曲:聆听古典名曲,领略名曲风采,弘扬中华文化。
精美音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欣赏精美音画,收获视听享受,传播民族音乐。[学生用书 P53~P56]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膂力/旅行  毗邻/砒霜  儒家/耳濡目染
B.内讧/扛活 谦虚/歉疚 俎豆/人为刀俎
C.昏愦/溃烂 孝悌/涕泣 掬起/鞠躬如也
D.糟粕/漕运 稽考/稽首 后悔/诲人不倦
解析:选C。A项,lǚ,pí/pī,rú;B项,hònɡ/kánɡ,qiān/qiàn,zǔ;C项,kuì,tì,jū;D项,zāo/cáo,jī/qǐ,huǐ/hu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解析:选D。A.蹋—塌;B.幅—辐;C.倍—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女子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D.80后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解析:选B。B项,“石破天惊”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A项,“宵衣旰食”,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C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D项,“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误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解析:选A。B项,成分赘余,可改为“这一理念,经过……的实践,被证实是正确的”。C项,“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有歧义,可改为“要与福利院部分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或“要与几所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D项,搭配不当。“完成”与“理想”不搭配。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7题。
(二)独立谋生,勤奋好学
不到二十岁的孔子,母亲一去世,就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独立谋生了。亡父叔梁纥既是武士、陬邑大夫,又有“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名声,加上亡母颜徵在出身曲阜大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当然给孔子进入社会以一定的有利条件,但还要靠自己努力。孔子是深明其理的。他刻苦努力,勤学好问,谦恭知礼,处世深沉。于是年轻的孔子涉世没有多久就在鲁都曲阜的社会包括贵族中间留下良好印象。如果没有这些有利条件,孔子就不可能在十九岁就娶妻子宋人亓官氏。特别是婚后年余生子,连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也派人送来一条鲤鱼。孔子以昭公送鲤为莫大光荣,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娶妻和送鲤这两件事正是上述有利条件的合理结果。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家庭贫穷的实际情况,如何谋生,仍是孔子紧迫的现实问题。
孔子在母亲尚未去世的幼少年时代,就帮助母亲做过许多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务。母亲死后,为了独立谋生,劳务范围就必然更为广泛了。所以他后来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究竟哪些“鄙事”,他未说,无可查考。大概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和给人家放羊、放牛以至当人家有婚丧喜事时做吹鼓手之类的事,他都做过。但他虽做过这些事,自己心里却鄙视这些事,认为这些都不过是自己年轻时家贫不得不做而借以谋生的“鄙事”。所以他一面做这些劳务而且做得很熟练能干,一面在思想深处还是轻视劳动,认为这些事都只应“小人”去干,不是“君子”所当干的事。正因为他很能干,“多能鄙事”,据说在他二十岁以后的一段期间里,曾有两次充当掌管具体职司的小差使(小吏):一次叫乘田,一次叫委吏。乘田是管理牛羊的小吏,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他勤勤恳恳地把这些小差使都做得很好,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又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
春秋末年,凡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得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那就是: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技术,学会赶马车(御),学会写字(书),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数)能力。孔子大概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的方式,终于完满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这六项基本功。
5.关于孔子“独立谋生”,选文写到了哪些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鄙事”,如家务劳动和给人家放羊、放牛以至做吹鼓手等。(2)做小吏:做乘田、委吏。
6.这一部分写“独立谋生”很详细,对“勤奋学习”则只有一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于孔子“勤奋学习”是尽人皆知的,而且在上一部分已有详细的交代,所以略写。
7.作者写孔子以国君送鲤鱼为荣一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方面说明孔子一心要进入社会,另一方面说明由于孔子的努力,“涉世没有多久就在鲁都曲阜的社会包括贵族中间留下良好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解析:选C。A项,错在趣味性、长见识,文章并未提到。B项,“没有可比性”不是说康德比不上孔子。D项,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
9.“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2自然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自然段开头三句说明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第4句以后的几句话是对这一说法的解释。
答案: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于孔子康德只讲过一句话。
10.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首先通过对康德“口授记录”的介绍,说明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次说明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接着用伏尔泰的例子说明外国人并非真正了解中国。最后解释了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原因。
答案:(示例)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
三、语言运用
1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____________。
①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
②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③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
④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⑤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
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段开头谈“活得与众不同”,只有②③两句能与此衔接,②句“然而”表明与前文之间是转折关系,用分号隔开,所以②在③之后;另外,从后文“淹没”看,第四个空应该填⑥;承“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下文应该接⑤,“仍然存在于……”;⑤谈到“触及不到的深处”,正好和④中的“心灵暗流”相呼应。所以最后两个空应该填⑤④;剩下的①句自然就在第三个空了。
答案:③②①⑥⑤④
12.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基本一致。
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我认为,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
(示例2)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
13.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1)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个貌似官员的人正大声咆哮着,他面前站着一个瑟瑟发抖的人,背后是“勤政爱民”的横幅。
(2)讽刺了一些办事人员简单蛮横,言行不一。[学生用书 P28~P30]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震慑/镊子  臃肿/壅塞  犷野/心旷神怡
B.酗酒/汹涌 轻佻/临洮 废圮/杞人忧天
C.一隅/山嵎 延宕/砀山 晤面/终于觉悟
D.梦呓/屹立 睥睨/脾胃 裨益/髀肉复生
解析:选C。A项,读音分别为shè/niè,yōnɡ/yōnɡ,ɡuǎnɡ/kuànɡ;B项,读音分别为xù/xiōnɡ,tiāo/táo,pǐ/qǐ;C项,读音分别为yú/yú,dànɡ/dànɡ;wù/wù;D项,读音分别为yì/yì,pì/pí,bì/b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骨骼  悲创  一隅  泛滥全欧
B.矗立 蔓延 缄默 毅然决然
C.延宕 鞭策 梦呓 慷概陈词
D.缄言 挑剔 悖论 风狂雨骤
解析:选B。A项,“创”应为“怆”;C项,“概”应为“慨”;D项,“缄”应为“箴”。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2009年底曹操墓在安阳的发现,使各种猜测就此尘埃落定了吗?似乎不是。________之声四起,河南考古研究所公布的曹操墓六大证据,也被指非铁证。
②大量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特别________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③《关于小区治安管理的规定》在小区居委会上获得通过,并将于4月1日开始________,届时原暂行规定停止使用。
④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________教科书。
A.质疑  贯注  施行  审定
B.质疑  关注  实行  审订
C.置疑  关注  施行  审定
D.置疑  贯注  实行  审订
解析:选B。“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式,如“不容置疑”。“贯注”,精神、精力等集中。“关注”,关心重视。“施行”,法令、规章制度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力;执行。“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审定”,审查决定,“审订”审阅修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A.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在路上的历史,这个以无数相遇和碰壁的片段构成的语录,铺设成了几千年漫漫的道路。
B.弘扬民族精神十分重要。如果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比喻为打仗的话,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占领制高点;比喻为人的躯体,这就是人的脊梁。
C.文静秀气的文竹,配上红色的宜兴盆,另加一个雪白的水盆,就显得协调和漂亮,起到装点家居的效果。
D.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飞机迎着狂风暴雨,从贝鲁特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坠入地中海,机上91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
解析:选A。B项,成分残缺。C项,搭配不当,“起到……作用”或“获得…效果”。D项,歧义。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7题。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人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827年3月26日)。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了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他竟然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葛里巴扎对贝多芬是钦佩之中含有惧意的,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原子混合为一。”
舒曼提到《第五交响乐》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他的密友兴特勒说:“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乎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两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中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丹列兹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的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5.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人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②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6.节选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传记的生命是真实,在本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真实”,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有直接的、间接的。传记的语言应立足于真实,不追求新奇。其次,具体信息的真实可靠。“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就是体现传记的真实性。
答案: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③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7.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这些“力”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贝多芬拥有的“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是作者极为推崇的,也是《贝多芬传》的总纲,筛选此部分的要点即可。
答案:①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②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③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楚辞专家姜亮夫
1902年,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辈兄弟四人一榜中了三个举人,这些长辈都是他继承传统文化最早的启蒙老师。
1920年,他19岁,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出滇北,过宜宾,走进了中国儒学极盛的蜀中,拜名儒为师。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清华国学研究所。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使他觉得走进了一个无法以语言形容的高大而神圣的学术殿堂,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读书更精勤了,学业更精进了。大师的风范、人品、学识的拓展,视野的极大开阔,为他一生为人道德、学术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国维先生的具体指导下,他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定位。
1928年,他来到上海,他被大学者胡朴安先生发现,被推荐到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书。后又成了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这里,他和学术界及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开始了一生交往的友谊。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楚辞学的研究。这事缘于恩师王国维先生跳昆明湖自尽。他内心极为伤痛,联想屈原忧国忧民终投汨罗江,决心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此书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重要成果,是近代有影响的屈赋注本之一。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他以校注和书目两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依托,对楚辞各领域进行综合、阐发、概括,成果迭出。
1952年,他来浙江师范学院任教,便开始大量购置图书。楚辞类的历代主要书籍,基本集全。到60年代,他已基本完成《楚辞通故》的资料汇集并开始撰写书稿,一直到80年代出版。这是他在大量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他较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文物、考古、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积十年之功而告完成的。他凭着这种淡定的心态,以几乎简单而纯白的心去爱他的学业,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事。
8.下列关于姜亮夫求学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姜亮夫19岁离家外出求学,是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也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B.奔赴北京深造,结识名师,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一下子使他走进了神圣的学术殿堂,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C.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的风范、人品和学识直接影响着他的学术之路。
D.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方面的深厚功底,也奠定了学术之路的基础。
解析:选B。B项,原文是“觉得走进”,“令人瞩目的成果”也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他的毕业论文是“第一次展示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定位”。
9.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姜亮夫的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2、3两自然段,学习环境和教师对他影响很大,可从三方面概括。
答案:①考进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一批学术大师,进行读书和学术研究。②成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结交了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③恩师王国维自尽,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哀思。
10.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姜亮夫取得楚辞研究成就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3、4自然段介绍姜亮夫的科研成果——楚辞的考证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原因:①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②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多学科入手,多方面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③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学业,并执著追求。
答案:①清华求学,在王国维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确立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正确思维与方法。②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③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多学科入手,多方面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④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学业,并执著追求。
三、语言运用
11.下列句子顺序已被打乱,请按照正确的语序重新排列。(只填写序号)
①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②就要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③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④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⑤要使环境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④①⑤②③
12.阅读下面消息,用四个词语概括李毅中提出的控烟措施主要针对的四个方面。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昨日表示,暂时不会上调烟草税,并回应了对烟草局控烟不力的指责。对于近期是否会上调烟草税,李毅中予以否认。他解释,和西方国家比,中国的烟草税可能还有些差距,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对于控烟人士认为烟草局未努力控烟,李毅中表示,各方面已尽了很大努力,每年卷烟数量在控制,质量也有很大改善,如焦油含量已从每支近30毫克降低到12.8毫克。同时,行业也对禁烟和控烟做了很多宣传,比如烟盒包装都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标志,公众场所的禁烟、控烟也在扩大范围。但李毅中亦坦言,距离社会和媒体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数量 质量 宣传 范围
13.今年,山东省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为了控制和节约用水,《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从1月1日起正式实施。学校将要举行节约用水动员大会,请你为本次大会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学生用书 P42~P45]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钵/钵盂  后裔/袭击  干冰/强干弱枝
B.陈垣/煊赫 耄耋/大氅 讴歌/呕心沥血
C.夙愿/宿愿 临帖/碑帖 宛如/莞尔一笑
D.狡黠/桔槔 嫡系/锋镝 孺子/相濡以沫
解析:选C。A项bō,yì/xí,ɡān/ɡàn;B项,yuán/xuān,mào/chǎnɡ,ōu/ǒu;C项,sù,tiè,wǎn;D项,xiá/jié,dí,r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仕途  惴摩  琢磨  胸有成竹
B.哀婉 温馨 赌债 撤手人寰
C.颈锥 谐音 莞尔 闭门羹
D.鸾凤 锻炼 悲恸 悬腕运笔
解析:选D。A项,“惴”应为“揣”;B项,“撤”应为“撒”;C项,“锥”应为“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80后”的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迷惘的一代”还是“鸟巢一代”。
B.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C.“您认为目前我国校园安全的形势如何?应该怎样预防校园灾害事故?”肩扛摄像机、手持话筒采访“两会”的小记者煞有介事,提问很专业。
D.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苙,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舒适。
解析:选A。A项,“一概而论”指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B项,“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C项,“煞有介事”,贬义,指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D项,“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的辛苦奔波。这里是望文生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天津东临渤海,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是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华北腹地河流交通的枢纽。
B.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C.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D.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B。A项,犯了中途易辙的错误。整句主语应为“天津”,但在叙述中却转换成了“华北诸河”,可以将中间句子修改为“是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之处”。C项,将“黄发垂髫”错误理解成了“孩提时代”。陶潜《桃花源记》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只有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D项,句式杂糅。“分为……六部分”和“由……六部分组成”只能选用一种。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7题。
“三怕”与“二不怕”
启功的书法成为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铺店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笑微微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了。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这便是启功的幽默风趣,他在家养病时,曾写一个字条贴在门上以谢客,上书:“熊猫病了”。让你吃了闭门羹,却仍不免莞尔一笑。
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九十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七十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故隐其姓“爱新觉罗”。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在他著述的《赌赢歌》中,有一个哀婉而温馨的故事:启功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的,你信不信?”启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进而逼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颇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时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老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的。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如此而已而已。”此招仍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再说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颈椎病发作,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形神毕肖地写下《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一次验血检查,见护士拿着装有他血液的试管不停地摇晃,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摇晃?”护士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摇晃很快就会凝固的,今后您要少吃肉啊!”此时,恰巧碰上赵朴初老先生也来此抽血化验,赵老颇为感叹地说:“我吃了一辈子素,现在也是血脂高……”这下可让启功抓住“反驳”的理由了:“你看,我说一定和吃肉没什么关系嘛!”
5.在店铺里看“假冒之作”时,启功为什么改口说“这是我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他“事后解释”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对于“假冒”他的书法的人,启功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考虑到他们的难处,不愿意谴责、追究他们,所以掩饰说“这是我写的”。这表现了启功的宽厚。
6.第二段写启功的“三怕”,为什么详写第三“怕”,而对前两“怕”则一笔带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启功的前两“怕”广为人知,而且“第二怕”在前文已有交代,不需多说。“第三怕”少有人知,而且更能体现启功的至情至性,更感人。所以详写“第三怕”而略写前两“怕”。
7.启功“反驳”护士的理由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启功“反驳”护士的理由是不够科学的,是开玩笑的。这表现了启功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详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8.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解析:选D。D项,属于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9.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解析:选C。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10.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③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1.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方面。
答案:①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②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三、语言运用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表明,日本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通过液化作用导致土壤出现了异常严重并且普遍的改变。在海岸附近地区、港口以及河流沿岸,地震导致富含水分的沙质土壤受到震荡,从而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一过程被称为液化作用。密度较大的沙土以及岩石下沉,水以及密度较小的沙土涌出地面。在距震中数百英里的地区也出现了液化现象。日本这次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大约为5分钟,这可能是土壤液化现象如此严重的原因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本强震导致严重土壤液化。
13.结合语境,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神奇。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 因为瞬间之美为大家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如盛开的鲜花,如美丽的邂逅
(示例2)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 因为模糊为人们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 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如灯影中的美人[学生用书 P23~P25]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通融/膈膜  嬗继/擅长  隧道/旧学邃密
B.篆隶/缘分 阑珊/栅栏 罢黜/笨嘴拙舌
C.攒殴/攒聚 蹂躏/糅合 惭悚/毛骨悚然
D.聘请/驰骋 屏联/屏气 迄今/汔可小休
解析:选C。A项,rónɡ/ɡé,shàn,suì;B项,zhuàn/yuán,shān/zhà,chù/zhuō;C项,cuán,róu,sǒnɡ;D项,pìn/chěnɡ,pínɡ/bǐnɡ,q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十七大”以来,中纪委严肃查处了刘志华、陈同海等大案要案,为国家挽回巨大经济损失,这些成绩有目共睹,不容置喙。
B.中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完全符合有关国际法的规定,同时也是明哲保身之举,因为那里常年有大量中国商船驶过。
C.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圣诞节,过惯了大大咧咧生活的欧美人也开始捂紧钱袋子,只给孩子购买礼品,自己则能省则省。
D.美国目前的救市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因为两个多月前的3500亿用于拯救美国金融业、刺激美国经济的巨额资金去向不明。
解析:选D。A项,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含有霸道的意思,改为“不容置疑”。B项,明哲保身:原义是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现在则指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有贬义。感彩不当。C项,大大咧咧:随随便便,满不在乎。不合语境。改为“大手大脚”。D项,进退维谷:谷,比喻困境。进退都处于困难境地。比喻进退两难,符合语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________,我们精神上才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
②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中国在________过程中也在全力实践这一理念。
③朝鲜媒体近期接连发表评论,________美国接受朝鲜提出的签订和平协定以替代《朝鲜停战协定》的建议。
A.熏染 筹办 督促     B.熏陶 筹措 督促
C.熏陶 筹办 敦促 D.熏染 筹措 敦促
解析:选C。“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熏染”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两者的感彩不同。“筹办”指筹划办理,对象是事情;“筹措”指设法弄到,对象是财物等东西,如款子、粮食等。“敦促”指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请注意,多用于外交辞令;“督促”指监督推动,催促使事情做好,多用于日常生活中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躲猫猫事件”在一片质疑的喧嚣中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本,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查程序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化,让人信服。
B.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C.2009年的特大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里特殊的温暖。
D.我省药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
解析:选D。A项,表意重复。B项,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C项,语序不当,应该把“特大的”放到“冰灾雪灾”前面。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我在译学馆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按期分散给学生,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下课时,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等到学期、学年或毕业的考试,教员认真的,学生就拼命的连夜阅读讲义,只要把考试对付过去,就永远不再去翻一翻了。要是教员通融一点,学生就先期要求教员告知他要出的题目,至少要求表示一个出题目的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及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于是他们不用功的习惯,得了一种保障了。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所以我到校后第一次演说,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然而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那时候因《新青年》上文学革命的鼓吹,而我们认识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国后,即请到北大任教授。胡君真是“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沈”的一个人,所以一方面与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马幼渔、刘半农诸君以新方法整理国故,一方面整理英文系。因胡君之介绍而请到的好教员,颇不少。
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与钱玄同君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诸君仍极端维护文言的文学,那时候就让他们并存。我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作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也好。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庭君的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不可?
那时候各科都有几个外国教员,都是托中国驻外使馆或外国驻华使馆介绍的,学问未必都好,而来校既久,看了中国教员的阑珊,也跟了阑珊起来。我们斟酌了一番,辞退几人,都按着合同上的条件办的,有一法国教员要控告我;有一英国教习竟要求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来同我谈判,我不答应。朱尔典出去后,说:“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我也一笑置之。
5.作者为什么要对北大的陈规陋习作详尽的描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北大学生的习惯问题,描述可谓细致入微,一是表明作者观察之细,体会之深;更重要的是为其改革提供依据。
6.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胡适先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两次写到胡适,且作者对其赞赏有加,可见胡适对北大的影响的确非凡。
7.蔡元培以写字为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蔡元培以写字为例旨在说明什么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正是北大精神的真正体现,开一代新风。
8.从辞退外国教员这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蔡元培先生怎样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蔡元培先生顶着巨大的压力辞退外国“学问未必都好”的教员,我们看到先生何等的勇气;从他的“一笑置之”更表现出他内心的大度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清华不会忘记他
1926年,叶企孙被聘为清华物理系主任。他聘请教授,不凭个人好恶,摈弃门户之见。短短两年间,先后向颜任光等物理学家发出聘书,使清华物理系一跃成为全国学术中心之一。叶企孙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来从事系的领导工作。他认为一个学校要想学术水平高就必须开展研究。为此,他积极筹备实验室、工厂和图书室,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29年,《清华周刊》上登载了物理系全体师生致校长函:“本校物理系全体教授……一致议定,自下学年起,概不在外兼课,专心于教授和研究。”正是在叶企孙的领导下,清华物理系形成了专心研究学问、精心培养人才的良好学术风气。在清华创办初期,叶企孙和一批留学归来的年轻教授团结一致,开创了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局面,在清华大学形成了评议会、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三足鼎立的校务领导体制,这一体制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叶企孙有着鲜明的教育思想。他曾经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在立得住脚。”任清华物理系主任后规定,“入学考试的物理分数应在60分以上,否则需补修高中物理;凡大学一年级所读普通物理成绩不到中等者,不得入物理系”。由此可见,他对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是何等重视。他还强调学生所学知识不仅要有深度上的要求,还要有广度上的要求。他提出并规定,物理系的学生除学习物理上的课程外,还必须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要重视学习文科和工科知识,各人按自身特点选择,力求均衡发展。清华物理系在设置课程与科目时理论与实验并重,这也是叶企孙教育思想的体现。1927年9月,清华物理学会成立。他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物理学会组织的表演、读书报告和讨论等活动。当时物理学会会员之一、著名科学家林家翘谈及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时说:“除增广见识外,实现了本系的主张,抛弃了死读书,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叶企孙教学条理清楚,能由浅入深,所举事例大都引用物理学最新研究成果,从不照本宣科。他所教课程有: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分子运动论。他讲课从不以授完自己的讲稿为满足。他认为,如果学生不明白教师所讲内容,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是枉然。对于同学们不明白处他不急不躁,尽他的力量,用各种暗示来指点学生,唇焦口燥他仍乐此不疲。给学生布置作业,习题并不多,但每题都很有意思,总有以一当十的功用,而学生必须经过苦思冥索才能解出。
叶企孙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物理学事业和物理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平凡而具体的工作。科学不会忘记他,清华不会忘记他。
9.下列关于叶企孙教学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浅入深,所举事例大都引用物理学最新研究成果,从不照本宣科。
B.特别重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求学生真正彻底地了解所学内容。
C.对于同学们不明白的问题,他反复讲解,而且能想方设法进行启发。
D.给学生布置作业,习题不多但都很有意思,因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解析:选D。对文中“每题都很有意思……”理解错误。
10.叶企孙教育思想上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叶企孙的教育思想的特点,找出来概括归纳。
答案:①重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②强调知识深度和广度兼有,力求均衡发展;③理论与实验并重。
11.请依据第1自然段,概括叶企孙在清华所作出的几个重要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首先通过叙述叶企孙被聘为清华物理系主任后的一系列做法说明他和其他教授们开创的体制在清华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分四点概括归纳。
答案:①叶企孙使清华物理系一跃成为全国学术中心之一;②他积极筹备实验室、工厂和图书室,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③在叶企孙的领导下,清华物理系形成了专心研究学问、精心培养人才的良好学术风气;④在叶企孙和一批教授努力下,清华大学形成了评议会、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三足鼎立的优良校务领导体制。
三、语言运用
12.分别以小草、山桃、杨柳作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句式协调,语序合理。(可增删个别字词)
煦暖的阳光最先把山坡上的小草唤醒,多情的春风最后催促着一向慵懒的山桃灿烂成一片云霞,而濛濛细雨则已将河边的杨柳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坡上的小草最先被煦暖的阳光唤醒,河边的杨柳则被濛濛细雨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而一向慵懒的山桃最后也被多情的春风催促着灿烂成一片云霞了。(句式协调一致,语序合理)
13.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做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示例二)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菁;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能正确运用修辞)[学生用书 P12~P15]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番薯(fān)        番禺(fān)
烹调(pēnɡ) 翻两番(fān)
B.狂飙(biāo) 被褥(rù)
戛然(ɡá) 亢耐安(kànɡ)
C.怡然(yí) 漪园(yī)
怅惘(wǎnɡ) 刳心腹(kū)
D.萧飒(sà) 觌面(dí)
皦日(jiǎo) 都且妍(dōu)
解析:选C。A项,“番禺”的“番”应读“Pān”;B项,“戛”应读“jiá”;D项,“都”应读“dū”。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下午休息片刻,方舟就得结算帐目,到宿舍食堂总会计那里去报销。
B.虽说船上没有医师,不妨通过广播喇叭,招集乘客中懂得医道的,到二等舱来照顾。她自己曾经生产过七八胎,多少懂得一些,总可以做一些辅助的工作。
C.在街道上打了一个转,方舟夫妇折到古漪园。那一天正是小阳春的气候,一阵风过,嗡嗡的蜜蜂飞来,十数位工作妇女正在场地上采摘白菊花呢!
D.方舟的眼泪正在索回着,那位女艺人也感到呜咽。
解析:选C。A项,“帐”应为“账”;B项,“招”应为“召”;D项,“索”应为“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南非世界杯决赛在约翰内斯堡的足球城体育场打响,西班牙最终以1∶0战胜荷兰,首次________大力神杯。
②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物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________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7月6日早间,岁宝百货通过联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将暂停岁宝百货的上市程序,筹划已久的上市计划就此________。
④艾滋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________防治艾滋病的行动,远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A.问鼎  惠赠  搁浅  而且
B.夺冠 敬赠 搁置 因而
C.夺冠 惠赠 搁置 而且
D.问鼎 敬赠 搁浅 因而
解析:选D。“夺冠”与“问鼎”都有夺取第一名之意,但“夺冠”不能带宾语。“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敬赠”,指恭敬地赠送。“搁置”与“搁浅”均有停止、不能进行的意思,但“搁浅”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更符合句意。“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因而”表示结果。根据句意,应选“因而”。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B.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某院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致使这些患者旧病未除,又染新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解析:选D。A项,最后一分句成分残缺,可将最后一分句中的“的”改为“得到了”;B项,搭配不当,“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应改为“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商家就可以经营相关的物品”;C项,主客体倒置,应将“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改为“虽然我们对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初冬的时节了,但是这里到底是江南,使人感觉的不是萧飒而是清新的余温,草木发出一些幽静的微香。方舟和敦容都沉醉在这动人的景色里。时光一秒一分地移动,人们三三五五地向着一孔圆门进去。迎面是一座大厅,这是食堂。南翔的小笼馒头是有名的,两客馒头送来了。吃过以后,这才开始吃饭,方舟点了虾仁、清蒸鱼和炒腰花,因为这是上海少有的。食客本来不多,因此饭菜都是搞得非常细致。尤其那碗筷的清洁、桌椅的整齐,和这一个卫生模范的南翔镇,更是相得益彰。
午饭以后,方舟和敦容信步走到一个休息室,这里有沙发,有藤椅,日光从西窗里慢慢地透过来,更使人感到透骨的舒适。
“听呀。”方舟指着敦容,要他仔细听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阵钢琴声,配合着一位炉火纯青的女艺人,正在悠悠扬扬地低唱:
忆昔与君初觌面,下车三揖都且妍。生则同室死同穴,有如皦日矢云天。自谓身世永相保,岂知一夕摧风烟,呜呼,此身虽在复何补,到老负君泪如泉。
音调从细腻转向悲惋,敦容有些感触,想过去看看这位艺人的容态。方舟只是要他不动,继续听下去:
夙兴夜寐为室劳,辛苦持家靡有朝。恃君负君与君别,如何一去风骚骚。低回但见白日暮,举头不觉青天高。呜呼,苍天梦梦何足数,性命于我如鸿毛。
狂飙忽起青萍末,呼天号地迄不应。断枝抵格发狂啸,枯叶飞舞相凭陵。下照鬼怪无犀角,巧间白黑有苍蝇。呜呼,弃我如遗无乃忍,缘何毕命青丝绳!
方舟的眼泪正在萦回着,那位女艺人也感到呜咽。敦容要去看时,被方舟朝藤椅上一推,他去不了,但是他也是满腔郁塞,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远处的钢琴还在那里呜呜咽咽地奏着。女艺人又在沉痛地歌唱:
大风倾氵项洞天地,余波亦复到穷乡。摧残谁能知爱惜,别来但觉尘满床。玳簪珠珥久抛却,罗衫纨扇空满箱。呜呼,岂知玉骨付飞焰,至今尘土有余香。
君去我留照空屋,仓皇追君恨不速。先行一步语何亲,强留人间无面目。可怜痴儿语不休,但愿老父荷天禄。呜呼,寿宫一闭永无期,倘能再见刳心腹。
钢琴到这里戛然截断,艺人的歌喉也已经哽不成声了。敦容望着方舟道:“这是本地的故事吧?‘穷乡’想必就是南翔了。”
方舟把手绢折了又折,只是说:“你真是书痴了,读书哪能这样死在句下呢?我看……我看……”她也说不下去了。
看看阳光益发直泻室内,计算从南翔回上海的一趟车也许就要开了,方舟和敦容惘惘地离开古漪园。劳动人民还在那里辛勤地翻晒雪白的菊花。
5.此段文字中,人物的情感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物的情感变化是从喜到悲。形成对比,具有一定的暗示和隐喻色彩。“喜”表示对方舟这次安排的妥帖高兴,很有纪念意义;“悲”暗示着作者夫妇今后的结局。
6.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大段地引用歌词?并概述三处歌词的主要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段地引用歌词”,肯定是因为其主要,这要看唱词表达了什么。顺着这个思路考虑下去,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答案:大段地引用,是为了强调歌词内容对他们的影响。第一段歌词介绍夫妻二人婚后的恩爱和女方的早逝;中间两段描写对女方的辞世的怨愤;末二段写死生契阔、阴阳难通的悲苦。
7.文章的最后一句用的是怎样的表达方式?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有整体现念,本文的传主是方舟,所有的内容应该都是为了表现这个人物而安排的。按这个思路,这一句也是为了写方舟的。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应能看出“劳动人民”与方舟的相似性。
答案:白描。作者借赞劳动人民来赞方舟;方舟心灵是美好的,正如雪白的菊花。以景作结收到余味无穷之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一代儒僧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其父李筱楼是同治四年进士,官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挣得偌大一份家业。李筱楼乐善好施,设义塾提供免费教育,赈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李筱楼晚年喜好佛经,尤其耽爱禅。
李叔同考取上海南洋公学后,受业于蔡元培,与黄炎培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不久,蔡元培遭到通缉,黄炎培逃往日本。李叔同寻求思想济世的梦想化为泡影。光绪26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他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学成归国,起初任教于上海城东女校,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仁组建文学会,主编《太平洋报》文艺副刊,介绍西方思潮,传播西方文化。旋即,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年代,报社停刊,李叔同移席浙江省公立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兼课。在美术课中引入西画系统,开裸体写生先河。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编写出最早的中国人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倡导成立了艺术运动和艺术探索的校友会,组织西洋画研究会。言教之余,益以身教,先后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曲调,参考一首日本歌曲的歌词并浓缩《西厢主》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创作了名曲《送别》,这首歌被誉为新的“阳关三叠”,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李叔同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7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法号弘一。民国18年,弘一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民国27年,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8.下列关于李叔同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所作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叔同在留日期间,联合留东同学冲破封建藩篙,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B.李叔同学成归国后,辗转多地从事艺术教育,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
C.李叔同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第一人,并创作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名曲《送别》。
D.李叔同在民智未开的民国,在美术课中最早使用裸体模特进行艺术教学。
解析:选A。联合留东同学组织的是“春柳剧社”。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
9.从文中看,哪些事对李叔同遁入空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一、二、五自然段,从父亲的熏陶、梦想化和泡影、悲观厌世三个方面概括。
答案:①父亲行善好佛言行的熏陶;②寻求思想济世的梦想化为泡影;③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空有理想抱负,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
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李叔同为救国济世所做的几方面贡献并简要举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是“爱国济世”,因此应该包括“文化艺术”成就。
答案:①思想文化济世: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主编文艺副刊,传播西方文化。②艺术启蒙国人:热心话剧,组织剧社;引进西方艺术思潮,培养艺术人才。③号召念佛救国:整理佛经,弘扬佛学;勉励僧众爱国爱教,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三、语言运用
11.请欣赏漫画《禁锢》,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2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真正的禁锢,不是环境的桎梏,而是心灵的束缚/人生的最大禁锢就是内心对困境的甘于屈服。(意思对即可)
12.仿照下面这首诗,另选意象,续写另一诗节。
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符合上一诗节所表达的意境,语言凝炼)
13.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不禁催人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在微博中用准确、简明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用对比或反问手法;5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与物质利益的吸引力相比,道德的魅力微弱得多。治理一个小小的馒头其实需要重重的拳头。
(示例二)国外是高昂严厉的违法处罚,国内是宽松低价的违规成本。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很难催生企业道德的血液。
(示例三)作为公民,若有政治权利问责监管者,直至要求其下台,则监管者何敢无所作为乃至反向作为?
示例四:作为消费者,若有司法渠道要求造假商家巨额惩罚性赔偿,厂商又怎会冒关门歇业的巨大风险?[学生用书 P59~P61]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斐然/翡翠  盘桓/煊赫  覆盖/狂放不羁
B.杀戮/指戳 戏谑/虐待 歉疚/不慊之心
C.湫隘/龙湫 蹶然/蹶子 醇甜/纯洁无瑕
D.鲈鱼/泸州 缆绳/橄榄 毛嫱/帆樯如林
解析:选D。A项,fěi,huán/xuān,fù/jī;B项,lù/chuō,xué/nüè,qiàn;C项,jiǎo/qiū,jué/juě,chún;D项,lú,lǎn,qiá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携眷  颧骨  匀亭  推心置腹
B.唾弃 戏谑 鹤唳 夜阑风静
C.窥探 桂淖 临皋 余音袅袅
D.徜怳 颍河 清宴 无以侑
解析:选B。A项,“匀亭”应为“匀停”。C项,“桂淖”应为“桂棹”。D项,“徜怳”应为“惝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解析:选D。A项,“步履维艰”形容行走困难。B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已经有了结果,成为定局。C项,“妙手偶得”形容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D项,“指日可待”是个褒义词,表示不要等多久或迅速就可达到目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解析:选A。B项,动宾搭配不当,可在“快乐”前添加“提供”。C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可将“这种感冒新药”调至“确实有疗效”之前。D项,句式杂糅,“以带给……宾至如归”杂糅,应为“以带给……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以使从全国……宾至如归”。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两兄弟
熙宁四年(一○七二)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
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位于国都东南七八十里,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
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
子由说:“有一件事你知道吗?你留意过没有?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
……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
在文学风格上,也有一种差异——就犹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不是他如何想,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感性的问题。我们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元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孟子在自己本身觉察到有此力量,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
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遭遇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往往他宁愿保持他的英雄本色。所以他内心中的冲突总不会太大的。他那伟大的天才不断自由流露而一发不可抑制。正是:
猿吟鹤唳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与其弟弟子由及家人共度中秋。……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决定送兄长至颍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颍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颍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
5.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这句话形象地突出了苏东坡好辩、喜欢不顾后果发议论的特点。
B.“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中的“幻想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苏东坡天真的一面。
C.“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一句中的“这”指亨利·詹姆斯的心理推理小说为世界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D.文章第一节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解析:选C。“心理推理小说”无中生有。原材料只说“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应指代威廉把写小说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亨利在小说天地中注入人性的思想和观察。
6.两兄弟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两兄弟分别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和“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外貌、性格、文学才华。(2)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3)相对而言,东坡没有把他的全部才气倾注到文学创作上,而更多地关注时事;子由虽然才华不敌东坡,但是他专注于一类文章而成大家。
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全文中整合答案即可。
答案:(1)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才华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2)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的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绍兴的陆游
梁 君
陆游一生,志在报国,恢复中原。他的生涯设计是“上马击狂虏,下马草军书”,非以诗词为旨。可惜,那个扭曲的时代给中华民族造就的,不是收复失地、横扫狂虏的军事统帅,民族英雄,而是一个报国无门、屡受排挤打击、一腔悲愤的爱国诗人。是幸也非幸也?!陆游出生于风光旖旎的山阴(今绍兴)乡间。当时强敌压境,山河坼裂,在家人的教育下,他自幼研读兵书,练习击剑,立志从戎。28岁赴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竟被除名。秦桧死后陆游虽被赐进士出身,终因坚持恢复中原的政治主张而不得重用,多被贬谪,最后怀着一腔遗恨,“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的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多少年来成为激励人们倾心社稷的至理名言。
陆游壮志难酬,只好把满腔热血倾注在诗作上,作震天的呼号,作动地的悲鸣,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因而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主张北伐,虽屡遭投降派谗毁打击,但始终矢志不渝。68岁时已退居乡间,依然心系国事,渴望统一,写出了传世名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谁人读来不感慨万分!直到85岁临终前,还写下了“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言,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泯的爱国情怀!陆游以一生的追求及其诗作,集中表达了激昂深重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激励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宝贵精神财富。
步出鲁迅故居,向南寻沈园走去,边走边观赏着小桥流水,边议论着那两首传闻天下的《钗头凤》,不经意便看见了郭沫若手书的“沈氏园”匾额——这里便是当年为陆游魂牵梦绕的沈园。据说,现在保存下来的沈园仅为南宋时之一角了。园中树不繁,花不艳,亭榭亦不奇,但游人纷至,接踵摩肩,实为陆游唐琬而来。人们不仅为陆游强烈的爱国精神所激励,也深为陆游唐琬真挚的爱情所感动。陆游20岁与表妹唐琬结婚,相爱甚笃,却被母亲因故强行拆离。四年后的1155年春,陆游偶游沈园,意外邂逅唐琬,唐琬置酒赠与陆游。陆游怅然久之,情之所至,神来笔到,在粉墙上题下《钗头凤》。唐琬归去亦和《钗头凤》一首,不久便因病而逝。陆游辗转任职,几十年风雨生涯,却无时不怀念着唐琬,此后多次来沈园凭吊、赋诗。在75岁垂老之时写出感人至深的《沈园二首》。即在逝世的前一年,陆游依然在深深地怀念着唐琬:“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8.促成陆游爱国精神的原因有好多方面,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敌压境,山河坼裂
B.家人的教育
C.爱家乡旖旎的风光
D.从小志向高远
解析:选C。文中没有涉及C项内容。
9.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最后一段的写作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最后一段概括这一段的大意,从表现的内容和赞美内含进行概括。
答案:通过记述陆游身上所表现的深挚的情爱,赞美了陆游人性中的真、善、美。
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本文记述的是陆游哪几方面的事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报国无门、爱国诗作、爱情悲歌三个方面分析概括。
答案:(1)志在报国却遗恨终生的人生经历;(2)激昂深重的爱国主义诗作;(3)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
三、语言运用
11.请仿照示例,补写出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以表达其对“人生”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式相近,每句不超过30字。
示例:《祝福》中的祥林嫂说:“人生就是逆来顺受,安于天命,把生命交给别人。”
(1)《水浒传》中的鲁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城》中的翠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生就是敢作敢当,风风火火,让生命大放光芒
(2)人生就是拥抱亲情,守望爱情,让生命充满温馨
12.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思考和争论。下面是网友甲的观点,请你针对其观点进行反驳。要求:用语简练,不超过100字。
网友甲认为:“乞讨是一个人的自由,而不是危害社会的犯罪。禁止儿童乞讨,就是侵犯儿童的人身权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乞讨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儿童乞讨虽然不是犯罪,但往往是滋生犯罪的土壤,从而给社会带来危害。禁止儿童乞讨,还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权利,是对他们的保护,并非侵犯人权。
13.下面公益广告中的主体图案是用光盘、牙膏皮、矿泉水瓶等废弃物拼成的,简要说明该广告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益泛滥的垃圾对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警示人们不要乱丢垃圾,自觉保护环境,珍爱家园。[学生用书 P38~P40]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怙/牯牛  降解/降服  搪塞/敷衍塞责
B.奖券/副券 蛤藻/蛤蚧 诙谐/白头偕老
C.舍予/予以 喷薄/薄荷 重申/老成持重
D.拂去/抚养 寄寓/寄语 嬉闹/嬉笑怒骂
解析:选B。A项,hù/ɡǔ,jiànɡ/xiánɡ,sè;B项,quàn,ɡé,xié;C项,yú/yǔ,bó/bò,chónɡ/zhònɡ;D项,fú,yù/yǔ,x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
B.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搏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C.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会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D.小说以纶陷后的北平为背景,以一家祖孙四代为线索,表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解析:选A。B项,“搏”应为“博”;C项,“会”应为“汇”;D项,“纶”应为“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文言句子如果仅照字面解释、翻译,可能会晦涩难懂,一旦使用意译的方法则涣然冰释,也符合了“信”“达”“雅”的要求。
B.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价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C.与“说书”不同,“学术”宣讲必须立论严谨,言之有据,不可由着性子臆造,更不可为了耸人听闻而言之凿凿。
D.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
解析:选D。D项,名噪一时: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A项,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B项,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捐,舍弃。此处属望文生义。C项,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宜用“信口雌黄”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记者从抢险救援指挥部获悉,11月21日凌晨2时30分发生在黑龙江省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的事故,导致108名矿工遇难。事故原因初步确认为是瓦斯爆炸造成的。
B.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
C.现代社会就像一艘巨大海轮,它的顺利航行取决于机器运转是否正常、人员操作是否规范、气候是否异常、航线是否通畅等诸多因素。
D.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预计5年后建成,“嫦娥三号”有望在2013年落月探测90天,落月点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广寒宫”。
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杂糅,可将“原因”和“造成的”删去其一。B项,“……建筑,是……地方之一”搭配不当。C项,一面对两面,前面是“顺利航行”,后面却是“是否”。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6题。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集》,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贾平凹自传
贾平凹,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生于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娘并未梦星月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母从不讲什么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5.贾平凹在自传中说“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而老舍在其自传中专列一段来介绍自己的著述,这能否说明老舍不如贾平凹谦虚呢?试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能否说明老舍不如贾平凹谦虚”的判断不难作出。“理由”需要细读文本,找到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看法,然后作答。
答案:不能说明老舍没有贾平凹谦虚。因为老舍在其自传的前文说“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本已很明显地说明了他对自己著作的态度。结尾也说“亦不重视之”。所以列出那些书名只是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总结罢了。
6.学者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说“谦恭是自信戴着自卑的面具出场”,从上面两篇自传中你能找出论据来证明周国平论述的正确性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周国平话的含意,然后找到两篇自传中表示“自卑”的语句,品味其是否真的是“自卑”即可。
答案:“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表面上来看上面的文字是老舍的“自卑”,实则透露着老舍先生的一种自信、从容与大气;“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以上是贾平凹的文字,表面上看也是“自卑”的,其实质显示着作者对家乡对自己的一种朴素自信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9题。
熊十力先生
①北大的老师们中,有一位唯一在家里上课的老师,是熊先生。因为他受不了上下课时间的拘束。熊先生认为听者得不到实际的益处,他写给选他课的同学们的一封信,有“师生蚁聚一堂,究竟有何受益”的话。这封信贴在哲学系办公室有很长时间。
②熊先生冬天室内不生炉火。听课的学生全副冬装,坐着听讲。熊先生开的课是两个学分,也就是两节课。但熊先生讲起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每次讲课不下三四小时,而且中间不休息。他站在屋子中间,从不坐着讲。喜欢在听讲者面前指指划划,讲到高兴时,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上拍一巴掌,然后哈哈大笑,声振堂宇。
③“七七”事变后,熊先生冒险化装成商人,乘运煤的货车逃出北平,辗转到了武汉,又到了四川壁山县。熊先生没有闲着,写他的《中国历史讲话》。我们去看望他,熊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他的《中国历史讲话》的内容梗概,大意是讲“五族同源”说。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促使他不知疲倦地撰写他的这一著作。
④在四川八年,熊先生生活很不安定,只好投靠老朋友、老学生,艰难度日,和家属不在一起。但他没有一天不讲学,没有一天不修改他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
⑤马一浮先生与熊先生多年来是学术上的知己。抗战期间有一段时间有点不愉快而分手,后来抗战胜利后,两人友好如初。我和熊先生通信,有些见解,熊先生认为有道理的,也把信转给马先生看。
⑥熊先生对凡是去看他的学生,他都留下,吃住和他在一起。学生给老师带点礼物,如带只鸡,送点药物,熊先生也不客气,慨然收下,相处如一家人。但是在学问上有错误,熊先生也不客气地指出,从不说敷衍、客气话。有问必答,甚至问一答十。跟熊先生在一起,令人有虚而往,实而归的感觉。和熊先生相处,好像接近一盆火,灼热烤人,离开了,又使人思念难以忘怀。
⑦熊先生这个人,以他的存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哲学的典型。一生坎坷,没有遗产留给儿孙。几十年来,没有见他穿过一件像样的考究的衣服。伙食注意营养,却不注意滋味,甚至可以说他吃了一辈子没有滋味的饭。熊先生博览群书,不讲究版本,手头藏书很少,可以说没有藏书。我认识的学者中,熊先生是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别人也许觉得他贫困,他却显得充实而丰足。别人也许认为他不会安排生活,他却过得很幸福、坦然。他也像普通人一样,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过后,却深自谴责,好像雷阵雨过后,蓝天白云分外清新,他胸中不留纤毫芥蒂,真如古人所说的,如光风霁月。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
⑧我常想,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我感到熊先生在生命深处埋藏着一个高远的理想。熊先生在北平的寓所有一副自写的对联:“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这十个字,充分说明了熊先生的理想。他孜孜不倦,汲汲遑遑,从南到北,开门授徒,著书立说,无非是为了这个理想。熊先生讲学,不问对象(有学人,也有官僚政客、商人)是否值得讲,听讲者是否真正愿意听,他总是苦口婆心,锲而不舍地讲授。讲述的中心,无非要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中年以后,建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后,“舍佛归儒”,除了在他著作中写出来的,理论上发现的佛教哲学缺失外,还有一个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第一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了这种深挚的爱,虽长年病躯支离,却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这种深挚而悲苦的责任感,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独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愈深刻,其深挚而悲苦的文化责任感也愈强烈。熊先生为了他的理想,生死以之。
(节选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有改动)
7.文中第⑦段中画横线说“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你认为熊十力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阅读中分析综合之把握文章结构与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选文的每两个自然段表现了人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所以,要说出人物的人格美,首先对全文的内容结构要有所把握,然后再进行要点的概括。
答案:(1)在家中讲学极富个性;(2)颠沛流离中不废讲学;(3)胸怀坦荡古道热肠;(4)以生命追求高远的理想。
8.文中第③段、第⑥段各有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说说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之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思考评传的特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两个地方加波浪线的句子,都是作者评述性的话,这正是评传的特点,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可以加深对传主的特征的认识及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主要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前后文的关系问题。
答案: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赞颂了熊十力先生在艰难中仍然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贵行为,也说明了他的这一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与文章最后一段写熊先生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容相照应。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熊十力先生的为人特点,既重朋友、师生情谊又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表达了对熊先生的赞赏之情。
9.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思考了“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的问题,结合全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阅读中探究之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问“作者为什么写这一些”或“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相关问题,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另一种问法,其答案要点要从内容对于表现人物、表现主题、表达效果几方面来考虑;答案要具体,不要抽象了事,如说“写这一些可以更加突出传主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感染力”等就太抽象了。
答案:(1)总结其为人与治学的原因(或动力),表现其理想的高远;(2)赞扬熊先生为理想生死以之的精神;(3)表明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独有的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三、语言运用
10.为庆祝建党90周年,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上联,续写下联。
例:九十载求索岁月,华夏崛起日新月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十年改革历程,神州腾飞民富国昌
11.观察下面丰子恺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2)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学生用书P71~P73]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黧黑/黎明  形骸/核实  叱咤/姹紫嫣红
B.沽酒/砧板 蓦地/开幕 空甓/瓮瓮有声
C.呫哔/喧哗 剪灯/煎熬 恬静/恬不知耻
D.疤癗/蓓蕾 谛听/并蒂 婉娈/鸾凤和鸣
解析:选D。A项,lí,hái/hé,chà;B项,ɡū/zhēn,mò/mù,pì/wènɡ;C项,bì/huá,jiǎn/jiān,tián;D项,lěi,dì,luá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犷悍/旷达  盱眙/危殆  湍急/简练揣摩
B.缙绅/溍水 皖帅/东莞 戏谑/欢嗢噱
C.文檄/缴税 吾侪/济南 镖局/耳剽口熟
D.飒然/五卅 檀板/龙潭 亥时/鸟悲兽骇
解析:选D。A项,ɡuǎng/kuànɡ,yí/dài,tuān/chuǎi;B项,jìn,wǎn/ɡuǎn,xuè/jué;C项,xí/jiǎo,chái/jǐ,biāo/piāo;D项,sà,tán,hài。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犷悍  倾动  慕府  凝神定气
B.揣摩 涕泣 喟然 欢嗢噱
C.期月 缙绅 皖帅 使参机秘
D.文檄 飒然 檀板 设意修辞
解析:选B。A项,“慕府”应为“幕府”;C项,“机秘”应为“机密”;D项,“修辞”应为“修词”。
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
B.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C.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D.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
解析:选B。目,名词用作动词,看,看到。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柳敬亭传
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句:勾画
B.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简:简单
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目:看待
D.援古证今,极力为之援:引用
解析:选B。简:选择。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两个“之”都当“到”讲。B项,用;认为。C项,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D项,代词,他,代宁南;那些。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②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③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 ④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 ⑤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③是侧面描写。④不是表现说书技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来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C.宁南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解析:选B。时序颠倒,到盱眙是在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董解元
王 刚
董解元这位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至今连名字也不为人知晓,所谓“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未必就是科举中的乡试第一名。元代戏曲家钟嗣成的戏剧史料专著《录鬼簿》中记载:“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云。”这是现今关于董解元生平的几乎唯一可靠的资料。
历史资料如此匮乏,我们不得不从《西厢记》诸宫调的本身来寻找作者生活和思想的某些痕迹。《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中说:“携一壶儿酒,戴一枝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整金冠])。“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今古,圣朝难遇”([般涉调·耍孩儿])。当然,这些曲子也不能作为信史看待,因为诸宫调作品的开端,大约都有一些劝人及时行乐的片断,用以招徕观众。
《西厢记》诸宫调的题材,源于唐代元稹带有自传性质的传奇《莺莺传》。在《莺莺传》问世后的四百年间,各种文学体裁竞相描摹,但情节、思想仍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畴。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问世,才使这古老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不再是“始乱终弃”的负情人,而是一个对爱情始终不渝的追求者;崔莺莺也不再是一个自怨自艾、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在爱情的感召下最终与张生双双出走。董解元还加强了红娘在故事中的分量,作为崔、张爱情的推动和促成者,受到作者的热情歌颂。崔老妇人在《莺莺传》中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而在《西厢记》中则像一片阴影,时刻笼罩和威胁着崔、张爱情,体现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
《西厢记》诸宫调创造了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古朴而不失风韵,典雅而不失通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可以说,没有《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就没有其后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成就。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解元的名字无人知晓,因为史料匮乏而无从查考。
B.“解元”的称谓,不一定实指科举乡试的第一名。
C.钟嗣成认为,诸宫调的体裁是董解元开创的,所以把他列为第一。
D.钟嗣成也是戏剧家,且所处的时代与董解元相去不远,所以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解析:选A。是因为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他的生平、名字。
10.从《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能看出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哪些痕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归纳概括。
答案:比较落魄,没有做官;生活疏懒、散漫,对现实不满;致力于创作诸宫调。
11.简要概括《西厢记》诸官调取得的成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西厢记》诸宫调源自元稹的《莺莺传》,但经过董解元的再创作,面貌焕然一新。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丰满,故事情节更为曲折。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归纳。
答案:(1)思想内容上:改变了《莺莺传》中张生的“始乱终弃”。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情节更为曲折。(2)创造了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古朴、典雅,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
三、语言运用
12.有人建议废除现在大陆通用的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并提出了三个理由:①简化汉字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愛”里有个“心”,简化后成了“无心之爱”;②现在很多人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不能再说繁体字难认难写,不利于传播了;③现在台湾地区依然用繁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下面是针对第一个理由提出的反驳,请参照这一示例,从第二、第三两个理由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反驳。要求理由简洁明了,句式大致相当。
示例:“爱”字里有心就真有爱了吗?一个人有没有爱心,不在他怎样写字,而在他怎样做人。
答案:(示例一)用电脑打字就不用先认先写了吗?文字是否难认难写,不在使用什么工具,而在文字本身的繁简。
(示例二)用了繁体字就能使两岸统一了吗?两岸能不能统一,不在写字用简用繁,而在思想感情是否和谐一致。
13.下图为“山东地震救援志愿者徽章”,请就其寓意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徽章由“心形”“手形”“白鸽”“绿叶”“志愿者”等元素构成的。“心形”代表志愿者的爱心和热情。“手形”代表志愿者伸出援助之手及其奉献精神。“白鸽”代表志愿者的纯洁心灵。“绿叶”代表生命,揭示救援的真正意义。“志愿者”三字明显标识抗震救灾的信息。[学生用书 P65~P67]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孤寂/寄存  难堪/精湛  磨坊/摩肩而过
B.烹调/亨通 褥子/溽暑 汤匙/大不韪
C.洗涤/涤荡 筵席/蜿蜒 蜉蝣/铀沥青矿
D.惊愕/腭裂 棺木/绾发 骈句/胼手胝足
解析:选C。A项,jì,kān/zhàn,mò/mó;B项,pēnɡ/hēnɡ,rù,chí/wěi;C项,dí,yán,yóu;D项,è,ɡuān/wǎn,pi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和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B.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有中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秋天了,人们在地里忙着采油菜花。”我们的年轻人对大自然无知,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C.与丰富的文物遗迹相比,京杭大运河沿线已经完成了数量可观的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商业性项目,希望依托运河遗产招商引资的项目更多,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
D.城市全景实景地图的功能十分神奇。你可以通过移动鼠标实现360度的旋转,任意选择前后左右等不同方向,设身处地做一番虚拟游览。
解析:选D。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不合语境,应为“身临其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解析:选A。A.高屋建瓴:在高屋脊上倾倒瓶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形势不可阻挡。多指气势、气概。故用在此处恰当。B.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繁琐多余的手续。只能用于形容礼节、手续而不能用于文章。C.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争先恐后地跑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着赶去。多指奔走权门。贬义词。D.不绝如缕:断又没断,像只有一根细线联系着。原比喻形势极其危急。也比喻声音等细微,但未中断。此处说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间断,可改为“不绝于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D.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解析:选B。A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句缺主语,应在“给予”前加“中国观众”。C项,结构混乱(也可归入成分残缺),“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句为“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和“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杂糅而成。D项,“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一句主宾搭配不当。应把“迎接”去掉。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研 究
居里夫妇在铀里的一种矿石——铀沥青矿——里找到这种“活动力很强的元素”,发现未经炼制的铀沥青矿里的放射性比其中所含纯氧化铀计算的放射性,强了四倍;但是这种矿石的成分是些什么,已经精确地知道了……那么这种新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所以一直到现在学者们还没有注意到,极精密的化学分析也没有发现它!
真正的物理学家,在两种可能性中,总是采取比较不甚有利的一种;彼埃尔和玛丽也是一样,据他们计算——“悲观的”——计算,这种新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至多不过百分之一。他们想这是太少了……若是他们知道这种未知的有放射作用的元素在铀沥青矿里的含量,只不过是万分之一,他们会如何地惊愕啊!
他们忍耐地开始检查矿苗,所有的方法,是他们根据放射性发明的:先依照化学分析的普通程序,把组成铀沥青矿的各种元素分开,然后测量所得诸元素的放射性,继续淘汰几次之后,他们渐渐能够看出来那种“反常的”放射性,是藏在这种矿石的某几部分中的。他们的工作越进步,研究的园地就越有了限制。这正是警察用的方法,警察们总是把某区中所有各家逐一搜查,以期找到一个犯人的踪迹,而加以逮捕。
但是,这里不只是一个犯人:放射性主要集中于铀沥青的两个化学部分里面,居里先生和夫人认为这是有两种不同的新元素存在的象征。到1898年7月,他们已经可以宣布发现了这两种元素之一。
彼埃尔对他的年轻的夫人说:“你应该给‘它’一个新名字!”
这一个原叫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士的物理学家,安静地想了一会;她的心转向那个已经由世界地图上消失的祖国,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件科学上的大事将会在俄罗斯、德意志、奥地利——压迫者——国家发表。后来她羞怯地回答说:
“我们可否叫它‘钋’?”
在1898年7月的理科博士学院的“报告书”里,我们读到下面这一段:
“……我们相信我们由铀沥青矿里提出的物质,含有一种尚未经人注意的金属,它的分解特性与铋相近。若是这种新金属的存在确定了,我们提议把它叫做钋,纪念我们中之一的祖国。”
这个名字的选拟,可以证明虽然玛丽此时是法国人,并且是物理学家,她并没有背弃她青年时期的热心。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她交给理科博士学院的文章“论铀沥青矿中所含的有放射性的新物质”还没有在“报告书”上发表之前,玛丽已经把原稿寄回祖国一份,交给她从前作初步试验的实业及农业博物馆的实验室主任约瑟·柏古斯基;这篇文章,差不多和在巴黎同时,在华沙的一个叫做“斯维阿特罗”的摄影月报上发表了。
5.文章将居里夫妇从铀沥青矿中提炼新元素比喻为警察找犯人,合适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解答时从文中寻找二者的相似性即可。
答案:合适。二者都是运用筛选法,而二者的寻找目标也都是数量极少而隐藏较深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居里夫妇工作的艰难。
6.如何理解“她的心转向那个已经由世界地图上消失的祖国,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件科学上的大事将会在俄罗斯、德意志、奥地利——压迫者——国家发表”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当时被“俄罗斯、德意志、奥地利”瓜分,居里夫人虽身在法国,但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她想通过将新元素用“波兰”命名来纪念祖国,并以此引起国际社会对波兰命运的关心。这体现了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7.居里夫人为什么在交给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书”之前将原稿寄回祖国,以使之“差不多和在巴黎同时”发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居里夫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她希望祖国以她的成就为傲,也希望这个纪念祖国的“钋”能让祖国的人民感到荣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梅贻琦二三事
1931年,梅贻琦42岁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自此连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他上任后住在当时的法定校长住宅,按旧例,连卫生纸都是公家供给,由公务人员按时送到。他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自己付家里工人工资;自己付电话费;不要学校每月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从不让他的家里人乘坐小轿车来办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是在和他一起进城时才可以顺便搭他的小轿车。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从不讲究吃饭,处处精打细算。梅贻琦用一些废纸头起草的一些报告提纲、公函等,现在仍保存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见证着他廉洁、持身以俭的工作作风。
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国统区的经济日益凋敝,民众生活极其贫困。作为教师阶层的教授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出国生活的舒适而甘于清贫,从教不辍,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崇高精神气节的体现。梅贻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许多教师一样,抱定了“科教救国”的信念。他的弟弟梅贻宝后来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身为大学校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梅贻琦,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很满意了。”在西南联合大学还流传着一段梅夫人自制米糕的佳话。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月薪在1938到1939年间还能维持一家人三个星期的生活,后来物价飙升就不能撑到下半个月了。于是,教授夫人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绣围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梅夫人视力不好,就与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为“定胜糕”,隐含“一定胜利”之意。梅夫人每天挎着篮子步行45分钟到“冠生园”寄卖,碍于梅贻琦校长的面子,卖糕时梅夫人遮遮掩掩,但还是被人知道了。于是,梅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流传得很远。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据韩咏华回忆:在病床旁边有一只他从不离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后打开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
梅贻琦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各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普遍的敬重,这种不因其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而赢得人们的普遍尊重和较高的历史评价,实属不易,应该归功于其廉洁奉公、守静谦逊的品格。他虽几次出任当时教育部高层领导职务,又长期独司数十万美元的清华基金,却能一生紧守原则,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正像林公侠所说:“他在母校十几年,虽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的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是可以为万世师表。”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自己付家里工人工资,自己付电话费等行为见证着他廉洁、持身以俭的工作作风。
B.梅贻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许多教师一样完全可以出国过上舒适的生活,作为大学校长绝不能带头离开祖国,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崇高精神气节的体现。
C.在1938~1939年间物价飙升,在梅贻琦的授意下,他的夫人与其他教授夫人一样卖起了“定胜糕”,隐含“一定胜利”之意。
D.梅贻琦一生紧守原则,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清廉超过古代的任何一位圣人,可以为万世师表。
解析:选A。B.文中无“作为大学校长绝不能带头离开祖国”的信息;C.错在梅贻琦的授意下,他的夫人与其他教授夫人一样卖起了“定胜糕”;D.错在高洁、清廉超过古代的任何一位圣人。
9.从文章内容看,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梅贻琦的“清廉”,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1~3自然段,从放弃“特权”、夫人挎篮卖“定胜糕”补贴家用、没有积蓄等三个方面归纳。
答案:①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从不讲究吃饭,处处精打细算。②在西南联大工作期间,身为校长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以至于梅夫人挎篮卖“定胜糕”来补贴家用。③梅贻琦没有积蓄,没有遗产,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
10.“梅贻琦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各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普遍的敬重”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刻画了一位廉洁、节俭的清华校长形象。首段通过具体的事例,提出了他持身以俭和廉洁的特点。第2自然段主要通过记叙他在动荡年代节俭生活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赞扬了他的这种优秀品质。最后通过别人对他的评价,再次颂扬了他廉洁奉公、守静谦逊的品格。
答案:①廉洁奉公、持身以俭的工作作风;②甘于清贫,从教不辍,具有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崇高精神气节;③具有守静谦逊,紧守原则,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三、语言运用
11.把下面的语句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写序号)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________。
①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②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
③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④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⑤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答案:④③①⑤②
12.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歼20”飞机的性能。(不超过30字)
据报道,中国新型隐形战斗机歼20高调亮相,标志着中国隐形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并将打破美国F-22的优势地位。
“歼20”是成都飞机制造厂研制的西方标准第四代隐身重型歼击机。属于一款双发重型战斗机,具备隐形战斗机的特性。因为流传照片中飞机为深色,故该机被网友昵称为“黑丝带”(黑四代谐音 ),还有网友亲切地把它叫做“四公主”。
“歼20”机身较长,鸭式布局比常规布局有更光滑的纵向面积分布,可获得超音速巡航能力。同时,超前的气动设计,使得它可获得与美国“F-22”战机基本相当的超机动性能。
“歼20”具有短距起降能力,起飞距离500米左右,降落距离700米以内。军事评论家称,“歼20”是相当成熟有创造力的设计,彻底结束了中国战斗机工业的仿制时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歼20”具有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和短距起降性能。
13.请仿照画线的句子,为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补写两句话, 使之与前面的话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基本一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祖先的祭拜,是炎黄子孙追远情结的反映;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________;________……拜年,是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仪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②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③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达(语意要连贯,句式要基本一致)[学生用书 P7~P9]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癖好/偏僻  蹩脚/憋屈  猝然/猝不及防
B.遏止/扼制 履行/覆灭 羁绊/落拓不羁
C.临摹/模拟 潦倒/无聊 鸦片/信笔涂鸦
D.甄选/遴选 嗜好/嗜血 提契/锲而不舍
解析:选C。A项,pǐ/pì,bié/biē,cù;B项,è,lǚ/fù,jī;C项,mó,liáo,yā;D项,zhēn/lín,shì,qì/qiè。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为遏止住我的航海的野心及野心一旦得逞将会产生的严重的后果,父亲迫不急待地让我学印刷,并企图长久地拴住我。
B.对这些书,我总是倍加珍惜爱护,力图做到毫发无损,完壁归赵。
C.但父亲的嘲笑无疑是给我泼冷水,他取笑我的诗,还说诗人总是一些穷困潦倒的人。
D.于是我很快将这种方法熟练运用,简直可说是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让那些即使知识渊博的人也必须敢拜下风。
解析:选C。A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B项,“完壁归赵”应为“完璧归赵”;D项,“敢拜下风”应为“甘拜下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表达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________。
②2010书香中国,以“今天,你读了吗”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故事,通过各个层面________中国人今天的阅读风貌。
③中国传统节日________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致哀 展示 蕴蓄    B.志哀 显示 蕴蓄
C.致哀 显示 蕴含 D.志哀 展示 蕴含
解析:选D。“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显示”,显现,表示;“展示”,呈现出来让大家看。“蕴蓄”,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蕴含”,包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春宝永真片,益气养阴,安心宁神,有助于改善气短、心慌、胃口差、失眠等,青春宝永真片值得为你所有。
B.日前,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网站公布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由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和住房建设局两部门联合制定,将从十三个方面落实国务院的楼市调控政策。
C.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盲目求快不行,丢掉了大方向乱改更不行。
D.近20年来,中国大学里的学术腐败行为和观念,似乎越演越烈,大有燎原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议论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解析:选C。A项,“改善气短、心慌、胃口差、失眠”搭配不当;“值得为你所有”应为“值得你拥有”。B项,后两分句缺少主语,应在“由深圳市”前加“该通知”。D项,“行为和观念,似乎越演越烈,大有燎原之势”搭配不当。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希望能在我的整个一生中都不犯错,我决定把所有的缺点都消灭掉,无论这些缺点是因为我的本性、嗜好、习惯所形成的还是因交友不慎而造成的。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都知道或自认为知道。我以为自己可以做到总做好事,不做坏事。
但很快我便发现,我要做的远非我所想像的那样容易。常常在我专心致志地去消灭这一个缺点时,那一个缺点却又猝不及防地出现了。一时的疏忽大意总被习惯寻隙利用,而嗜好又总把理智击败。后来,我终于明白,仅从理论上相信完善的品德对己有利是远远不够的;要避免我们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犯下的错误,就必须打破坏的习惯,学习、养成并确立良好的习惯,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言行永远保持绝对正确。为此,我又想出以下的办法。
5.试述“一时的疏忽大意总被习惯寻隙利用,而嗜好又总把理智击败”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并放到整段中理解。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坏习惯常常导致人犯错误,而理智又经常禁不住不良嗜好的诱惑,从而强调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6.作者说“我终于明白,仅从理论上相信完善的品德对己有利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中的“仅从理论上”这个限定性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限定性词语从方式、目的、对象、范畴、状态等方面对词义作了规定,一般而言,限定性词语越多,词义就越具体。
解答此题,要思考“仅从理论上”限定了什么,删除后对句意有何影响。
答案:不能。因为作者要强调比“相信完善的品德对己有利”更重要的是要靠具体的行动;要避免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犯下的错误,要打破坏习惯,学习、养成并确立好习惯,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言行永远保持绝对正确。
7.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世人但有殊癖,且终身不改者,名士也。”而富兰克林说:“我希望在我的整个一生中都不犯错,我决定把所有的缺点都消灭掉。”你更欣赏谁的话?请试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张岱、富兰克林的话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张岱强调人的天性,富兰克林则重视人的后天修养。解答此题,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更欣赏张岱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殊癖”,更有性灵,更可爱。(2)更欣赏富兰克林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人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加强修养,才能脱离低级趣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墙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14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式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粝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解析:选B。该项错在移花接木,“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是因为他不愿照范曾说的去做,认为那是削足适履。
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要联系全文,并且筛选信息时要全面。前两段介绍了黄永厚多难、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个因素;第三自然段的信息较多,谈到了他的生活态度、热爱读书反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第四自然段举了两个例子,表明他“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最后两段则表明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性格不从流俗。
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10.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冰炭同炉”的意思。这是说黄永厚身上集中了“寒冰”与“炭火”两种矛盾的现象,性格上有“冷”和“热”两方面。弄清了这一点,筛选信息形成答案就不难了。
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三、语言运用
11.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专为儿童改编的“绿色童谣”《新三字经》——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少有人唱。而恶搞流行歌曲、古诗词或经典儿歌的“灰色儿歌”传唱度却相当高。如:“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最无奈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买了一包烟。”针对这种现象,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绿色童谣”的创作提两点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贴近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少一点枯燥说教)。
②形式上,多一点诙谐幽默、天真烂漫。
12.阅读下面的图表,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信息和结论,完成题目。
2010年,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全国土地出让金额仍再创新高,为27111亿元;(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这一比例是空前的,反映了(3)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增幅再创新高,达到70.4%
(2)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再创新高,为76.6%
(3)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极度依赖
13.从下面的故事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将其扩展为生动形象的一段话。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1)李贺骑驴觅佳句 (2)荆轲倚柱而箕踞 (3)屈原怀古投汨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一要符合人物身份,二要符合情景要求,三要语言流畅、生动,有一定文采。)[学生用书 P18~P20]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梦魇/魔幻  慰藉/狼藉  秽物/污言秽语
B.雇佣/佣金 缄默/信笺 舔食/舐犊之乐
C.膨胀/蓬蒿 剥夺/剥削 隐匿/销声匿迹
D.筹措/错过 垄断/雅砻 枯燥/躁动不安
解析:选C。A项,yǎn/mó,jiè/jí,huì;B项,yōnɡ/yònɡ,jiān,tiǎn/shì;C项,pénɡ,bō,nì;D项,cuò,lǒnɡ/lónɡ,z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D.不到一年的时间,来自自民党的“一老一少”两位首相都无奈地选择了“突然”辞职。日本政坛可谓陷入多事之秋。
解析:选D。D项,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A项,随波逐流:没有主见。B项,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C项,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与语境不符。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市城区存在一些已被________的公共设施,由于未能及时拆除清理,如今成了交通的“路障”和景区的“景障”。
②看到村里的老人生活单调,老马两口子就________着开办了老年娱乐所,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③结束了一个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心情终于可以________下来,我要暂时抛开那些曾经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A.废置 核计 迟缓    B.废止 合计 迟缓
C.废置 合计 弛缓 D.废止 核计 弛缓
解析:选C。废置:认为没有用而搁在一边。废止:取消法令、制度,不再行使。合计:合在一起计算;盘算;商量。核计:核算。弛缓:局势、气氛、心情等和缓。迟缓:不迅速、缓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B.国庆受阅部队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所有军兵种部队,浓缩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精华。
C.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医改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D.为了办好2010年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地专业人士组织赛事,参与筹划,实际上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理念。
解析:选B。A项,动宾搭配不当,“降低……扩散”应为“降低……扩散速度”或“阻(制)止……扩散”。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才是最佳途径”多余。D项,成分残缺,可在“先进理念”后加上“的途径”。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在第1卷完成之后,恩格斯曾希望马克思在“摆脱了这个梦境”之后能够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个希望只是部分地得到实现。
②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没有改善多久,而他的生活也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认真地考虑过要迁居到生活费用远为低廉的日内瓦去,但是命运却使他不得不仍然留在伦敦,留在大英博物馆的宝藏旁边。他想为自己著作的英译本找一个出版人,同时在第一国际的运动走上健全的轨道以前,他不能也不愿意放弃对它的精神领导。
③马克思当时主要关心的是他的书能否成功。1867年11月3日他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对于我的书的缄默使我焦躁不安。我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德国人是好样的。作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意大利人的仆从,他们在这方面的功绩的确使他们有权不理睬我的著作。我们在德国的朋友不懂得宣传。但是,我们必须像俄国人那样——等待。忍耐是俄国的外交和成功的秘诀。但是,像我们这些只能活一次的人,也许会等不及就死去的。”
④这段话里所流露出来的焦急情绪虽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毕竟并不完全正确。
⑤当马克思给恩格斯写这封信的时候,书还刚刚出版不过两个月,而在这样短的期间里是不能写出什么内容充实的评论的。如果问题不是在于评论的内容充实,而只是在于“轰动一下”,——马克思认为这在开头时对于影响英国是最为必要的——那末恩格斯和库格曼在这方面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同时也不能责备他们做得过于死板。他们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们争取到在许多资产阶级报纸上刊登书籍出版的简讯或者转载序言。他们甚至迎合时尚,准备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广告:预告要在《Gartenlaube》(《凉亭》)杂志上刊登关于马克思的传记性文章和马克思的肖像。但是马克思本人要求他们不要开这样的“玩笑”。“我认为这种作法有弊而无利,并且有损科学工作者的尊严。迈耶尔的百科辞典编辑部许久以前来信要我寄给他们一份传记。我不但没有寄给他们,甚至连信也没有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
⑥不久之后,马克思终于盼到了几篇关于他的书的好评。例如恩格斯在《民主周刊》上,施韦泽在《Social—Demokrat》(《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和狄慈根在《民主周刊》上发表的评论。恩格斯是不消说的;马克思(  )承认施韦泽(  )有个别错误,(  )确实是钻研了这部书,(  )能够理解它的中心思想;至于狄慈根,马克思(  )在自己的书出版后(  )第一次听到他,马克思称赞他有哲学头脑,(  )没有对他做过高的评价。
⑦1867年第一次出现了“专家”的评论。这就是杜林。他写了一篇评论马克思著作的书评,刊载在迈耶尔辞典的《附录》里,但是,按照马克思的意见,这篇书评并没有抓住《资本论》中的新的基本因素。不过大体上马克思并没有对这篇评论感到不满。他甚至说它是“很有礼貌的”,虽然他也推测到,杜林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出于对书的兴趣和同情,无宁说是出于对罗雪尔和其他大学权威的恶意。恩格斯则从一开始就对杜林的文章不大满意,而这一点表现出他比马克思更有远见。事实很快地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杜林不久就改变态度,不遗余力地来攻击马克思的书了。
5.请在文段中的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深入体会前后句的关系。
答案:也 虽然 但 并且 只是 才 虽然
6.“这段话里所流露出来的焦急情绪虽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毕竟并不完全正确”,“焦急情绪”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中?为什么说“不完全正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④段是一个过渡段。这句话是承接第③段说的,答案当然要从第③段马克思的“这段话”中去找。“不完全正确”启下,第⑤段开头作了回答:“当马克思给恩格斯写这封信的时候,书还刚刚出版不过两个月,而在这样短的期间里是不能写出什么内容充实的评论的。”
答案:“我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像我们这些只能活一次的人,也许会等不及就死去的”。因为“在这样短的期间里是不能写出什么内容充实的评论的”,所以作者说“不完全正确”。
7.马克思既焦急地关心“他的书能否成功”,但又不愿意在报刊上刊登“耸人听闻的广告”,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家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此题要从马克思对“他们甚至迎合时尚,准备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广告”的反应中去寻找答案,“有损科学工作者的尊严”一句是关键。
答案:清醒、理智、谦逊、实事求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寂寞大师陈寅恪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他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最后一句“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暗扣题目中的“寂寞的大师”,发人深思,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晚年生活的怅惘之情。
B.陈寅恪失明前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失明后却“永远睁大眼睛讲课,目光如炬”,读到这样的内容令人鼻酸不已。
C.《柳如是别传》“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因而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D.国学大师陈寅恪弥留之际“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表达的是他的释然还是执著,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解析:选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未必浓缩“学养和志趣”,应有“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
9.陈寅恪在那个年代曾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句话透露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5自然段第3句话加以归纳。
答案:坚持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执著追求真理、真理至上等可);自信(相信自己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发扬的观点亦可)。
10.有人说“中国的一流文史学者(如王国维、钱钟书)走的始终是一条寂寞、坎坷的路”,陈寅恪也是这样的吗?请具体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4,5,6三自然段文字,找出关键句子,从三个方面归纳。
答案:也是这样的。不愿担任行政职务、不与当时的政治合拍(寂寞),过早的失明,成为“拔白旗”对象,优秀著作不能出版(坎坷)。
三、语言运用
11.请根据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小小的木桥斜卧在溪流之上;小溪弯弯曲曲,流水潺潺;溪边有农舍几间,炊烟袅袅。(想象合理,表达准确,语言生动即可)
12.把下面的长句改成4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英国国家档案馆继去年公开近6000页不明飞行物(UFO)的相关档案后于3月3日再次解密了35份记录2005年以前军方和民众提供的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目击UFO事件的档案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英国国家档案馆去年公开了近6000页不明飞行物(UFO)的相关档案;②3月3日再次解密了35份记录目标UFO事件的档案材料;③这些档案材料是2005年以前由军方和民众提供的;④记录的事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3.小王得知师傅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发了一条短信表示问候。短信内容多处语言不得体,请指出四处并修改。
①得知您身患顽疾,②深感不幸。③您可知道在您不在了的日子里,④我们缺少了多少欢乐。⑤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⑥您的快乐是我们最大的幸福。⑦愿您能想得开,⑧早日战胜病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得知您身体欠安(不适);②我们非常牵挂;③您不在我们身边的日子里(或:在您住院的这些日子里);⑦愿您安心养病;⑧祝您早日康复。[学生用书 P32~P35]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虔诚/上虞  夭亡/肥沃  懦夫/耳濡目染
B.挑剔/警惕 受挫/锉刀 严苛/苛捐杂税
C.捕获/捕快 魅力/鬼魅 晦涩/诲人不倦
D.狭隘/溢美 桂冠/冠军 呼吁/长吁短叹
解析:选C。A项,读音分别为“qián/yú,yāo/wò,nuò/rú”;B项,读音分别为“tī/tì,cuò/cuò,kē/kē”;C项,读音分别为“bǔ/bǔ,mèi/mèi,huì/huì”;D项,读音分别为“ài/yì,ɡuān/ɡuàn,yù/xū”。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于他的同胞来说,他是个懦夫,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了它。
B.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象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象及其梦想。
C.即便在有生之年,罗兰也经常遭到这些批评,他的辨护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
D.20世纪后期是个愤世疾俗的时代,它发现罗曼·罗兰的理想主义流派十分地虚饰做作。
解析:选A。B项,“象”应为“像”;C项,“辨”应为“辩”;D项,“疾”应为“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潭邵高速公路贯穿湘中腹地,厚重的湖湘文化积淀和琳琅满目的风物交织的绚丽画卷,都因为有了交通的改变,让湘人耳目一新。
B.在这块创造出无数神奇的土地上,在三湘四水,纵横捭阖的泸昆高速公路,使昔日的辉煌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无数梦牵魂绕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
C.五十一年前,毛泽东曾写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瑰丽词句。如今,帆樯竞发,宏图大展,长株潭和武汉试验区的设立,将使两大城市群相得益彰,建立起真正的鱼水关系。
D.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已经很少静得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即便读也是东鳞西爪浮光掠影的文字信息的汇集,难得有对着美食大快朵颐式的阅读快感。
解析:选B。B项,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A项,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C项,相得益彰: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D项,大块朵颐:“颐”是脸颊;“朵”是动的意思,“朵颐”一词出于《易经》,指动腮帮进食。所以现在常用“大快朵颐”形容非常快活地享受口福之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房价持续走高的形势下,大多数买房的人都不免陷入紧缩日常开支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下降,导致国内需求不振。
B.由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的相继成功发射,使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进入了实质阶段,这表明我国开始成为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将“乾坤柱”改为“哈利路亚山”,实际上只是满足了少数人即洋人的好奇心理,却忽视了包括十三亿中国人在内的大多数人的感受。
解析:选D。A项,成分赘余,“有支付能力”和“购买力”意思重复,可去掉“有支付能力”;B项,介词“由于”的误用使整个句子主语残缺;C项,搭配不当,“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成果”不能“提高”。
二、文段阅读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7题。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罗兰否认这部作品是小说,作品松散的结构和问题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他对形式的拙劣掌握。不过,在罗兰眼里,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被关闭进文学形式的狭隘领地中。《约翰·克里斯朵夫》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评论家对罗兰的这部最著名作品挑剔得最多,一些人认为它过于零碎、冗长。对另一些评论家来说,它缺乏文体感:语调方面有一定量的跳跃性,语言也总在狂欢式和严肃式之间变化不息。即便在有生之年,罗兰也经常遭到这些批评,他的辩护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对他来说,作品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有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5.如何理解“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应联系《贝多芬传》考虑。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关键句“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考虑。
答案:罗兰写作《贝多芬传》的目的是“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老旧的欧洲麻木在沉重污浊的气氛中。一种物质主义压抑在人们的思想上,它阻碍了各国政府和一般人们的行动。世界在它的谨慎、卑鄙和利己主义中窒息而死。世界喘不过气来了。打开窗子吧!让自由流通的空气吹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吧!”《贝多芬传》洋溢着反抗的激情和作家对西方拜物主义的轻蔑。他要为20世纪树立一个榜样,呼唤贝多芬式的英雄。
6.罗兰写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意义在于“满怀生命热情”的精神能够延续,是“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
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发表一系列反战文章,引起一些法国批评家的攻击,“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同意。“一些法国批评家”站在狭隘的国家利益的角度,认为罗兰的反战言论是错误的。而罗兰却能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反动,因此他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巴尔扎克(节选)
茨威格
一七九九年,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富饶的图尔省。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是值得反复提到的。在这一年里,拿破仑从埃及回到了法国,一举夺取了法兰西的统治大权。巴尔扎克出生的这个一七九九年便是拿破仑帝国开始的年份。在巴尔扎克童年时代的那十年十五年里,拿破仑贪婪权力的双手已经合抱住了半个欧洲。那时他野心勃勃的梦想已经插上鹰的翅膀飞翔在从近东到西欧的整个世界上空了。那个时代对于惊心动魄地经历过种种重大事件的巴尔扎克本人来说,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早年的经历和命运实际上不就是同一件事物的内部和外表吗?
巴尔扎克青年时代的一切追求必定都化成了一个鼓舞人的名字,化成了一个概念,化成了一个想象:拿破仑。这个人物形象比历史上任何典范人物都更加伟大。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看到了世界的征服者不是就等于自己有了要成为世界征服者的愿望吗?拿破仑的范例在巴尔扎克身上形成了一种永远想要整体而决不要零碎的欲望,贪婪地追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欲望,这是一种急切而狂热的抱负。
然而这样的凌云壮志还无法立即实现。现在的世界再不必用军队征服了。但是艺术依然如故。现在巴尔扎克开始写作了。不过与别人不同,他写作不是为了聚敛钱财、消遣等。他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他最早写的长篇小说都是用的笔名,好像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这还不是实战,而只不过是地图上的军事演习。此后他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了,于是他丢开这手艺,去干了三四年别的职业。他用自己的眼力对人世间的生活进行观察、领会和享受。他要把整个世界装进他的曲颈瓶里,把世界简明扼要地再进行一次创造。这就是他现在的意图。他不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丝毫的遗漏,而为了把人世间生活的无限压缩成有限,把无法实现的压缩成人力所及的,这只有一个过程,就是简明化。巴尔扎克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去精简可感知的现象。他筛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只选取纯洁而珍贵的表现形态。然后他把这些表现形态,这些分散的个别现象放到他的手炉中进行锻造,使这些纷繁复杂的表现形态变为生动、直观而且一目了然的体系。他把世界简单化,为的是去统治它。他把所制服的世界都塞进了《人间喜剧》这么一个宏伟壮丽的监狱里。经过这样的蒸馏过程以后,他的人物始终都是典型,都是对大多数人性格的概括。他那前所未有的艺术意志把一切多余的东西,把一切非本质的东西,都从这些人物身上清除掉了。他把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权体系引进到了文学中来,进行集中化。他像拿破仑一样把法国作为世界的圆周,把巴黎作为圆心。他把各色各样的集团帮派、贵族、教士、工人、诗人、艺术家、学者都拉进了这个圆圈里,甚至都拉进了巴黎。他根据五十家贵族的沙龙才写出一个德·纽沁根男爵。他还根据所有的放高利贷者写出一个高布塞克。像拿破仑一样,也是以征服巴黎作开端的。然后他又一个接一个地征服了各省。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然后巴尔扎克也像战绩辉煌的执政官波拿马一样,把自己的部队投放到了各个国家。他铺展的面很大。在重大事件背后所展现的地区是惊人广大的。《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那种用两只手集中起来的全部生活,在近代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正如在近代史中拿破仑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征服世界原本是巴尔扎克少年时代的梦想,如今没有什么比这个正在变成现实的早年决心更强大有力了。巴尔扎克不无道理地在一张拿破仑的肖像的下边这样写道:“我将用笔实现他用剑未能完成的事业。”
8.作者为什么在文中要反复提到“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和拿破仑这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自然段从两个方面叙述了反复提到“一七九九年和拿破仑这个人”的原因。
答案:因为一七九九年是拿破仑帝国开始的年份,拿破仑对巴尔扎克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巴尔扎克形成了征服世界的欲望;(2)巴尔扎克可以和拿破仑相提并论,以拿破仑在政治军事上的巨大成就烘托巴尔扎克获得的巨大的文学成就。
9.如何理解巴尔扎克“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自然段的文字解说了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巴尔扎克不满足一般意义上的成就,追求的是文学的最高成就,用笔征服整个世界。
10.“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这句话表明在作者眼中,巴尔扎克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从文学形象的丰富多彩和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巴尔扎克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11.为什么说《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是独一无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3自然段,从作品内容的广度、深度、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因为其作品的内容有广度,囊括了法国从巴黎到外省的惊人广大的生活空间,创造了包括各色各样的人在内的人物群像;同时,摈弃了生活的表象,抓住了生活的本质,体现了无比的深度,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超越了别人,征服了世界。
三、语言运用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前不久,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杭州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而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也可以随便进入阅读。有读者对此不满意,向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投诉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说:“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示例二)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也有读书的权利。
13.把下面长句改成4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科学最终揭开了选址和建筑有玄机,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的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损毁、倒塌的“不倒之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损毁、倒塌,②是因为寺庙、佛塔选址和建筑有玄机,③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④科学最终揭开了这一“不倒之谜”。模块综合检测(二)
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中肯/中意 穿着/歪打正着 得心应用/应接不暇
B.创作/重创 桂冠/弹冠相庆 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 涤纶/羽扇纶巾 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D.解数/解读 寒舍/退避三舍 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解析:选B。B项,chuānɡ,ɡuān,hào;A项,zhònɡ,zhuó/zháo,yìnɡ;C项,ɡōnɡ,lún/ɡuān,bó;D项,xiè/jiě,shè,qū/qǔ。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过量摄入食醋会有碍钙的代谢,使骨质疏松,而胃溃疡和胃酸过多的人,食醋过多会使征状加重,至于骨伤患者更不宜多食。
B.北京、深圳、上海、厦门等城市推出了不同版本的“限购令”,此前的一系列楼市调控难以真正撼动房价,反而让楼市更加扑溯迷离。
C.赞美孙悟空的文章汗牛充栋,而担负西天取经神圣使命主角的唐僧却成了迂腐、懦弱、是非不清、人妖不辨形象的代表。这不能不说是阅读《西游记》的一个缺撼。
D.昨日上午,备受关注的方玄昌、方舟子遇袭案在石景山法院开庭审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传国等5人被指控犯有寻衅滋事罪。
解析:选D。A项,征—症;B项,溯—朔;C项,撼—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解析:选A。“投降”指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指(敌人、叛军等)归附,根据语境宜用“投降”。“分头”与“分别”的区别: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因此,宜用“分别”。“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解析:选D。“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引申为在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炉的人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象征。用在此处不合语境。A项,“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B项,“即时”指立即。C项,“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解析:选A。B.不合逻辑:在“健康”前加上“是否”。C.“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加“状态”。D.“枪支弹药”包含在“武器物资”内,应删去其中一个。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小题。(19分)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航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村人苦猴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解析:选C。A.苦:苦于;为……所苦。B.纵:放。D.抵:到达。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解析:选B。以:介词,凭借/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A.其:代词,他的。C.之:代词、他。D.且:副词,将要。
8.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选B。①交代罗提督率兵进入南山搜余贼的事实;④是说罗提督改变以前的作为而投身军营的事;⑥是说罗提督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的想法。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2)(罗)并且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参考译文:
东乡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记载得已经很详细了。他的智谋和能力也可谋划大事,并非只是靠武力称雄一时。他曾经率兵进入南山,寻找残余的贼人。村民为猴群盗食田中的作物所苦恼,每天早晨一定要发射火器来惊扰它们。罗提督问明情况,让村人抓获一只猴子来,剃光了它身上的猴毛,在猴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各种丑怪的样子。第二天早晨等到群猴来时,放它出去,群猴受惊四下逃窜,后来再也没有来过。
他担任夔州游击的官职,夔州关口临近三峡,山中水流湍急,瞬息之间流泻千里。盐枭来到就鸣金呼喊,越关而过,他们的船上都设置枪炮器械,船的两边捆绑有大的竹竿,像弓一样弯曲着。别的船只追来,斩断捆绑竹竿的绳子,把竹竿弹射出去,追来的船必定会翻,人们都不敢触犯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到盐枭的贼船过来时,靠在船上锯他的船舵。贼船到达夔州关口时,船舵正好断裂,船就不能航行,触到石头而毁坏,于是捉住了全部的贼人。
罗提督年轻时不务正业,多次行窃,县令把他捉住后,用棍棒打昏,扔到野外。他半夜苏醒过来,爬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救济了他。他就放弃了原来的行为,投身军营,骁勇超过了其他人。在赵金龙叛乱时,罗提督接到命令,和总督卢坤一起前往平叛。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擒住了,宣宗皇帝让他的宗室尚书禧恩来督战,还没有来到,其他将领商议等待禧恩来到再行动,罗提督说:“围困时间长了,我们的军队就会松懈,叛贼必定能够逃走。”于是就没有依从众人的意见,而是出击一战,几乎把叛贼消灭干净。
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他往常做贼的经历,一点也不忌讳,并且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改变自己的行为后,他才娶了妻子,他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各种药方也没有治好。一个道人经过他的家门时说:“有药方能救你的病,但是需要三万钱才能配得药方。”罗提督想到了自己如此贫穷,哪里能得到三万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得了病快要死了,你也会饿死的。如果把你卖了,能得到钱来买药,那么我们两个人就都能活下来了。”他的妻子哭泣着听从了他,他的病果真就好了。
罗提督担任了游击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赎回来,像以前一样做夫妇,来回报她卖身救夫的大义。这件事虽然不值得作为效法的榜样,可是拿这件事来看那些年轻时同甘共苦,显贵以后就厌弃他的糟糠之妻的人,那厚薄的区别,恐怕不能以普通的长度来计算。天生的英雄豪杰,磊磊落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准则来衡量呢?
(二)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一首五言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 怀(其一)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抓住“不能寐”和“起坐鸣琴”“徘徊”的细节,以及“忧思”“独伤心”的心理描写,再加上“孤鸿”的形象衬托等分析归纳。(2)重点分析形象化传情的艺术手法。
答案:(1)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鸣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意思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晚霞明雨收天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2)杨柳秋千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朴《越调·天净沙·春》)
(3)露华凉,人怯衣单。________________,玉龙下山,
________________。(乔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倚树哀猿弄云尖。(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答案:(1)四围山一竿残照里 锦屏风又添铺翠
(2)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3)似白虹饮涧 晴雪飞滩
(4)绝顶峰攒雪剑 悬崖水挂冰帘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地球新冰川期或因全球变暖推迟数千年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称,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下一个冰川期会姗姗来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全面的研究。
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处于近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趋势将扭转由地球轴心摇摆来定义的自然冷却循环。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过去400年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最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吉福德·米勒指出,那项研究表明北极气温在20世纪达到最高值,但当时尚不确定导致北极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自然变化进程。
米勒及同事又向前推算了北极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全球气候突然变暖,打断了持续数千年的稳定的自然冷却循环。米勒说:“很显然,有关自然冷却循环被逆转的最合理解释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多。”据他介绍,研究人员制作的气候变化模型与有关沉积岩心、树木年轮等实地数据相吻合,米勒表示,地球最终会再次陷入自然循环的冰川期模式,但可能要比预期“迟到”数千年。
为准确估算出北极过去的温度,米勒的研究小组调查分析了北极河湖沉淀物和之前的冰川期冰芯和树木年轮数据。他们还依据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数据,制作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电脑模型。米勒和同事发现:地球倾斜产生的摇摆,使得北极温度在自然冷却周期以每千年0.36华氏度的速度下降。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全面压制了这种自然的逐渐冷却,使北极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间升高约2.5华氏度。根据最新研究显示,过去2000年里,在温度最高的五个十年里,有四次出现在1950年以后。
据专家介绍,气候变更对北极的影响尤其大,北极气温上升的速度超过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这是因为北极温度主要受到夏季海冰和永冻土融化的冲击。北极在夏季融化的海冰量曾在2007年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北极的海冰和永冻土可能会在2030年前全部融化。如果没有大量浮冰将阳光折射到大气的话,这些光线会被吸收到北极海洋,从而加速该地区的变暖趋势。
与此同时,融化的永冻土已开始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本来沉积在北极地下,温度上升令其释放出来。米勒说:“很显然,气温升高会在将来有继续加强的趋势。这将对北极产生直接的冲击。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冰水一旦融化,海平面就会上升——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布雷特·哈特也认为,北极气温升高不断增强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直至夏季海冰全部消失,而且,短期内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扭转这种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应该采取任何行动。
12.下列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项最新研究涉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进程两个方面,是目前人类对北极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最全面的一次研究。
B.人类活动使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自然冷却循环使北极地区的气温下降,但二者不足以相互抵消以维持平衡。
C.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对过去400年的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极气温在20世纪达到最高值。
D.人类活动逆转了地球轴心摇摆导致的自然冷却循环,使本应该下降的北极气温升高,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解析:选C。C项,张冠李戴,“对过去400年的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是“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而非在这项最新研究中。
13.下列表述与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北极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永冻土和海冰的融化。
B.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处于近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且该地区的气温升高将呈现出一种加速趋势。
C.北极气温的上升主要受夏季海冰融化的影响,融化的海冰曾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可能会在2030年前全体融化。
D.布雷特·哈特认为,北极气温不断升高,有可能导致海水水位升高这一全球性问题,没有办法可以扭转这种趋势。
解析:选B。A.范围扩大。“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北极永冻土的融化和海冰的融化也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C.缩小范围主要受到夏季海冰和永冻土融化的冲击。D.对象错,应是米勒认为。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由最新研究的结果可以推知,进入20世纪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升温效应压制了自然冷却循环的降温作用。
B.全球气温加速变化即便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北极气温升高的状况也难以迅速随之变化。
C.人们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可以使北极气温的升高速度变缓,从而减轻对北极的冲击。
D.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推迟可怕的冰川期的到来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解析:选D。D项,无中生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也有有利的一面”以及“可怕的冰川期”在文中无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哀 蝶
迟子建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凡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凡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
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
(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
15.“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比手法。(2)①从内容上看,伟大如凡高、柴科夫斯基也不能留下哪怕是指甲、头发之类的,但是他们所能创造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传承下来。②从表达上看,这样对比行文,强化了“艺术的羽翼飞向未来的天空”、“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的观点。
16.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上:深化主题。虽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恰恰强化了作者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
(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说的“艺术的羽翼”脆弱,开启下文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
17.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为美丽的蝴蝶之死而哀伤;(2)作者为自己早年扼杀蝴蝶的行为而歉疚;(3)作者为“艺术的羽翼”可能折断而忧虑,呼吁人们关注、保护、发展、创造艺术。
18.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凡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不同意。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的高度,即使金字塔自身会烟消云散,“金字塔”也会永存;凡高、莫扎特、海明威是文艺领域的精英,已经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其价值是普世,肯定会如日月般高悬天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艺术杰作、艺术家自身的内蕴会不断被开掘,其厚重感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示例2)同意。社会在发展,埃及的金字塔可能会有与主流审美观不合拍的时候;“江山代有人才出”,凡高、莫扎特、海明威等人自然会被其他人替代。毕竟,“艺术的羽翼”是脆弱的,容易折断的。而且,社会渐趋浮躁,人们的审美营养会淡薄,会改变,上述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美不能延续也是很有可能的。
四、表达题(15分)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
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的文化。________。
①它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现象。
②将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炒出来
③这就是“无聊的力量”
④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一拨人共同发力
⑤最终呈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
⑥曾记否,贾君鹏一帖发布后
A.⑥②④⑤①③ B.⑥④⑤②③①
C.⑥④②⑤①③ D.⑥④②⑤③①
解析:选D。⑤③两句语意紧密相连,或⑥④②三句相连,即可选出。
2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先为其拟一个标题,然后说明其寓意。(5分)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标题:打假与假打。
(2)寓意:打假者喊声大,却站着不动,造假者胆战心惊大汗淋漓最终明白“原来不是‘打假’”而是“假打”。讽刺某些管理部门口号喊得响,工作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必然造成“打假”为“假打”的尴尬局面。
21.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5分)(  )
道山如屏,溪水如歌,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将你带入古老意境的同时,也将你引到了爱莲堂前。________大多是周敦颐和他的两位优秀的后裔鲁迅、周恩来的名言警句。伫立堂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去寻觅三位周氏奇人间千丝万缕的牵系。
①大门旁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
②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刻在大门旁
③言简意赅地道出源远流长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周子理学
④言简意赅地道出周子理学的源远流长和对后世的影响
⑤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争奇斗妍的字画中
⑥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这些字画争奇斗妍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A
五、作文(60分)
22.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段话,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和套作。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