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12 09: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1、 教学目标
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3、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4、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事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课文理解
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者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三、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之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四、文言知识归纳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趋而辟之 ⑸使子路反见之
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⑶植其杖而芸 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⑷见其二子焉 ⑻今之从政者殆而
2、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⑴孔子沐浴而朝 ⑷杀鸡为黍而食之
⑵子路从而后 ⑸见其二子焉
⑶止子路宿 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⑴来者犹可追 ⑶子路从而后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⑷遇丈人
4、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 类型 句子 类型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⑸子路宿于石门
⑵子路行以告 ⑹而谁以易之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⑺莫己知也
⑷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⑻末之难矣
五、问答题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2、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楚狂接舆唱歌的目的是什么?孔子听了之后是什么态度?
(2)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3)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2)“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3)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4) 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4、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1)、丈人和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2) 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 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丈人和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何不同?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答案
四、文言知识归纳
1、1辟避 2辟避 3芸耘 4见现 5反返 6与欤 7而辟避尔 8而尔
2、1名作动2名作动3动词作使动4动词作使动5动词作使动6形容词作使动
3、】1未来的岁月来的人2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许3跟着…却然后,接着4老人 妻子的父亲
4、1判断2省略3省略4疑宾前5状后6疑宾前7否宾前8否宾前
五、问答题
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答:(1)运用比喻,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孔子听后并未生气,想下车和他谈谈。看出:孔子热衷政治(执著宣传)谦恭的一面。
(2)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3)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或者: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1)答:一因为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二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2)长幼之节是老人让自己的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君臣之义”是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3)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4)认同孔子或陶都可以,孔子: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
4、答: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5、答:(1).知其不可而为之
(2)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他是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过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3).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