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0 08: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作者姓名
刘洁
所属单位
东营市胜利第十三中学
联系地址
东营市胜利第十三中学
联系电话
13954686240
电子邮箱
liujiegood@163.com
邮政编码
257200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4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提起豪放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因为有句话说柳郎中词,宜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东大汉,抱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可见苏轼词开创了宋词中的新气象。那么他的词当中到底体现了哪些情怀?和他的人生经历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单元将通过鉴赏苏轼的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九单元“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生之前也学习过苏轼的文章和诗词,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本单元将依托《定风波》、《江城子》、《水龙吟》、《卜算子》四首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进东坡,知人论世。指导学生在“三苏文化研究网站”、“国学网”等研究苏轼的网站来搜集有关苏轼的信息。专题二,。引领学生以点拨探讨的形式共同品读感悟课本中的四首词,写出鉴赏性的文章用以交流展示。专题三,分小组探究完成不同的专题。①通过对比柳永词、晏殊词、张先词,探究完成苏轼词的新特色体现在哪?②“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探究学习③通过拓展阅读“名人眼中的东坡”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体悟完成“我眼中的东坡”的评论性文章,最后展示本专题学习的成果。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3.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4、通过苏轼词与柳永词、晏殊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5、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苏轼的有关信息。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时代背景、感悟理解诗词背后的作者情怀.
4.反复品读、多种形式朗读、鉴赏诗句,尝试些鉴赏性文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轼在面对困境时超脱旷达的情怀,以便运用于现实生活。
2.在品味探究、小组合作中肯定自身价值,培养合作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苏轼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3.苏轼带给我们得人生价值和启示是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东坡,知人论世
专题二:品读词作,感悟鉴赏
专题三:小组探究,完成不同课题
专题一
走进东坡,知人论世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旷世奇才。散文为北宋的最高成就;苏诗代表最高水平;他开创了中国豪放派词风;开创了新一代文赋;他的书法成就为北宋之首,开创了文人画派先河。林语堂先生赞叹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正直、慈悲、乐观与旷达的精神,闪耀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星空。法国世界报曾组织专版报道生活在“第二个千年世界的12位英雄人物”,苏东坡是中国唯一的入选者。所以本专题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整理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就以及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力图全面了解苏轼其人其文,然后分小组以PPT形式展示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各方面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2.了解苏轼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文作品。
3.了解苏轼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态度。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苏轼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3、苏轼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三苏文化研究网站”、“国学网”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一、苏轼人生历程简图:
赴京赶考→名震京师→初仕凤翔→密州望月→徐州抗洪→湖州惊变→→东坡赤壁→登州五日→奉诏入朝→杭州太守→颍州治水→定州戍边→谪居惠州→贬谪儋州→终老常州
二、苏轼诗词文统计
苏轼才华横溢,一生坎坷,勤于创作,共留下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各种文章4500多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藏中一块灿烂的瑰宝。?
三、苏轼的思想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 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坦坦荡荡、自然率真
坦然的胸怀、超然物外的精神
寄情山水,物我两忘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利用媒体资源搜索苏轼的生平经历,有代表性的诗文、词作,创作思想和文学态度,其他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信息。
活动二:分门别类展示各组搜索的信息(选派小组长,用幻灯片形式)
活动三:小组讨论本专题设计的三个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布置作业:
通过小组的汇总交流,你所了解的苏轼是怎样的?下节课口头陈述。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搜索信息的全面性和是否做到分类汇总。
2.幻灯片的制作美观、简洁又条理;表述清晰流畅、大方自然。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品读词作、感悟鉴赏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选取了苏轼的一首记事抒怀词、一首悼亡词、一首咏物词、一首借物抒情词,都很具有代表性,体现了苏轼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创作风格。在本专题的学习中,应结合着上节课对苏轼的生平经历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品读词作,联系当时时代背景来感受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李苏轼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并选取一首写出鉴赏性的文字放在班级博客中用以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2.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苏轼的作品。
3.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4.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豪放派词人作品的艺术特色。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初读每首词的感受吗?
2、《定风波》这首词中是如何联系生活小事以曲笔写胸臆的?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
4、《江城子》中,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5、《江城子》中是如何运用典型意象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的?
6、通过对比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轼和作《水龙吟》,你认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色?你更喜欢哪一首?
7、诵读《卜算子》,作者是如何不粘不脱、不即不离地咏雁的呢?
8、从苏轼的词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和胸襟?
9、学了苏轼的词后,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改变?你有怎样的感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口头表述你对苏轼的认识。
活动二:初读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初读的感受。
活动三:鉴赏《定风波》
1、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2、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①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从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②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3、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定风波》这首词中是如何联系生活小事以曲笔写胸臆的?
小结
活动四:鉴赏《江城子》
以苏轼和妻子王弗的故事导入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老师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课文分析,问题导引
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看法)
活动五:鉴赏《水龙吟》
结合注释,导入新课
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小结本首词的特点。
活动六:鉴赏《卜算子》
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品读鉴赏,问题导引,学生小组合作
总结特色
活动七:配乐朗诵,小组竞赛,评选出最有感情和表现力的朗诵者。
布置作业:1、背诵这四首词 2、任选一首词写一篇鉴赏性文章,发到班级博客上。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2. 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4.能够撰写鉴赏性文章,从语言到意象到情感做到知人论世的品鉴蕴含于词作中的情感;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小组探究,完成不同课题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分三个小组探究完成不同的专题:第一小组在学习本单元四首词的基础上,回顾之前学过的柳永词、晏殊词和张先词,通过对比柳永词、晏殊词、张先词,探究完成苏轼词的新特色体现在哪;第二小组从课外搜集材料,完成“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探究学习(以博文形式);第三小组通过拓展阅读“名人眼中的东坡”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体悟完成“我眼中的东坡”的评论性文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探究完成不同的课题,锻炼学生合作能力、资源共享及探究能力。
拓展视野,加深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理解,塑造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与其他几人词作对比,你认为苏轼词的新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2、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人作品进行介绍。
3.名人眼中的苏东坡是怎样的?你对于谁的文章最有感触?
4.经过拓展阅读和信息搜索,结合自己的体悟交流你眼中的苏东坡是怎样的?
5.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三苏文化研究网”、“国学网”、
常规资源
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宋明刚《千秋功业?万世丰碑?》、朱荣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方方《喜欢苏东坡》等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班级博客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第一小组用ppt形式展示通过与柳永词、晏殊词、张先词的对比,苏轼的词具有的新特色。
提示:1) 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 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 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2)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 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活动二:第二个小组推选两篇关于“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优秀博文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其他博文同学之间可以课下互评。
活动三:第三个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相关名家作品全班同学都要求读,谈谈名人眼中的苏东坡是怎样的?点评你最有感触的名家文章
第三组成员推选展示“我眼中的苏东坡”的优秀评论文章。
活动四:评选出最佳参与奖和最具探究能力奖以及最具独到观点奖。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小组积极合作,课前准备充分,表述条理清晰。
2、搜索资料全面,条分缕析,有事实作依据,条分缕析,让人信服。
3、能够大胆发表个人观点,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性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