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杜甫沉郁顿挫的感情世界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走进杜甫沉郁顿挫的感情世界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0 08: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走进杜甫沉郁顿挫的感情世界
作者姓名
张富强
所属单位
青岛胶南第一中学
联系地址
胶南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13573287650
电子邮箱
Zhfq2004@sina.com
邮政编码
266400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2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根据新课标对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习古诗词应该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学感悟,体味诗词内涵意境;重视积累,加强梳理,品读诗歌,说出理解,读出诗外之意。写出感怀,学会和作者对话。读懂、会读、记诵、积累、再创作不乏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意象的解读、诗眼的提炼、手法的分析、用诗词来解读了诗词,走进了杜甫沉郁顿挫的情感世界,同时用诗作拉近了与古人之间的距离,从而我们的课堂也充满了诗意的芬芳,其实这也正是古诗词带给我们的语文魅力。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指语意的停顿挫折。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杜甫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杜甫的沉郁顿挫,培养感悟坚强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杜甫在诗歌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杜甫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杜甫的沉郁顿挫和他的人生经历有什么联系?
专题划分
专题1:走近杜甫的情感世界
专题2: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专题3:杜甫诗词中的沉郁顿挫
专题一
走近杜甫的情感世界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诗歌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 。(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 。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杜甫是诗坛之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是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杜甫的这首抒情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朗诵。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发挥想像,品味意境。
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
3、抓住诗眼,体味内涵。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4、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诗歌中都是抒发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因而教师要先将自己进入角色,通过自己的吟咏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也进入角色。
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 。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因此说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使情景完美统一,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使学生对诗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每个时期的诗分别表现了杜甫的怎样的情感?
2.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她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⑴送别场面?⑵征夫控诉?? 二.研习文本? ?㈠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1.片段一:送别场面? 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 ㈡三读诗歌,鉴赏名句? 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㈢四读诗歌,鉴赏技巧? ????1.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 ???2.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3.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杜甫的诗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走进杜甫的沉郁顿挫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透过杜甫的诗歌,走进杜甫的感情世界。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最喜欢杜甫的哪一首词?
2.杜甫诗中沉郁顿挫有何体现?
3.纵观杜甫的一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二.赏析诗歌? ?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㈡三读诗歌,鉴赏语言?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脱稿诵读诗词。
2.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3.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