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定风波(2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定风波(2份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1 22:02:13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定风波苏 轼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请你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词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出你的看法!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有人评价这首词“即景生情,缘事谈理”(因自然现象和所经历的事情,表达思想感情,阐发人生哲理)。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有人评价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联系全词,谈谈你的看法。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等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风雨苦难,不要苦恼,不要被它吓倒,只要坦然相对,一切风雨苦难都将成为过去。
从这首词中你还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1.阳光总在风雨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余秋雨语 文 作 业1.背诵默写苏轼的两首词
2.预习辛弃疾词两首:读准读熟!结合《名师一号》理解它的内容。
课件29张PPT。 苏 轼定 风 波
苏轼析(情)读(文)探(法)读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南京市上新河中学 徐艳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析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年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②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畅所欲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欣赏词的上片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自若的旷达情怀。何妨吟啸且徐行。
“轻”字体现的是诗人
内心的轻松。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一语
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
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
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
超脱精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欣赏词的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 风 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 ··· ·
··探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 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定风波思想感情:旷达超脱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艺术手法: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