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专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专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4 15: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 4 课时,共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我们可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一代才子苏轼在诗、词、文、书、画诸方面都给世人留下了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他面对人生打击所表现出来的豁达胸襟,更是为我们后世人所敬仰本单元依托人教版教材中苏轼的《赤壁赋》《词二首》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苏东坡其人其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苏轼的作品,并结合苏轼的经历来研究其作品的丰富内涵专题二,名家眼中的苏东坡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拓展阅读,重点赏析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乐天才子苏东坡》,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苏东坡的理解,尤其是对苏东坡的乐观人生态度的解读专题三,我眼中的苏东坡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升华,进行专题创作,谈出自己对苏东坡的独特感悟,并把这份感悟形成文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让一代才子的其人其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苏轼情怀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苏轼的旷达情怀,培养感悟美的情怀和坚强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与感悟
3.苏轼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旷达千古?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定风波》的情感内蕴与人生哲学 (2课时)
专题二: 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体会其“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 3课时)
专题三: 名家眼中的苏东坡 (2课时)
专题一
《定风波》的情感内蕴与人生哲学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苏东坡的豪放词,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感悟苏东坡坚韧、旷达的灵魂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苏轼的纸质书籍。《唐诗宋词选读》(鲁人版)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   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hú)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提示①:此词因何事而感?--------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书写怎样的情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提示②:上片主要写什么?--------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提示③:下片主要写什么?-------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讨论、小结:写法上: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体会其“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通过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苏东坡的“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尽量掌握。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展开。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2.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3.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苏轼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结合注释理解新课。??   二、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苏词从“惜”字生发,写出了杨花之态(抛家、坠:飘落无归)、杨花之神(“萦损”句)、杨花之魂(“梦随风”句)、杨花之归宿(下片),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全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1.比原作立意更高。原作毕竟不离咏物诗之原意,苏轼写物而不黏滞于物,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离形得似”的地步。??   2.构思奇妙,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以惜春、惜别的感情为统率,以物拟人,从“似”与“非似”两个角度来写,通过一系列奇思妙想,达到“离形得似”的地步,极尽缠绵缱绻之致。??   五、作业:??   1.背诵苏词。??   2.预习《卜算子》。??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3.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1)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2)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五、作业:??   1.背诵《卜算子》。??   2.课外收集资料,以“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了解两种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班级交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苏轼旷达的内涵及根源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苏轼“新天下词”的理解程度。
评价量规: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10分) ?????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0分) ????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0分) ?????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5分) ?????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5分)
专题三
名家眼中的苏东坡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学习教材提供的苏轼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用名家对苏轼的解读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苏轼的了解采用自主评点的方式对两篇文章进行品评,一篇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一篇是林语堂的《乐天才子苏东坡》,评点的重点放在对苏轼心路历程的把握上以及对苏轼精神境界的体会上
学生评点的成果要进行交流展示,以利于互相学习借鉴,来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感,拓宽自己写作的思路同时,以这两篇文章为示范,让学生多浏览此类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来深度解读文章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苏东坡的豁达乐观的情怀来自何处?
1.余秋雨和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有什么异同?
2.苏东坡为什么会拥有如此的情怀?
3.苏东坡思想的复杂之处表现在哪里?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林语堂的《乐天才子苏东坡》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自主评点:余秋雨的《东坡突围》
2.小组交流评点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重点体会余秋雨眼里的苏轼拥有怎样的情怀
3.学生自主评点:林语堂的《乐天才子苏东坡》重点比较两位名家眼中的苏轼有什么异同,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来谈自己对苏东坡的感悟的
4.个人评点的成果上传班级交流平台,学生之间进行二次点评,主要是互相学习,以激活思维,激发灵感
第二课时:
1.学生个人上网搜集关于苏轼的资料,形成对苏轼的比较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小组推荐优秀资源,进行资料汇总,以形成大家共享的资源借此体会苏东坡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3.小组研讨,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理解在苏轼身上体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思想
4.交流自己对苏轼的新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苏轼的诗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