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永怀赤子之心 不坠爱国情怀
------------走近辛弃疾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 3 课时,共 3 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第十二单元《“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宋词与唐诗一起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并峙的双峰,而稼轩词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制高点。学习稼轩词,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鉴赏稼轩词,无疑在整个宋词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三首词组成,是爱国志士的辛弃疾感情的真实告白,作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其有心杀贼,却报国无门的情感在词中表现得比较充分,学习这几首词,就能观其大略。
专题的划分是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一感情而设计的,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近辛弃疾的爱国词。指导学生诵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感受其忠贞的爱国情怀。专题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探究辛弃疾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对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影响。专题三,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进行班级内诗词诵读比赛,设计“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的文学评论写作,发在班级博客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因为诗歌是抒情的产物,理解诗情为鉴赏诗歌的最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而这一诗情的抒发是有独特方法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辛弃疾的有关诗篇及其生平,以及
写辛弃疾的传记、散文等。另外还有诵读,诗朗诵比赛,诗歌剧表演,诗歌创作、诗歌评析文章展示等。
预期成果:理解稼轩词情,撰写稼轩词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⒉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
⒈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⒉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胸怀大志,壮志难酬,热爱祖国。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辛弃疾在词作词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如何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3.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情怀的?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近辛弃疾的爱国词
( 1课时)
专题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 1 课时)
专题三: 辛弃疾诗词世界中的爱国情怀 (1 课时)
专题一
走近辛弃疾的爱国词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尺水兴澜,跌宕起伏,气势雄浑,一气呵成,这几首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沉雄豪壮的风格。与《永遇乐》(千古江山)等一样,堪称辛弃疾词的代表作,构思精巧,情思辗转,运用丰富的意向,表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在整个单元中起着前提和灵魂的作用,因为辛弃疾在残酷的现实中中感受到了极大的痛苦,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怀正表现其崇高的品格。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把握诗歌主旨,感悟辛弃疾人格的魅力。基于这一主题,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户外访问,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
学习成果: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的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辛弃疾的三首词,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感悟崇高深沉的爱国情怀。
4.了解辛弃疾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把这三首词充满感情,节奏准确的诵读吗?
2.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3.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
4.同是表现“愤懑”情绪的词,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有关辛弃疾的相关材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三首词。
活动二:这三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品味意象,要求抓住意象沉淀的文化意义。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二:探究词人不得重用的社会根源。
问题:
1.在那样一个历史动荡历史年代,为什么辛弃疾整天的满怀悲愤情怀?
2.如何理解辛弃疾对自己生活的悲叹?
活动三:同是表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所抒发的情感相同吗?
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首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以上几首词中,探讨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辛弃疾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根据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课下写一篇文学评论:走进辛弃疾的美丽情怀。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依据辛弃疾人生经历,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始终如一的爱国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4.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词人在词作中透露出了悲愤的情感,那么为什么而悲愤?
悲愤什么?
为何悲愤?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这种的悲愤情怀?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这几首词的诵读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1)词人的“悲”和“愤”分别体现在何处?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2)词人 “悲”“愤”实质含义是什么?诗中哪些语句体现出悲愤?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结合词人的作词的写作背景词人为什么悲愤?如何理解辛弃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怀?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辛弃疾相关资料,理解其虽“处江湖之远”遭受排挤,屡受打击的境遇中依然痴心不改的爱国的情怀。
活动四:再次朗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三首词,以品带读,加深词作的理解。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辛弃疾的诗词;
2.探讨辛弃疾悲愤情感的内涵及产生的根源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3.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