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慷慨悲歌-----辛弃疾词的风格

文档属性

名称 壮志难酬、慷慨悲歌-----辛弃疾词的风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6 14: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标题
壮志难酬、慷慨悲歌-------辛弃疾词的风格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三
所需时间
课内5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提起辛弃疾总让人忆起他的豪放与慷慨,而他慷慨中的悲歌也一次次拨动我们的心弦。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在上学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知音难求的悲愤情怀。学习稼轩词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三首词组成,是词人内心悲愤的真实写照。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漂泊身世。专题二,壮志难酬、慷慨悲歌。专题三,表现手法。
预期成果:理解辛弃疾诗情,展示自己关注国家时政的图片及诗文,撰写稼轩词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水龙吟》《青玉案》能理解词人壮志难酬、慷慨悲歌的孤寂与激愤。
2.了解词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词人抒发的感情 。
3.熟读成诵,在对词作的品味鉴赏中进一步培养探究意识。
4.学习典故的运用,并从用典的角度赏析诗词。
过程与方法:
1.吟诵涵泳: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辛弃疾漂泊身世的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加深理解诗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辛弃疾壮志难酬、慷慨悲歌的孤寂和激愤,认同古代知识分子报国济世的人生追求,增强民族使命感。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如何理解辛弃疾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
如何理解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感情的?
专题划分
专题一: 漂泊身世 ( 1课时)
专题二:壮志难酬、慷慨悲歌 ( 2课时)
专题三: 表现手法 ( 2课时)
专题一
漂泊的身世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词人漂泊的身世在整个单元中起着前提作用,因为辛弃疾在漂泊中感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一方面国家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也在战乱中被迫南迁;另一方面作为南渡的官员,辛弃疾有报国之志和满腹的才华却一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这些都为他的壮志未酬、知音难求埋下了伏笔。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辛弃疾的漂泊身世,把握诗歌主旨。
基于这一主题,相应的学习活动有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
学习成果:理解辛弃疾的身世遭遇,掌握“欲知其文,先知其人”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辛弃疾漂泊的人生境遇(课前准备工作)。
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课堂交流讨论)。
本专题问题设计
本单元哪首词侧重作者的游子身份和漂泊身世? (针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词人到底悲叹自己什么? (联系《水龙吟》《贺新郎》)
词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对自己的悲叹?(诵读词句)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辛弃疾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走近辛弃疾
问题:
1本单元哪首词侧重作者的游子身份和漂泊身世?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 诗人到底悲叹自己什么?诗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对自己的悲叹?
学生自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探究诗人身世漂泊与仕途坎坷的关系
问题:
1.在历史动荡年代,为什么辛弃疾的身世对他的仕途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2.如何理解辛弃疾对自己漂泊身世的悲叹?
步骤: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美芹十论》等文章,了解金军入侵后辛弃疾的漂泊生活,也可在课外到电子阅览室阅读关于辛弃疾的研究著作,理解辛弃疾身世与仕途的关系。
2.课堂讨论、探究。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辛弃疾漂泊身世对其仕途的影响。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辛弃疾悲叹其游子身份的理解程度。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
专题二
壮志未酬、知音难求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词人漂泊的身世在整个单元中起着前提作用,也为他的壮志未酬、知音难求埋下了伏笔,如果说专题一的身世漂泊是因,那么,本专题的壮志难酬、知音难求就是果。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辛弃疾壮志难酬、知音难求的孤寂与激愤,把握诗歌主旨,感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基于这一主题,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户外访问,撰写思想评论及展示图文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
学习成果:揣摩辛弃疾的孤寂心里,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辛弃疾壮志难酬的苦闷、知音难求的孤寂,了解其政治生涯。能结合时事政治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哪些句子流露出词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重点讲解《水龙吟》)
词人为何孤寂、苦闷?
如何理解辛弃疾的孤寂和苦闷?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杜甫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哪些句子流露出词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词人为何孤寂、苦闷?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如何理解辛弃疾的孤寂和苦闷?
在专题一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深入讨论。
活动四:再次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以品带读,加 深对词人壮志未酬、知音难觅这苦闷情怀的理解。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辛弃疾孤寂心情的流露。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辛弃疾壮志难酬、慷慨悲歌的理解。
评价量规: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评价指标: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10分) ?????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0分) ????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0分) ?????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5分) ?????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5分)
专题三
表现情怀的手法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词人壮志难酬、知音难求的苦闷心情不是抽象存在的,是有依托的,如何表现这一思想感情则是本专题的又一重点。辛弃疾采用的表现情怀的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典故的巧妙运用,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抒情方式。
对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与用的结合为核心,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达到对杜诗鉴赏手法的掌握与运用。学生互评,自评,师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撰写赏析性的文章等多样性的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并展示。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掌握稼轩词鉴赏的方法,会写赏析性的文章。
本专题问题设计
辛弃疾词中典故运用的好处?(以《水龙吟》《贺新郎》为例讲解分析,并回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借景抒情手法中情与景是怎样巧妙融合的?(《水龙吟》)
直抒胸臆的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贺新郎》)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稼轩词鉴赏的纸质书籍、文章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辛弃疾词中典故运用的好处?
学生品读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相应的语句,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借景抒情手法中情与景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直抒胸臆的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找出文本中直抒胸臆的语句,继续品味赏析。
活动四:指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
借助网络资源,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典故的运用,完成赏析性文章的撰写。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稼轩词表现手法的掌握及运用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正确,掌握到位。学以致用,运用灵活。参与积极,踊跃发言。
精力专注,紧跟节奏。
2.赏析性文章
评价量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布局谋篇,逻辑性强。 ????? 认识深刻,材料丰富。用词贴切,评析得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