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慷慨悲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慷慨悲歌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7 16:2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慷慨悲歌------唐边塞诗赏析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8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其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盛唐边塞诗时蔚为壮观,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成为“盛唐气象”的一大景观。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成为边塞诗歌创作的顶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边塞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本单元依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名篇:《燕歌行》(高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同时结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其四),《出塞》(其一),王翰的《凉州词》等课外名篇,对边塞诗进行拓展性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边塞诗的名篇,了解边塞诗常见的题材分类,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把握边塞诗的基本情感,理解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专题二,边塞诗佳作赏析。引领学生欣赏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并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探究两人诗风的不同。专题三,我眼中的边塞诗。让学生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所学内容,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边塞诗进行赏析,谈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并尝试写欣赏性文章,并在班级博客上进行评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边塞诗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边有关塞诗的一些基本常识,把握边塞诗常用的意象,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能品味诗歌鉴赏边塞诗。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掌握边塞诗鉴赏的一些技巧。
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评论性和赏析性文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之上,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边塞诗。
通过网络,翻阅图书的方式,查找边塞诗的一些基本知识,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
能够通过拓展延伸,对边塞诗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掌握鉴赏边塞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品读,把握边塞诗的多种风格,体会其中的多种情感。
提高认识,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报效祖国。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习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的分类有哪些?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是什么?高适和岑参两位诗人在边塞诗创作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3.边塞诗作为“盛唐气象”的一大景观,它的盛行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边塞诗 (3课时)
专题二:边塞诗佳作赏析 (3课时)
专题三:我看边塞诗中的风光 (2课时)
专题一
走进边塞诗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整合了唐代几位边塞诗人的诗作,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知道边塞诗的概念,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以及基本的分类,把握其中所蕴涵的基本情感。通过网络和查阅历史、地理方面相关资料,明确唐朝边塞诗的盛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它的盛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专题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概念及分类。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4.通过阅读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5.理解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
本专题问题设计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哪几类?各包含怎样的情感?
边塞诗的特点有哪些?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常规资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唐诗鉴赏辞典》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
其 他
几首有代表性的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其四)、《出塞》(其一),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陈陶《陇西行》,柳中庸《征人怨》,王翰《凉州词》,王维《使至塞上》等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课前学生准备活动:
课下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网络或者查阅资料的方式,搜集唐诗中描写边塞的诗篇,并且摘录下来熟读成诵。
课上活动:
老师课上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几首边塞诗,先让学生自读。
老师提出诵读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老师提出问题:(1)我们刚才看到的这几首诗,从写作内容方面来看描写了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旨在引出边塞诗这一概念)
让学生仔细品味这几首诗,试着进行自我解读,谈自己对诗作的理解,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几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先讨论交流,必要时老师予以适当的点拨,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学生质疑:学生通过这几首边塞诗的学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寻找答案。
拓展性探究:(1)边塞诗风格的多样化,边塞诗题材广泛,就其风格而言是不拘一格的’既有金戈铁马的悲壮豪迈,亦有思念故土亲人的忧愁伤感,请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边塞诗往往借景抒情,其中有很多意象,试分析这些意象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边塞诗这一诗歌体裁自古有之,《诗经》中就有描写边塞生活的篇章,但是边塞诗的真正繁荣却出现在唐代,尤其是是初唐、盛唐时期,请查阅有关资料是分析其原因。
教学评价
1.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师生互动性较好。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4.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专题二
边塞诗佳作赏析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很高,很多诗人都涉足这一题材的创作。这其中两个人的成就最高,他们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将二人合称为“高岑”。此二人专事边塞诗的创作,其成就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二人的诗作在内容和风格方面却又很大差别。本专题引领学生欣赏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并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探究两人诗风的不同,学会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熟读并背诵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三首诗歌,诗中蕴含的情感。
赏析高适和岑参的这三首边塞诗,并比较二人边塞诗的异同。
掌握鉴赏边塞诗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本专题问题设计
高适和岑参的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高适和岑参的诗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两人的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如何提升诗歌的鉴赏水平?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高适和岑参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教室,教室后宣传栏佳作展示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这三首词,读懂这三首诗三首诗。
2.学生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这三首诗各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3.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写景方面各有什么特点?两人在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什么侧重?(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辅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高适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在他的诗风“风骨凛然 ”属于现实主义。而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老师总结归纳:高诗着眼于政治,手法上多采用现实主义笔法;而岑诗则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对西部风光的传神写照。
4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
欣赏边塞诗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老师讲解为主,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评价
1.通过对两人诗作的解读,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程序设计合理,观点表述明确。
3.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受益匪浅,师生互动较好,达到了“教学相长”之效。
专题三
我看边塞诗中的风光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所学内容,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边塞诗进行赏析,谈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并尝试写欣赏性文章,并在班级博客上进行评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边塞诗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学会独立欣赏边塞诗,尝试写评论性文章。
2.在以后的学习中让学生高度重视边塞诗这一题材,并尝试让学生将边塞诗改为现代的写景散文。
本专题问题设计
在你眼中那种边塞风光,异域风情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大唐帝国,成为一个戍边将士,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真实情况?
3.唐边塞诗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边塞诗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教室,教室后宣传栏佳作展示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1.学生各选一首边塞诗进行自主赏析,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2小组研讨,推选出佳作,再进行佳作交流点评。
3.把写得好的作品粘贴到教室后面的宣传栏内进行展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最后老师对本单元专题进行总结。
教学评价
1.观点新颖,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2.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培养了自己的合作意识。
3.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作品展示有独到之处,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