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体味辛弃疾词作的悲壮美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4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从文学发展发展史的角度看,标志着宋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是词,词在南宋时代,历经三百多年,词家众多,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而辛弃疾词作以一种悲壮美,至今震撼人们的心灵。辛弃词作的悲壮美,在于他悲国家民族之所悲,个人的得失浮沉与民族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悲叹自己遭遇同忧虑国事联系在一起。这种悲壮美,将引领我们走进南宋词的精髓,进而体味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本单元选题基于鲁人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其中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本带元即以辛弃疾词作为南宋词的一位重要代表,通过鉴赏辛弃疾代表词作,引导学生走进宋词的艺术世界。其中选用了辛弃疾词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三首,在单元课外自读中选入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三首。此外,在必修第四册课本中也选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对辛弃疾作品有更为深入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感知宋词鉴赏方法。
单元设计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知人论世: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主要作品,学生查阅资料,整理汇报,对辛弃疾作品有一定了解;专题二,名篇鉴赏:体味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专题三,自主鉴赏:我所体味的稼轩词。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感知知人论世的诗词研究方法。
了解辛弃疾主要作品,鉴赏词作中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料进行查找,汇总整理辛弃疾生平。通过课堂研讨的方式,形成整体认知。
2.课堂研读,通过对典型作品的研读,深化诗词鉴赏能力。
3.自主拓展学习,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尝试分析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提升自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辛弃疾诗作中所体现的悲壮情怀,感受中国传统士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度关切和通过诗词艺术形式所体现出的深刻的美学价值。
2. 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体会唐诗宋词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感悟。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诗歌与散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作品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辛弃疾词作具有怎样的典型特点?
3.如何理解辛弃疾作品的悲壮美?
专题划分
专题1:知人论世: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主要作品
专题2:名篇鉴赏:体味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专题3:自主鉴赏:我所体味的稼轩词
专题一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主要作品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这一生充满了奋斗与传奇,他的前后词风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既有激昂排宕、蔑视一切的一面,又有旖旎多情、细腻敏感的一面,因此,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不同角度了解辛弃疾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并以主题汇报的形式,进行交流,最终形成对辛弃疾人生经历的整体感知。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通过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整理辛弃疾的生平,对辛弃疾有更深刻的认识。
2. 了解辛弃疾的代表作品,整体感知。
3. 感受辛弃疾命运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本专题问题设计
在你眼中,辛弃疾是怎样的形象?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PPT展示。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网络设备、工具书等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分组,前期进行资料整理和汇总,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选择一个角度,对辛弃疾的生平进行介绍。
课堂进行展示汇报,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对辛弃疾生平的整体感知。
整理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讨论其生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根据资料整理情况,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评价。
2.课堂展示的语言表达与整体表现。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名篇鉴赏:体味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通过对辛弃疾代表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三首,进行深度鉴赏,了解辛弃疾用典的作品特点,体会诗词中的意境意象,感受其中的艺术特色。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反复诵读辛弃疾的三首作品,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能够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3.了解辛弃疾诗词中的用典特点,并能提出自己的评价。
4.体会辛弃疾词的艺术境界。
本专题问题设计
初读三首诗词,分别有怎样的感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哪些典故,你能理解这些典故所寄托的情感么?
2.你如何理解《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人物形象?
3.《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其他参考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诵读体悟。反复诵读,通过配乐朗诵等方式,体味诗歌的意境。进行分组诵读,整体诵读和诵读展示,将诵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深度鉴赏,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分析,体味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了解辛弃疾诗词的特点,用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结合生平进行分析。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三首诗词,并能富有感情的进行诵读,在诵读中准确体现情感;
2.能够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
3.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并能进行自己的评价。
专题三
自主鉴赏:我所体味的稼轩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学习,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稼轩词,能够诵读展示,并撰写诗词鉴赏,进行课堂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展示。
推选学生编辑部,将学生作品进行整理编排,以博客的形式进行网络展示,并制作电子杂志,交流保存。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提升自我鉴赏能力,能够借助有效工具,进行自主的诗词鉴赏。
2. 能够撰写鉴赏性文字,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能够富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传递对诗词的理解。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一首词,并进行鉴赏。
2.如何看待辛弃疾诗词的悲壮美?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教材、工具书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网络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对辛弃疾的了解,和诗词的初步感知,借助已有知识积累,利用有效工具,进行自主的诗词鉴赏。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稼轩词,撰写鉴赏性文字;
小组交流,推荐鉴赏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展示;
举行朗诵展示,以多种形式,展示对辛弃疾诗词的理解。
汇总作品,将学生作品进行整理编排,以博客的形式进行网络展示,并制作电子杂志,交流保存。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积累,利用有效工具,进行自主的诗词鉴赏。
能够撰写出鉴赏性文字,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能够富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传递对诗词的理解。
4. 能够合理把握辛弃疾诗词的艺术特点,课堂表达清晰、有条理。
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