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文档属性

名称 唐朝的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8 21:1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唐朝的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本单元依托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初、盛唐诗歌中的《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了解边塞诗派及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交流唐朝边塞诗派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这几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并结合唐朝与各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诗人的经历来挖掘唐朝边塞诗盛行的根源。专题二,唐朝边塞诗主题的丰富性。通过对教材中所选三首边塞诗及其他边塞诗的学习,了解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展示唐朝边塞诗主题的多样性。专题三,边塞诗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所学诗歌的语言内容,鉴赏此类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主要采用的学习方式:多种形式的诵读;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和探究,形成统一的认识,进行多元化鉴赏;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与诗歌内容有关的知识,并能有机整合,畅通自己的表达思路。
预期效果:了解边塞诗的文题特征和主题思想,能独立鉴赏这类诗词;会撰写读后感和评论一类的文字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加深自己的民族情感和维护和平的愿望。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初步熟悉边塞诗人杨炯、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挖掘唐朝边塞诗盛行的根源。
4.熟读成诵,能流畅背诵诗歌,并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
5.深层涵咏,深入体会边塞诗中蕴含的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品味盛唐边塞诗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2.运用已掌握的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内容,初步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深度解读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对唐朝边塞诗和战争的认识。
3.树立热爱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信念。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6.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有哪些特点?(按专家万老师建议进行补充)
2.深挖根源:为什么在唐朝边塞诗会盛行起来?
3.主题分析:唐朝边塞诗都有哪些主题?
4.拓展延伸:通过采访你搜集到了有关战争的哪些素材?(补充)你对战争有哪些认识?
专题划分
专题一: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 ( 课下1课时+课上1课时)
专题二:唐朝边塞诗主题的丰富性 ( 3课时)
专题三:由唐朝边塞诗看战争 ( 1课时)
专题一
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每一种文题的产生与盛行都有它深层的历史原因,本专题将从唐朝统治者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写作目的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
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和书籍来搜集整理有关唐朝民族关系和边塞战争的历史知识、诗歌作者以及其他边塞诗人的情况等,并通过合作交流、与探究来达到本节课的目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了解唐朝统治者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唐朝的征战史来展示边塞诗盛行的时代背景。
2.通过了解三首诗歌各自的写作背景来了解作者的写作原因和目的。
3.了解三首诗歌的作者及其他边塞诗人的亲身经历及主要思想。
4.分析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什么是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哪些?能不能概括地讲一讲他们的经历及思想?(调整)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征战史是怎样的?
3.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这些诗歌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
4.你所了解的边塞诗人还有哪些,能不能概括地讲一讲他们的经历及思想?(删除)
5.由以上内容你能总结出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及其他纸质材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课下):
1.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和其他渠道搜集整理有关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征战史,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其他边塞诗人的情况。
2.初步阅读课文,按照预习学案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顺诗歌思路,整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由学生查工具书或讨论解决,必要时老师讲解。(补充)
第二课时:
1.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课下搜集整理的有关边塞诗、边塞诗派,唐朝民族关系及唐朝战争史的有关知识。制作成简单的幻灯片,以待交流。(补充)
2.教师(改为“小组成员”)多媒体汇总展示学生(改为“小组整理汇总后”)搜集、整理的有关内容。
3.课堂讨论、探究、总结边塞诗在唐朝盛行的原因。
4.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学生互相点评诵读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做一定的诵读指导。
5.自由诵读,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学生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2.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引发听者共鸣。
4.能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争取(删除)熟读成诵。
专题二
唐朝边塞诗主题的丰富性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由于唐朝时期既有正义的战争也有非正义的战争,因此不同背景下的诗歌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不同的主旨。我们要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来了解唐朝边塞诗或昂扬蓬勃、豪迈向上,或赞颂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与牺牲精神,或揭露军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补充的诗歌练习来了解唐朝边塞诗其他的思想主旨。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分层次朗读,深层涵咏,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多重主题。
2.学生利用自己搜集整理的其他边塞诗歌来补充边塞诗其他的思想主旨。
3.边塞诗的常用意象及边塞诗的风格特征。
4.边塞诗的常用艺术手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比较三首诗歌,看看他们表现出来的思想主旨有何异同?
2.你能不能举几个其他的边塞诗的例子并总结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3.阅读教师补充的三首诗歌(陈陶《陇西行》、王昌龄的《从军行》、曹松《己亥岁二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主旨?(补充)
4.总结唐朝边塞诗歌表现出的丰富主旨。(改正)
5.能不能找出所学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边塞诗的风格特征?
6.三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材及其他纸质材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品读杨炯的《从军行》,了解其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并找出环境描写和直抒胸臆的句子,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小组交流评点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重点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的情感。
3.学生品读高适的《燕歌行》,然后让他们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并分别分析将军和士兵的表现,体会作品里面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小
4.小组交流评点成果,重点体会诗歌中既有赞扬,又有批判,既有同情,又有鞭挞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5.采用互相检查的方式,背诵《从军行》和《燕歌行》。
第二课时:
1.学生品读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体会其感情。
2.小组交流评点成果。重点体会诗歌中景物的雄浑壮美和人物的英勇豪迈,体会作者对参战将士的高度赞扬。
3.各小组把自己网上搜集整理的诗歌进行汇总,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补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幻灯片展示,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教师补充三首诗歌(陈陶《陇西行》、王昌龄的《从军行》、曹松《己亥岁二首》),师生合作交流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主旨。一切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只做必要引导和点拨。(补充)
5.各小组再次对全班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汇总优秀成果,形成大家共享的资源,对边塞诗歌丰富的主题进行总结。
6.采用互相检查的方式,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第三课时
1.处理诗歌的细节,先自读,再小组交流,找出上节课所提到的边塞诗中的意象,对边塞诗常用意象进行总结,借以了解边塞诗歌的风格特征。
2.继续品读诗歌,找出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先个人自读,再小组交流。(补充)
3.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大家取长补短,各抒己见。
4.汇总全班资源,形成资源库,集体共享。(补充)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立足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流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够通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感情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
3.搜集整理的材料较有针对性,切实可用。
4.有团队合作意识,发言积极主动,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5.能熟练背诵诗歌内容。
专题三
由唐朝边塞诗看战争
所需课时
课上1课时+课下1课时(改正)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属于拓展延伸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以上专题的学习来加深了解将士的爱国精神和战争对人民造成的危害,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目的。学生需要从网络平台或其他渠道搜集整理与战争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供大家交流并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歌颂将士们的英勇牺牲精神。
2.交流资料,联系现实,谈谈战争的危害。
3.用文字表述自己对战争问题的思考。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学习了本单元的内容后,你对战争有了怎样的认识?
2.能不能评点一下大家搜集整理的图片和资料?
3.应该怎样把维护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4.能不能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与大家交流?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设备,展台
常规资源
个人搜集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课下):(以下为改动后内容)
1.学生五、六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和其他渠道搜集与战争有关的资料——影、音、图、文字资料,并对材料进行初步整理,用文字准备好发言思路。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走访抗日老战士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部分情况,以取得有关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形成采访稿。
第二课时(课上):
选一名口头语言表达好的学生主持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他同学按已分小组参加活动,先整合自己的发言内容,然后推举代表有序展示和发言,老师作为活动的发言人之一参与其中,但是要在学生发言出现问题或产生矛盾的时候适时发言,起引导和解惑的作用。
1.小组交流:小组汇总整合所搜集材料,挑选典型资料,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一起确定发言主题和思路,并推举出代言人。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代言人依次上台,展示交流大家搜集整理的影、音、图像和文字资料,并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引起大家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和深度思考,让大家认识触目惊心的战争以及战争的危害,其他小组成员做补充。
3.师生畅所欲言,谈论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删除)
3.把认识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去,联系现实,如钓鱼岛问题等,谈谈自己可以为维护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做些什么。
4.集思广益,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写一篇思考战争的文章,以加深自己对这一单元学习的认识。
5.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博客上供大家浏览学习。(补充)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2.能联系实际阐发自己的看法,对生活有细心的观察和深度的思考。
3.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4.能通过大家共同参与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互相激起感情的共鸣。
5.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补充)
6.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会熟练制作课件。(补充)
7.有熟练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参与讨论、辩论、主持能多种活动。(补充)
资源共享,把自己的作品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传到网络上供大家浏览鉴赏。(补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