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东坡突围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5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个专题教材原有《定风波》《江城子》《水龙吟》《卜算子》四首词组成,旨在引领学生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并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对教材内容做了取舍的基础上,取《卜算子》《西江月》《念奴娇》前后《赤壁赋》《定风波》《浣溪沙》等作品,以苏轼被贬黄州的新路历程为线索,深入探讨苏轼“以诗为词”的豪放特色;而对《江城子》《水龙吟》两首婉约词放到婉约词的鉴赏单元里,在以后的学习中结合辛弃疾词作的对比赏析细致学习,以期对两种风格进行透彻的研讨。对已学文章运用另选角度再度品评的方法,进行深入解读,将旧知识纳入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凄惶孤洁的苏东波,通过对《卜算子》《西江月》两首词的赏析,领会苏轼初贬黄州时的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专题二,超旷豁达的苏东坡,赏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引领学生领会苏东坡时运不济时的旷达乐观。专题三,笑看风雨的苏东坡,赏析《定风波》《浣溪沙》,领会苏东坡笑看人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专题四,我心目中的苏东坡,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阅读预设资源并进一步查阅资料,提炼升华,真正领悟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精神和文化的双重滋养,并以“我心目中的苏东坡”为题,独立写作,小组合作,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在各方面的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的豪放风格和语言魅力,提高语言感受力。
3.准确理解几首词的内涵,理清苏轼被贬黄州的心灵变化脉络。
过程与方法:
1.以课堂问题为依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深入分析词作内涵。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词人的心理变化历程。
3.通过阅读预设资源、自行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磨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P6)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P8)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P8)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P9)
5.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P10)
6.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P19)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卜算子》《西江月》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么?
2.《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3.《定风波》《浣溪沙》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4、苏东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索?
专题划分
专题一:凄惶孤洁的苏东波 (1课时)
专题二:超旷豁达的苏东坡 (2课时)
专题三:笑看风雨的苏东坡 (1课时)
专题四,我心目中的苏东坡 (1课时)
专题一
凄惶孤洁的苏东波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通过《卜算子》《西江月》两首词,领会苏轼初贬黄州的凄惶孤独和高洁操守。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关注作品的写作背景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阅读预设资料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反复诵读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在各方面的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并熟读成诵。
3. 结合写作背景,深入领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4.通过反复诵读和深入解读,激发对古典文化深沉的热爱之情。
本专题问题设计
一、读《卜算子》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开头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3.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4.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作具体分析。
二、迁移运用,运用你在解读《卜算子》时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苏轼同时期作品《西江月》,就其思想情感和主要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教室佳作展示台,校园网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自主学习
学生对预设资源,并上网搜索有关资料,了解苏轼生平经历。
二、学生自由交流
谈谈你所知道的苏轼。
三、多媒体展示
苏轼的生平经历以及各方面的成就,特别突出他的“少年成才”和“乌台诗案”,为学生进一步领会被贬对苏轼一生的影响和沉重打击。
四、课堂研讨《卜算子》
(一)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并初步感受词中意象。
(二)教师范读,学生校正字音,并进一步感受意象和作者情感。
(三)学生默读并思考
1.上片开头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3.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4.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作具体分析。
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小组研讨
就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修改,由当日值班组长执笔,汇总出小组最有答案。
(五)成果展示,班级交流评价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评价补充修改。
(六)教师点拨评价,梳理提炼总结
教师在各个小组互相评价补充的基础上,精讲点拨,强调重要内容,梳理提炼总结:
1.“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4.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五、当堂有效训练,巩固迁移
1.运用你在解读《卜算子》时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苏轼同时期作品《西江月》,就其思想情感和主要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2.背诵,当堂落实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自主学习积极主动,能有效搜索并组织梳理课堂热身知识。
2.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3.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4.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5.课堂重点难点知识掌握扎实,并能迁移运用,高效解决课堂新问题。
专题二
超旷豁达的苏东坡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通过《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学习,领悟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渐渐地从最初的孤寂凄惶中走出,政治上的打击和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的雄伟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逐渐从悲哀中超脱。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领会苏轼超旷的思想和豪放的风格。通过问题导引、再读深入鉴赏、相关拓展导引等方式,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领悟作者情感和作品风格,强化自身素养。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领悟作者的超越悲哀现实的豁达思想,欣赏作者的豪放词风。
2.运用另选角度再度品评的方法,对已学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将旧知识纳入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清晰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1.重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从苏轼面对仕途失意、人生困境的悲哀现实的态度这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鉴赏这两篇作品里的苏轼形象。
2.《后赤壁赋》,全篇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转换?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上引擎搜索
常规资源
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学生自主鉴赏,重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从苏轼面对仕途失意、人生困境的悲哀现实的态度这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鉴赏这两篇作品里的苏轼形象。细读文本,谈谈本文的豪放体现在哪里。
2.小组交流评点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3.学生自主评点,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4.个人评点的成果上传班级交流平台,互相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二课时:研读《后赤壁赋》
(一)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二)教师范读,学生校正字音,并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感。
(三)学生默读并与对比《前赤壁赋》独立思考
1.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3.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4. 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小组研讨
就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修改,由当日值班组长执笔,汇总出小组最有答案。
(五)成果展示,班级交流评价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评价补充修改。
(六)教师点拨评价,梳理提炼总结
教师在各个小组互相评价补充的基础上,精讲点拨,强调重要内容,梳理提炼总结: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七)拓展训练
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并做后面的思考题,进一步体会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另选角度写鉴赏短评,新旧知识结合,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能够立足文本,利用预设和搜索的相关事实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做到观点和材料严格一致。
3.团队合作意识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专题三
笑看风雨的苏东坡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定风波》《浣溪沙》的鉴赏,用问题导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研讨,师生互动,充分领略苏轼的豪放词风,认识走出人生阴霾的笑看风雨、热爱生活的苏东坡。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辩证地来看待人生中的磨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深入鉴赏苏轼“以诗为词”“新人耳目”的豪放词风。
本专题问题设计
一、读《定风波》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2.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在词的上阙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抓住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生态度)
二、迁移运用,运用你在解读《定风波》时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苏轼同时期作品《浣溪沙》,就其思想情感和主要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研读《定风波》
(一)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二)教师范读,学生校正字音,并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感。
(三)学生默读并与对比《定风波》独立思考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2.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在词的上阙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抓住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生态度)
(四)小组研讨
就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修改,由当日值班组长执笔,汇总出小组最有答案。
(五)成果展示,班级交流评价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评价补充修改。
(六)教师点拨评价,梳理提炼总结
教师在各个小组互相评价补充的基础上,精讲点拨,强调重要内容,梳理提炼总结。
(七)拓展训练
鉴赏《浣溪沙》并写短评,进一步体会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合理借鉴他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2.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3.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团队协作意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