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忧国运,流年风雨愁永昼-----辛弃疾

文档属性

名称 心忧国运,流年风雨愁永昼-----辛弃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4 08:5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心忧国运,流年风雨愁永昼-----辛弃疾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时:3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来自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第12专题《“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又一巅峰,而豪放词无疑是这一巅峰的峰顶,辛弃疾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最值得我们去研讨的。学习辛词,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会鉴赏辛词,无疑在整个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四首词组成,是心系国家的辛弃疾人生经历和爱国感情的真实呈现,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忧国伤己的的情感在四首词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这几首词,能让我们具体的了解到辛词内容和风格方面的特点。
专题的划分是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一感情而设计的,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
因为诗歌是抒情的产物,理解诗情为鉴赏诗歌的最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而这一诗情的抒发是有独特方法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辛弃疾忧国伤己的有关诗篇及其生平,以及写辛弃疾的传记、散文等。另外还有诵读,诗朗诵比赛,诗歌剧表演,诗歌创作、诗歌评析文章展示等。
预期成果:理解辛弃疾的诗歌情怀,展示自己关注国家和民生的图片及诗文,撰写辛词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词人忧国伤己的爱国情怀。
2.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
3.能通过品味诗歌狂放精神,以文为词的表现形式,熔铸百家的语言,亦刚亦柔、亦庄亦谐的风格鉴赏宋词。
4.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评论性和赏析性文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辛弃疾忧国伤己的有关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加深理解词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认同古代知识分子报国济世的人生追求,增强民族使命感。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如何理解辛弃疾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悲叹?
如何理解辛弃疾对自我命运的悲怨情怀?
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情怀的?
专题划分
专题一:忧国忧民 ( 1课时)
专题二:伤己愤世 ( 2课时)
专题三:表现情怀的手法 (1课时)
专题一
忧国忧民的情怀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诗人忧国伤己的情怀贯穿于整个单元之中,可以说,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无所遇合、无所作为的环境中度过的。他的经历又一次地记载了一个优秀人物在那个可悲的时代里走完他被迫无为的道路的完整过程。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他把满腔悲抑与忠肝义胆寄之于词,创作了许多“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稼轩词》,把苏拭的豪放风格和古典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峰。以他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汇成了南宋词坛声势浩大的主流。读辛弃疾的词,首先使我们感到的是他那种缅怀‘“神州”深厚的爱国感情和驱敌复国的雄心壮志。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辛弃疾词的忧国伤己的情怀,把握诗歌主旨,感悟辛弃疾的人格和情感魅力。基于这一主题,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户外访问,撰写思想评论及展示图文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情感,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辛弃疾忧国伤己思想情怀的博大,了解其生平。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词人为哪些人而悲叹?
悲叹什么?
为何悲叹?
如何理解辛弃疾忧国伤己的爱国情怀?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辛弃疾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词人为哪些人而悲叹?
学生诵读文本,初步把握作品的情感,找到关键词,交流各自的见解和认识。
活动二:词人到底悲叹什么?词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对这些人的悲叹?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相关的语句。老师点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
活动三:词人为何悲叹?如何理解辛弃疾忧国伤己的爱国情怀?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水调歌头》《满江红》《永遇乐》等诗篇,在电子阅览室阅读《稼轩长短句》,清代词学批评家周济的《宋四家词选》,明人毛晋的《稼轩词跋》(也可进图书馆阅读此书);(课外)理解在中原沦陷、黎民遭受涂炭自己怀才不遇的辛弃疾在自己承受壮年失志之苦及朝廷一味苟安的背景下依然关注国运民生的情怀。
活动四:再次朗读《水调歌头》《满江红》《贺新郎》,以品带读,加深对“忧国伤己”的理解。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辛弃疾忧国忧民的内涵及根源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理解程度。
评价量规: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
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10分)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0分)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0分)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5分)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5分)
专题二
伤己愤世的情怀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伤己愤世的情怀在整个单元中起着基础和线索的作用,因为辛弃疾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极大的痛苦,才真正理解别人受的苦难,推己及人,表现其崇高的品格。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辛弃疾在坎坷遭遇中的伤己愤世情怀,把握诗歌主旨,感悟辛弃疾人格的魅力。基于这一主题,朗诵中的自评、互评,小组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户外访问,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的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辛弃疾伤己愤世的思想情怀,了解其生平。
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
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本单元哪首词侧重悲己?
词人到底悲伤自己什么?
词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对自己的悲愤?
词人悲愤的根源是什么?
如何理解辛弃疾对自己命运的悲伤?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辛弃疾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走近辛弃疾
问题:1.何谓“伤己愤世”?本单元哪首词侧重悲己愤世?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 诗人到底悲伤自己什么?诗中哪些词句体现出对自己的悲伤?
学生自读诗歌,分小组集体诵读,个别诵读,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组展示,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探究词人伤己愤世的根源。
问题:1.在同样的国土沦陷的年代,为什么辛弃疾特别地“伤己愤世”?
2.如何理解辛弃疾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步骤: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浪淘沙》等诗篇,了解在中原沦陷、黎民遭受涂炭自己怀才不遇的辛弃疾在自己承受壮年失志之苦及朝廷一味苟安的背景下依然关注国运民生的情怀。
也可在课外到电子阅览室阅读《稼轩长短句》,清代词学批评家周济的《宋四家词选》,明人毛晋的《稼轩词跋》(也可进图书馆阅读此书),(课外)理解在中原沦陷、黎民遭受涂炭、自己怀才不遇的辛弃疾在自己承受壮年失志之苦及朝廷一味苟安的背景下依然关注国运民生的情怀。
2.课堂分组讨论、探究,集中展示,个别点评。
3.撰写一篇有关辛弃疾的评论文章。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辛弃疾伤己愤世的内涵及根源
评价方式: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老师点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辛弃疾伤己愤世的理解程度。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评价指标:
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10分)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0分)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0分)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5分)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5分)
专题三
表现情怀的手法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词人忧国伤己的情怀不是抽象存在的,是有依托的,如何表现这一情怀则是本专题的又一重点。辛弃疾采用的表现情怀的手法主要有:以文为词,曲笔隐喻,使用典故,对比映衬等抒情方式。对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与用的结合为核心,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达到对杜诗鉴赏手法的掌握与运用。学生互评,自评,师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撰写赏析性的文章等多样性的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并展示。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掌握辛弃疾诗歌鉴赏的方法,会写赏析性的文章。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辛弃疾以文为词有什么作用?
2.曲笔隐喻的用法是如何运用的?
3.哪些作品运用了用典和对比映衬的手法,有何作用?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辛弃疾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辛弃疾是如何以文为词的?
学生品读文本《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形成自己的看法,跟同小组的同学交流。
活动二:曲笔隐喻的用法是如何运用的?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玉案.元夕》中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哪些作品运用了用典和对比映衬的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文本中用典和对比映衬的语句,继续品味赏析。
活动四:指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浪淘沙》及其它诗篇,品味其表现手法。网上搜集诗歌赏析性的文章,为自己的写作提供范例,了解这类文章的写作要求及方法,完成赏析性文章的撰写。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杜诗表现手法的掌握及运用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正确,掌握到位。学以致用,运用灵活。参与积极,踊跃发言。
精力专注,紧跟节奏。
2.赏析性文章
评价量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布局谋篇,逻辑性强。
认识深刻,材料丰富。用词贴切,评析得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