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新天下耳目的苏东坡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通过本专题学习,设想完成三个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在诗词方面的贡献。
2.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苏轼情怀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苏轼的情怀,培养感悟美的情怀和旷达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
2.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比较晏殊、柳永、张先的词,分析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专题划分
专题1:旷达的苏轼
专题2:柔情的苏轼
专题3:孤寂的苏轼
专题一
旷达的苏轼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苏轼(1037—1101) 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但不得签押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苏轼贬居黄州四年有余,虽遭宦途风雨,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农历三月七日那天,他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暴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进退两难,只有他不觉得。不久天晴,所以写下这首词——《定风波》。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苏轼的这首词,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了解苏轼的生平简历及在文学史的主要成就。
3.感悟苏轼的旷达。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写出了雨什么特点?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展示表达苏轼旷达情怀的词作: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准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满庭芳》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定风波》。
活动二:体悟蕴含在诗词之间的人生理趣。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活动三:
布置作业: 1.书面表达自己的从诗词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柔情的苏轼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体会苏轼儿女情长的柔情,感受立体的苏轼。
3、声情并茂地诵读诗词。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2. “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3.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4.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然而“相顾无言”,却只有“泪流满面”,太残忍,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为此时的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
6、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
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我们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并讲另一首展现苏轼柔情的词作——《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书面表达自己的从诗词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活动二:探究思考
(1)理解导致时不过40岁的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根源?
(2)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
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我们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讨论对柔情苏轼的看法
活动三:语言表达
苏轼对已逝的妻子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然而“相顾无言”,却只有“泪流满面”,太残忍,请你一次为背景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两首词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语言表达入情入理。
专题三
孤寂的苏轼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零三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诗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3.通过诗词了解苏轼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上片是如何营造情感氛围的?
2.简析词中“孤鸿”这一意象。
3.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课前布置诗歌朗诵的任务。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苏轼的诗词。
(2)诵读形式:脱稿,配乐,追求进入诗歌意境,恰当抒发诗歌情感。
活动二:
全班分六个组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讨论苏轼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全班交流。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活动三:
从苏轼的政治生涯的沉浮和对文学艺术的贡献,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人生的各种“经历”?
小组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提示:人的一生中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
活动四: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1、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2、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活动五: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苏轼把沉挚深永的人生哲理寄寓生活常事,借词来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和心情。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启迪着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吟诵着苏轼,活出我们丰富多彩的阳光人生吧。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脱稿诵读诗词,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