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教学目标:1.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2.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
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写作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合作探究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头一句便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直接倾泻出来,总领全词,定下了凄凉感伤的基调。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生”指作者自己,“死“指亡妻王弗。“两茫茫”写两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不思量”以下四句为第二层写作者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六个字,语虽平淡,但“不思量”一句实际上以退为进,恰好表明了“自难忘”所蕴涵的感情深度。如果把它说成天天思念,日夜不忘,那倒反使人感到不真实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后葬于四川苏家祖坟,此时苏轼知密州,可谓“千里”。“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求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自伤之词,暗示了十年来仕途坎坷,抑郁难平的苦闷。经过这样几次折迭,左思右想,亡妻的形象就常常浮现在眼前,于是在夜间入睡后,就很自然的作起梦来。?
2.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苏轼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下阕前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1)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2)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3)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4)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
4.请简要分析苏轼的江城子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这首词虚实结合,与爱妻分别十年,思念痛彻心扉,依稀看见孤坟上的杂草,心中的凄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梦里相见时看得见你和我的美好记忆,醒来,物是人非,伊人不在。你梳妆的地方,仿佛还见你对镜贴花黄,流泪千万行,肝肠寸断,你也步伐再回来。一边写记忆的思念,一边写真实的伤痛,虚实相生,相互对比,更显别痛之意,相思成疾,是对爱妻的怀念之情。
四、总结课文
这首词通过写梦中与亡妻相会的情景,表达了对爱妻刻骨铭心的深情,同时也流露了仕途多艰的伤感。
五、布置作业:赏析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板书设计
上片: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
下片: 梦见亡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