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居秋暝 同步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08 22: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 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学习重点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学习方法 诵读------赏析
资料链接 背诵复习《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学习过程 用案人自我创新
【自主学习】(相信你自己,你能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深入鉴赏】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练习归园田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塵雑,虚室有余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读懂诗意,理解性学习(1)《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到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①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园田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②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③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④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2)《山居秋暝》描绘出一幅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图,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①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②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③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④尾联寄慨言志,写此景美好,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3)下列说法中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①“王孙”实是诗人自况,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运用了暗比,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③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尤其是年轻时有“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的豪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的似乎并不是实话。 (《题未定草》) ④“风格即人”,平常的乡村生活中在两位诗人的笔下显得美,源于诗人高洁脱俗、热爱自然的品格。 (4)下列诗句出于《归去来兮辞》,最能诠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是:( ) 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②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④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读出妙笔,探究性学习
(1)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深刻含义。 (2)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的颔联和颈联中讲求炼字、炼句,给整篇诗作起到提神运气的作用,从而更能使人真切地进入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起波动。试作具体赏析。 读出问题,研究性学习联系此两诗,我们可以看出从陶渊明到王维,他们之间的有着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与革新。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前人元好问评陶诗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评王诗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用原诗中的一个字,概括两者的思想风格。 ②结合以下两副对联,略谈他们诗歌题材、风格的区别。
写陶渊明: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写王维: 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 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课后反思
读懂诗意,理解性学习
(1)①,不是间接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2)④,不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而是作者自况,亦是“慎独”的表现。
(3)③,陶渊明早年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后宦海沉浮,看透官场。加之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实际上真实地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4)①,“尘网”实乃迷途,“三十年”做的事皆“非”。
读出妙笔,探究性学习
(1)提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比喻、对偶表达自己早有摆脱官场束缚重返故里的强烈愿望,也传达了羁鸟脱网、池鱼归渊的惊喜和快慰。
(2)提示:“照、流、归、下”四个动词,这些动词或长或短,或动或静,或写景或写人,交织在一起,使我们观赏到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
读出问题,研究性学习
提示:①陶诗:“拙”;王诗:“空”。②田园诗;山水诗/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对王维也有影响。两个人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都分为前后两期,后期逐渐归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农村生活,贴着地面飞行;“松竹莲”三个意象,可见超凡脱俗,乘奔御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作,王维则“弹琴复长啸”/ 陶诗平中见奇,受儒道思想影响,强调“拙”;王维则受佛家思想影响较多,强调“空”/陶诗平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王维虽是律诗,但风格清丽,亦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两人都将眼前景与心中景紧密融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