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管仲列传》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
复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用案人自我创新
【自主学习】(相信你自己,你能行!)重点字词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随即,不久;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已经;称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纠正,使归入正统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才,无能;召忽死之:为……而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喻准绳、纲纪;宣扬;俗之所欲,因而予之:顺着来;顺势来;管仲因而伐楚:趁机来;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复;恢复。
词类活用富国强兵:使动, 使……富 使……强 ;管仲既用,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召忽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然孔子小之 :意动 以……为小,轻视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以……为羞、以……为耻。 贵轻重 : 以……为贵。
特殊句式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介宾短语后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管仲囚焉:被动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被动句。解释、区别“因”的含义因公假私:凭借;俗之所欲,因而予之:顺着来;顺势来;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顺、顺应、趋势;因敌取资:从…出发(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趁着;管仲因而伐楚:趁着;因跳踉大闞,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于是,就。重点虚词(1).以:齐桓公以霸 / 鲍叔不以我为贪 (2).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故论卑而易行 (3).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乃称霸哉 (4).之:下令如流水之原 /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5).于: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重点句式(明确是什么句式并会翻译)(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任政于齐。 (3).齐桓公以霸。 (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翻译句子(注意句式、重点词)(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5).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感悟思考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考虑)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朋友知己之情;君臣知遇之恩。 ②本章节的主题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那么管仲的为人是怎样的? 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死节——愚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③《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达标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排列。★(解析D“次”意为“编次、编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解析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 A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D解析“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 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C解析: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