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 “格高韵远”
北宋词(二)
临江仙
晏几道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至于晏几道其人,正史之中无记载,其生平事迹记载于文献中者甚少,只有一卷《小山词》与一篇《小山词序》流传于世。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晏几道描述词句 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图案的罗衣。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当初相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而那个姑娘已经不见了。主题:感旧怀人
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抒发人世无常、欢娱难在的淡淡哀愁。艺术手法:1、结构严谨,对比烘托
2、虚笔结尾,意味深长 清平乐?
黄庭坚一.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 黄庭坚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四.词的特色:?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B构思新奇巧妙。?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踏莎行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纤柔
婉约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余为: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等。故宫藏图 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由政见的不合而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浓雾淡月两朦胧,
楼台津渡互迷离,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在哪里?
孤寂客馆,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鹃哀啼鸣不停,
斜阳无声渐西沉……译句:驿站寄来梅花,
鱼雁传送书信,
恨墙堆砌离愁别绪重重又叠叠 ,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何竟向潇湘水流去? 译句: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在旅店所写。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偶尔也情中带景。自读感知:1、找出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意象:
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关键动词和形容词:
失、迷、望、寻、闭、寄、传、砌词的上阕中哪些景色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楼台
津渡
桃源虚孤馆
斜阳实由此看,词的上片除了借景抒情,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虚实相生“雾”、“月” 除了可以理解为实景外,还可以指什么?本身的虚无缥缈,可喻指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使动用法:使…失;使…迷。
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楼台”“津渡”喻指什么?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桃源(注释)
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是“望断无寻处”。
“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此三句描绘了夜雾凄迷、月色朦胧的画面,营造出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境界。此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对仗,用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两句是如何从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的? 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
少游以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可堪”者,岂堪也,词人在这重重凄厉的氛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自然可以给他带来几分慰藉,但客观上却又增加了他的别恨离愁。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聚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 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但身为贬谪之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安慰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 (4)体会“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中“砌”字的妙处。 “砌”有“堆叠”之意。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这三句是极写远谪之恨。(5)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词人痴痴地询问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竟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恨”的根源主题: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
艺术手法: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 总 结 总之,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徙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写实、象征的手法营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词境,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总 结 贺铸,字方回,出身贵族。早年曾任武职,四十岁后转文职,晚年退居苏州。一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
《青玉案》是著名词家贺铸的代表作。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即由此词而来。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其实乃是借怀思美人以抒发自己幽居穷处、悒悒不得志的苦闷。这种寄托深厚自然而不露痕迹,词对那种怅惘迷茫的愁闷心境的描写又十分出色,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激赏。 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是虚写。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起三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语。凌波微步,不过横塘,是其人没有来;面对芳尘,只能目送,是自己也不能去。“但”,犹言仅,只。她没有来,己不能去,则极目远望,只能从所见到的一片芳尘之中,想象其“凌波微步”的美妙姿态而已。表达了作者留恋、遗憾之情。设想美人的句子,表现了美人怎样的处境?最能表现这种处境的句子是哪句? 寂寞、美好年华虚度(迟暮)
“只有春知处”除了每年一度的春天能够探看一次,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写出女子居处的幽深、寂寞。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月桥”两句,是想象中其人的住处。“只有”句是说其地无人知,自然也就更无人到。“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写房室之富丽,由外及内,而结以“只有春知处”,就从绚烂繁华的时间和空间里,显示出其人的寂寞来。 这三句,共有两层意思:其一,其人深居独处,虚度华年,非常值得同情和怜惜;其二,深闺邃远,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与相思、相惜之情。这也完全与词人自己沉沦下僚,一辈子不被人知重的情况相吻合。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过片“飞云冉冉”,是实写当前景色,“蘅皋暮”,是说在生长着杜蘅这种香草的泽边,徘徊已久,暮色已临,也是实写。 彩笔新题断肠句。 “彩笔”一句,承上久立蘅皋,不见伊人来。由于此情难遣,故虽才情富艳,有如江淹之曾得郭璞在梦中所传的彩笔,而所能题的,也不过是令人伤感的诗句罢了。 赏析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词人以“若问”句呼起,随之接连三喻,在叠答中具体形容闲愁情状。三句分别选取颇具江南暮春特征的烟草、风絮、梅雨作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闲愁之多之广,之纷繁杂乱,之缠绵不尽。
比喻新颖,不落俗套,用具体生动的景物表现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细致情感,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可见的、可闻的,因而是可信的事物,使读者可以从闲愁的形象中受到感染。 虚景实写,兴中有比,不仅比闲愁之无尽,亦以兴身世之可悲。
本词连设三喻,而且这三个比譬,又都不是单纯的事物如山或水,而是复合的景色。
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烟草。絮是在空中飞动的絮,雨是梅子黄时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雨。这都是它们跨越了前人同类句子的地方。
所以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评为“真绝唱”。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词中化用了哪些前人的诗句和典故?A凌波
B锦瑟
C蘅皋
D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