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主题 《春江花月夜》 教师
授课人
课型 问题探究解决课 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张若虚的一首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学过不少古诗,具备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学生对张虚若并不熟悉,不知道张虚若的生平,也不了解张虚若的诗风。对诗歌中的景、理、情的完美融合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些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教学理念 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的理念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
教学要求 1、教师准确把握文本情感,深情配乐朗读全文示范。2、学生的课前预习需充分,科代表和小组长注意组织和督促完成。3、《问题导学单》的内容课前必落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与问题法,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教师点拔 小组激励
教具准备 1、准备好《问题导学单》2、准备好课件
课前准备 搜集介绍作者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资料2.搜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了解古典诗词中意象的作用。(每人最少写三句)3.读懂诗歌,背诵全诗4.认真填写《问题导学单》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要素)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引入主题 2分钟 和学生一起回顾有关月的诗句,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教师深情地诵读有关月的诗句,并简述月之意象,把学生引入情境当中 和老师一起诵读
一读诗歌情景刺激 3分钟 创设音乐面媒体情景,渲染学习氛围(播放配乐朗诵)。 教师在配乐朗诵酝酿情绪,准备和学生一起朗诵 学生在配乐朗诵酝酿情绪,准备配乐朗诵
二读诗歌朗诵展示 3分钟 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 教师和学生一起低声跟读 1、学生听配乐,受教师感染,满怀深情的配乐朗诵
三读诗歌组内交流解决教师预设问题 5分钟 划出重点句子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析月的变化过程,画一幅月的活动变化图。并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全诗何处写景,何处写理,何处写情。 (生分组讨论画图,这时可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画完后写上名字。)并让学生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构思过程。
四读诗歌组内交流解决课前生成问题 10分钟 1.创设自主合作情境2.借助《导学案》读 1、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生成问题,时而和学生一起探讨。2、总结学生生成的新的问题 1、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2、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问题,回落别人问题。3、小组发言人记录、整理好本组生成问题单交给老师。
展示学习,师生评价 13分钟 创设展示评价情境 学生板演讲解 能流畅的把自己的思路讲清听讲的同学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自主建网知识概括学法总结 6分钟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注意板书) 1、教师评价概括知识。2、总结学法。 1、学生概括知识点,总结学法(师或生)。2、学生记录知识概括和学法总结。3、组长总记小组本堂课学习情况,课后交老师。
课外拓展主题升华情感教育 3分钟 重设音乐多媒体情景(播放《春江花月夜》) 教师通过自己的人生感悟启发学生。 学完本诗有哪些人生感悟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