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专题二活页规范训练Word版含解析(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专题二活页规范训练Word版含解析(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6 21:32:35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B.九山刊旅,九川涤原
C.于是帝锡禹玄圭 D.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解析 B项“原”通“源”;C项“锡”通“赐”;D项“辟”通“避”。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九泽既陂 陂:堤防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兴:征集
C.西被于流沙 被:遭遇
D.摄行天子之政 摄:执行
解析 A项应为“筑堤防”;C项应为“覆盖”;D项应为“代理”。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B.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C.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D.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解析 A项为“比”,BCD均为“对,向”。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3分)
A.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B.行山表木
C.陆行乘车 D.以均诸侯
解析 B项“表”;C项“陆”;D项“均”都是活用词。
答案 A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B.过家门不敢入
C.天下于是太平治
D.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解析 “百姓”在此处指“百官”。
答案 A
6.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3分)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以告成功于天下
C.而使续鲧之业
D.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禹之所以要将治水的重任推让给契、后稷、皋陶,是因为他对父亲鲧的死耿耿于怀,深感悲愤。
B.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他运用堵截法成功地治理了洪水,造福百姓。
C.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治水成功,平定天下,成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典范。
D.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说明禹将治水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解析 A项,偏离了作者对夏禹的态度及夏禹的性格品质,从原文看,夏禹对父亲的死深感悲伤,这是夏禹全力治水的动力;B项,夏禹运用的是疏通法治水;D项,禹之所以这么做,是以此坚定自己的决心,不忘先祖的遗志。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采橇, 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8.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受:遭遇
B.可种卑湿 可:可以
C.九山刊旅 刊:砍削
D.台德先,不距朕行 朕:皇帝的自称
解析 A项应为“被”;B项应为“适宜”;D项应为“我”的通称。
答案 C
9.下面的句子都属于大禹功绩的一组是 (  )(3分)
①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②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③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 ④开九州,通九道 ⑤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⑥咸则三壤成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 ②表现大禹治水的虔诚,③表现大禹治水的艰难。
答案 C
10.下面的句子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大禹为父亲因为治水无功被杀而痛心不已,因而他不顾疲劳,殚精竭虑,唯恐重蹈覆辙。
B.大禹自接受任务后的十三年间,马不停蹄,克服重重困难,用疏通与筑堤的方式将大水治理成功。
C.大禹不仅用心于治水,还关注农业生产,他因地制宜,统一筹划,使地区间达到物资平衡。
D.九州同一后,大禹还针对土壤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公平合理的赋税标准,展现了他目光长远,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
解析 鲧是因治水无功被流放,不是“被杀”。
答案 A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8分)
(1)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赐土姓:“台德先,不距朕行。”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握着规矩,一年四季都带着这些工具,用来开辟了九州土地。
(2)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所宜,规定了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交通便利情况。
(3)(帝舜在)中国范围之内分封诸侯,颁赐土地和姓氏,并说:“要把修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要违背我一贯的行为准则。”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黯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史记·汲郑列传》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屋比延烧      比:接连,挨着
B.迁为东海太守 迁:提升
C.群臣或数黯 数:责备
D.使人可其奏 可:准许
解析 迁:贬官。
答案 B
1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汲黯“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一组的是
(  )(4分)
①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②不得久留内 ③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④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⑤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⑥甚矣,汲黯之憨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 ①、⑤与“敢于直谏,刚正不阿”无关。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汲黯家世代为官,不是为卿,就是做大夫,汲黯也因为父亲的举荐,在孝景帝时做了太子洗马。
B.有一年,东越部族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他没有 到东越,走到会稽郡就回来了,还说“用不着天子的使者去调查”,惹得皇上很不高兴。
C.汲黯为人性情刚直,倨傲少礼,经常当面给人难堪,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因此,许多人都不跟他来往。
D.汲黯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连皇上都敬重他。皇上接见别的大臣都很随便,有时只是坐在床边召见,而见汲黯,连没戴帽子都赶紧躲到帐中,可见对他的敬重程度。
解析 “惹得皇上很不高兴”文中无据。
答案 B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自作主张,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
(2)因为(汲黯)多次直言相谏,(使皇上很难堪),所以不能久留在朝廷内。
(3)况且你已经身在其位,纵然为自己打算,怎么可以羞辱朝廷呢?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他的祖先曾受到卫国国君恩宠。到他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做卿大夫。汲黯靠父亲保举,孝景时做太子洗马的官,因为人端正严肃,不苟言笑,人人都怕他。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任命汲黯为“谒者”之官。有一年东越人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汲黯并没有到越地,只到会稽郡就回来了,上书报告皇帝说:“越地人相互攻打,是他们的本性,何劳天子的使者去调查过问,所以不到越地就回来了。”河内郡失火,延续烧了一千多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回来报告说:“本是一户人家失火,因房屋密集,火势蔓延,一烧就是千余家,完全是意外,不必忧虑。不过当我经过河南郡时,河南郡有一万多户穷人遭受水旱灾,饿得父子相食,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自作主张,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现在我自请免职,至于假托皇帝命令开仓的事,听候皇上的发落。”皇上认为他很贤明,就赦免了他并且把他外调为荥阳县令。汲黯耻于为令,就借生病为由,请假回家。武帝听到后,任命他做中大夫。因为(汲黯)多次直言相谏,(使皇上很难堪),所以不能久留在朝廷内。被贬官做东海太守。一年多,东海郡被治理得有条有序,人们都称赞他。皇上听说了,召回朝廷任命他做主爵都尉,位置列于九卿。
汲黯为人性情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情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因为几次直言激谏,不能久留朝廷内。就在此时,太后弟弟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朝中年俸二千石的官员来拜见,田蚡都不答礼。可是汲黯来见田蚡,未曾跪拜,而田蚡却长揖回礼。天子此时想招募一些在文学上有成就的儒生,据皇上说好像要施行仁义、效法尧舜,好好表现一番,汲黯却回答说:“您内心欲念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能效法到尧舜的伟大治绩呢?”皇上听了没有出声,满脸怒色,愤然退朝。大臣们都为汲黯担心。皇上退朝对左右的人说:“太过分了,汲黯耿直得近乎愚笨。”大臣们有的数落汲黯,汲黯却说:“天子任命左右助手,难道是要这些人察言观色,陷害他于不义吗?况且你已经身在其位,纵然为自己打算,怎么可以羞辱朝廷呢?”
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都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子,望见他连忙躲到帐中,派人代为批准他的奏议。他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岁则大孰        B.异母同颖
C.武王蚤终 D.知小人之依
解析 A项“孰”同“熟”;B项“母”同“亩”;C项“蚤”同“早”。
答案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武王有疾,不豫 豫:安适,快乐
B.未可以戚我先王 戚:忧愁,悲伤
C.发书视之,信吉 发:拿出
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 集:集中
解析 B项应为“感动”;C项应为“启封,打开”;D项应为“安定”。
答案 A
3.与“作此以诫成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B.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C.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D.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解析 D项和例句均为“连词,来”。A项为“介词,把”;B项为“介词,用”;C项为“连词,表顺承”。
答案 D
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B.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
解析 A项指“……的原因”;B项“把……作为”;D项“散布流言”。
答案 C
5.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平易近民”中的“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B.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宁淮夷东土 D.诸侯咸服宗周
解析 形容词作动词。A项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B
6.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3分)
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B.奸神命者乃旦也
C.我文王之子 D.周公乃奉成王命
解析 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D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周公告诫伯禽,礼贤下士,应真心诚意,不可倨傲怠慢。
D.周公先后辅佐过武王、成王,但无骄横之志,礼贤下士,深受天下人拥戴。
解析 B项中“看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不合文意。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  责:同“债”,债务
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用:任用
C.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摄:代理
D于是卒相成王 卒:终于
解析 A项应为“需要”;B项应为“因而”;D项应为“始终”。
答案 C
9.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呱呱而泣
B.王其无害/吾其还也
C.我乃屏璧与圭/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D.子之鲁/佯狂不知所之者
解析 D项均为动词,到。A项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分别为副词,表期望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C项分别为连词,和/介词,和。
答案 D
10.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现周公深沉果敢的一项是 (  )(3分)
①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②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③诫守者勿敢言 ④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⑤成王少,将以成周 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⑤不是表现,是目的;⑥是延揽人才的品质。
答案 B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兹道能念予一人。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们的长孙周武王姬发,辛劳成疾。
(2)这种方法能从中保佑您。
(3)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去天下的贤人。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 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傥所谓天道 傥:同“倘”
解析 B项,宗:归顺。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放在主谓之间,不译。B项,第一句,如,像,动词;第二句,比得上、及,动词。C项,第一句,况且,连词,表顺承;第二句,尚且,连词,表递进。D项,第一句,自己,代词;第二句,难道,副词。
答案 A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3分)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①句是孔子对二人的评价;③句重在表现西伯昌的品质;④句说明二人忠义。
答案 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解析 A项感情把握不恰当。
答案 A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子是个选择问句,翻译时要注意将“非耶”的意思翻译出来。(2)句子是个假设关系句,注意翻译时要补出其关联词。
答案 (1)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2)假如富贵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便是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意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它的顶上居然有许由的墓呢。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像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我所听说的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在经书里却连概略的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有怨恨。”“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诗而感到诧异。有关他们的传记里写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君。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敬养老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俩。太公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让他们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菜来充饥。待到饿得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薇菜。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不知道自己也是一种错误。神农、虞、夏早死亡,我到哪里去寻找我的归宿?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依这样看来,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爱的,常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还是称不上好人?这样地聚积仁德,品行高洁,竟然饿死了!再说孔子的72位贤徒里,孔子唯独赞美颜渊好学。可是颜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得不到满足,而最终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这样的呢?盗跖每日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戾,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却反而能够以长寿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德行的啊?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了。像到了近代,行为不循法度、专做犯法坏事的,却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丰厚,几代不断。而有的人小心谨慎,选好了地方才出脚走路,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走路不走小径,不是公正的事不奋发去做,然而却遭遇灾祸的,简直数也数不清。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呢?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就无法一起谋划事情。”也只好各自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了。所以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赶车子的贱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勉强求得的话,还是依照我所爱好的去做好了。”“天气寒冷,才会晓得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全世界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这难道是因为世俗的人是那样重视富贵,而清高的人又是这样轻视富贵吗?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C.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D.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解析 A项“并”同“傍”;B项“道”同“导”;C项“罢”同“疲”。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成功,完成”。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作:造
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道:通导
C.水颓以绝商颜 绝:渡,穿过
D.岁因以数不登 登:登上,攀上
解析 “登”应为“丰收”。
答案 D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D项,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 B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B.害中国也尤甚
C.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D.通,以漕,大便利
解析 A项指“难行的地方”;B项指“中原地区”;C项指“到处”。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3分)
A.毋令东伐        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
C.以富魏之河内 D.今溉田之
解析 A项“东”为名词作状语;C项“富”为使动用法;D项“田”为使动用法。
答案 B
7.下面对各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便于砥柱之漕(状语后置句)
B.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判断句)
C.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宾语前置句)
D.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主谓倒装句)
解析 B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数:术数
B.塞之未必应天 应:符合
C.此损漕省卒 损:损失
D.更砥柱之限 更:经过
解析 损:减少
答案 C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江河之决皆天事 久之,河东渠田废
B.河决于瓠子 蚡言于上曰
C.民茭牧其中耳 其孰能讥之乎
D.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用事者争言水利
解析 D均为“……的人”。A项分别为助词,的/助词,凑音节,无实义;B项分别为介词,在/介词,对;C项分别为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反问。
答案 D
10.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田蚡为了自己的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等来做借口,使得天子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
B.郑当时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好黄河水灾,使得黄河水只能用来灌溉,变水害为水利。
C.在治理水患的态度上,田蚡和郑当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通,以槽,大便利。其后槽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分别突出了水之“害”、水之“利”,从而证明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
解析 B项“只能”一词用错。治理好黄河水灾,一举多得,既可运输,又可灌溉。
答案 B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1)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东郡发动大量士卒把决口堵塞了。
(2)这时武安侯田蚡当丞相,他的奉邑是鄃(以鄃县税为食)。
(3)天子认为说得对,命令齐人水利工匠徐伯测量标记,发动士卒数万人开凿漕渠,三年开通。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 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名称
C.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匮:缺乏
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阗:充满
解析 名:动词,称名。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均为副词“于是”。A项,分别是“做,担任”和“变成”;B项,分别是“因为”和“用”;C项,分别是“比”和“在”。
答案  D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3分)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解析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的话,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旨意,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却没有剩余的财物。
解析 C项前后无因果关系。
答案 C
16.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
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C.启示后人在交友时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思。
D.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富贵与贫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
解析 D项“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
答案 D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景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他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的话。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旨意,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大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西方物之成孰      B.东竟至河
C.诸夏宾之 D.诸侯晏然弗讨
解析 A项“孰”同“熟”;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后:然后
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敬祀
C.其文略不具 具:详细
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
解析 A项,“后”是意动用法,以……为后,引申为“轻视”。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
C.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解析 D项均表陈述语气。A项分别为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项分别为介词,从/介词,跟。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解析 A项指“为什么一定要”;B项指“中原地区”;D项指“地势”。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 (  )(3分)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解析 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学者牵于所闻
A.咸重于诸侯 B.誓盟不信
C.故禹兴于西羌 D.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
答案 B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叙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秦国暴政的不满,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帮助。
B.第二段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C.第三段叙述创设《六国年表》的原因,第四段交代《六国年表》的内容及写此表的用意。
D.在序文中,作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简单概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表达秦暴戾、不施仁义却卒并天下是上天所助的看法。
解析 B项原文中是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8.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攘:驱逐
B.营岐雍之间 营:开发
C.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 擅:擅自
D.为其有所刺讥也 刺:嘲讽
解析 C项,擅:专断。
答案 C
9.下面属于作者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①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 ②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 ③盖若天所助焉 ④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⑥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解析 ①是秦超越本分的表现,④不是司马迁的观点,⑥是司马迁认为“法后王”的原因。
答案 B
10.联系全文,下列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在我们今天看来,秦国一代一代的君主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应该是秦统一天下的主观因素。
B.在我们今天看来,六国“矫称蜂出,誓盟不信”“不能约束”,都给原本弱小的秦国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吞并六国提供了客观因素。
C.文中反复出现的彗星以及“盖若天所助焉”都表现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认可,这是作者认识的一个局限。
D.作者为了表达对秦国暴政的不满,完全否定了秦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D项“完全否定”错,作者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答案 D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各诸侯十分平静,不出兵讨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
(2)兴起大事一定在东南方,收获成功往往在西北方。
(3)秦国达到目的(吞并六国)后,烧毁天下的《诗》《书》,各国诸侯的历史记载更是毁得厉害,因为这些史书有嘲讽秦国的内容。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又居中,不甚见幸 幸:幸运
B.自奉而西游秦 奉:通“捧”,捧着,带着
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行:做,这里是“使用”
D.亦招致士 致:招引,使……到来
解析 幸,宠幸。
答案 A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代词,它;②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项①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就”“便”;②介词,经由,通过。C项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给;②介词,表原因,因为。D项均为介词,替。
答案 D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  )(3分)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 ①表现的是子楚的生活状态;⑥表现吕不韦对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高度自信,不是投机行为。
答案 D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
(2)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3)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城门上,并悬挂千金在上面,招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或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参考译文】
子楚是秦国王室庶出别支的子孙,在诸侯国做人质,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后很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于是前往会见子楚,说道:“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暗地里听说安国君宠幸喜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能够决定选立谁为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又长期在诸侯国当人质。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即位为王,您就没有机会能够跟长子及其他早晚在父王面前的儿子争夺当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也资财贫乏,但请让我用千金作为资本为您西游秦国,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促成他们立您为嫡子继承人。”子楚于是叩头而拜说:“您的计策如果真能如愿,就让我与您共同分享秦国。”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开销费用,去结交宾客;同时又拿出五百金购置珍奇宝物、玩赏佳品,自己带着向西进游秦国,把他带来的物品全部献给华阳夫人。借机说子楚贤能聪明,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念叨“我子楚把华阳夫人当做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着太子安国君和夫人”。华阳夫人极为高兴。刻玉石符节为信物,相约以子楚作为嫡子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商量,送黄金六百斤给看守的官吏,于是得到机会返回秦。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王,立子楚为太子。秦王在位一年去世,太子子楚即位,这就是庄襄王。应襄王元年,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喜好招募宾客以互相夸耀倾慕。吕不韦因为秦国强大,却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致使门下食客达到三千人。这时诸侯各国有许多工辞善辩的文人学士,如荀卿一类的人,他们著书立说传布天下。吕不韦于是让他的门客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写下来,然后集结整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这部书详尽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之为《吕氏春秋》。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城门上,并在上面悬挂千金,招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或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