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二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B.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C.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解析 A项“指”同“旨”;B项“女”同“汝”;C项“畔”同“叛”。
答案 D
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赏
B.俟后世圣人君子 俟:等候,等待
C.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诛:杀
D.奸神命者乃旦也 奸:奸佞
解析 A项应为“封禅”;C项应为“惩罚”;D项应为“冒犯”。
答案 B
3.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前有谗而弗见/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B.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而又不能与死节者比
C.因举而笑之,不敢道/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沛公乃置车骑
解析 C项,举:拿。A项,见:看见/同“现”,出现;B项,比:把……比作/并列;D项,置:交换/拋下,丢弃。
答案 C
4.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孔子知言之不用
B.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女其往视尔事矣
C.为其有所刺讥也/然此可为智者道
D.余于是因《秦记》/因招樊哙出
解析 A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其:助词,表期望,一定/助词,表婉商,还是;C项,为:因为/对;D项,因:介词,根据/介词,趁机。
答案 A
5.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B.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C.有余则用溉氵侵,百姓飨其利
D.山东从此无限
解析 A指“参与这件事”;B指“简便易行”;D指“没有险阻”。
答案 C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告纣之罪于天
C.学者牵于所闻
D.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A、C、D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B
7.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明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A.父不父则无道 B.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C.今溉田之 D.表六国时事
解析 例句和B项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A项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8.名句填充(任选8句,8分)
(1)如切如磋,____________。
(2)投我以木桃,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景行行止。
(4)他山之石,____________。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鲜克有终。
(7)____________,唇亡齿寒。
(8)____________毛将焉附?
(9)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行而不远
答案 (1)如琢如磨 (2)报之以琼瑶 (3)高山仰止
(4)可以攻玉 (5)如履薄冰 (6)靡不有初 (7)辅车相依
(8)皮之不存 (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0)言之无文
二、文段翻译(10分)
翻译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9.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1)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的人心都归向于他。
(2)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
【参考译文】
过了十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逝世。把天下传给益。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10.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於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於杞也。
(1)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桀不修文德而用武力伤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
(2)汤修行文德,诸侯都来归附,汤就率领军队来讨伐夏桀。
【参考译文】
帝桀在位时, 因为自从孔甲在位以来,诸侯就有很多相继叛离了夏,而桀不修德行而用武力伤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来汤,把他囚禁在夏台,后来又放了他。汤修行德业,诸侯都来归附,汤就率兵去征讨夏桀,夏桀逃到鸣条,最后被放逐而死。桀对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索性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这个下场。”这样,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把他们封在杞地。
三、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
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孰。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曰:“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复之。无敢寇攘,逾墙垣。鲁人三郊三隧,歭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鲁。
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谓炀公。炀公筑茅阙门。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氵费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厉公擢立。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
1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周国大恐 国:王都
B.岁则大孰 孰:同“熟”,丰收
C.变其俗,革其礼 革:除掉
D.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风:走失
解析 C项,革:变革。
答案 C
1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自今后其无缪卜乎 ②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③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④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 ①②均为语气副词,表揣测。③④分别为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A
13.下面句子中分别表现周公尽职尽责、有远见的一项是 ( )(3分)
①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 ②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③自以为功代武王 ④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⑤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⑥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A.①/④ B.①/③
C.③/⑤ D.④/⑤
解析 ①③表现尽职尽责,⑤表现有远见,②表明成王的尊敬,④为太公的表现,⑥为周公的执政观点。
答案 C
1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鲁国之所以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用来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2)为政不简便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
(3)我军在甲戌日修筑工事去征伐徐戌,不许届时不到,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刑罚。
四、课外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由是知名,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拜安国为梁内史。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景帝闻诡、胜等计划,乃遣使捕之,必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史记·韩长孺列传》)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 捍:抵御
B.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僭:超越本分
C.弗见,案责王所为 案:审查、追究
D.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 益:更加
解析 D项,益:增加
答案 D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B均为副词,才。A分别为介词,替/语气助词,呢;C分别为于是/经,由;D分别为介词,把/动词,率领。
答案 B
17.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韩安国“持重厚道”的一组是
( )(3分)
①尝受《韩子》、杂家说 ②因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
③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④蒙狱吏田甲辱……卒善遇之 ⑤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⑥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而泣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 ①说明韩安国所接受的思想。③说明韩安国用兵作战的谋略。⑤属公孙诡、羊胜所为。故含有①③⑤任何一句的选项均不合乎题干要求。
答案 C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安国做梁孝王的中大夫,在吴、楚发动叛乱时,与张羽都被孝王任命为大将,两个人同心协力,一举打败了叛兵,解除了叛兵对朝廷的威胁,名声大震。
B.韩安国作为梁孝王的使者,在因孝王行为逾礼招致景帝不满而自己遭受冷遇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借助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皇帝心中的不满。
C.公孙诡、羊胜刺杀朝廷当权的谋臣的阴谋败露后,韩安国为了保全梁孝王的名声,竟劝说孝王赐死两人,两人最后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D.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复出后担任梁国内史,并没有因为自己在狱中遭受狱吏田甲的侮辱而睚眦必报,这充分体现了韩安国的宽宏大度。
解析 C项韩安国是请求梁孝王赐自己死。
答案 C
1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不就官,我灭而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子忠诚,而太后不明白呢?
(2)田甲如果不前来就职,我就灭你宗族。
(3)假若太后突然去世,大王还依靠谁呢?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人,后来移民到睢阳。他曾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服侍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叛乱的时候,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为将领,在东部边界抵御吴国的军队。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国的军队不能越过梁国。吴、楚已败,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梁孝王是景帝的同母胞弟,窦太后宠爱他,让他自己有权申请设置国相和官俸二千石的官员,进出游乐,逾越诸侯王身份而与天子相似。景帝听说了,心中对此不满。太后知道景帝对此不满,就对梁国使者发怒,不接见梁孝王派来的使者,并审查责问梁孝王的行为。韩安国担任梁国的使者,他去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子忠诚,而太后不明白呢?昔日吴、楚等七国反叛时,自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向西进攻,惟独梁国与皇帝最亲,对付艰难的局势。梁王率兵击退了吴、楚的军队,因此吴、楚的军队不敢西进,而最终败亡,这是梁王出的力啊。如今太后用苛细的礼节责备埋怨梁王,梁国使者一来,就审查责备使者。梁王恐慌,日夜哭泣,不知所措。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子忠诚,而太后不体恤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全都告诉了太后,太后高兴地说:“我为梁王向皇帝解释。”解说了这些情况,景帝心中的不满才化解了。韩安国因此闻名天下,跟朝廷有了联系。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而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不会重新燃烧吗?”田甲说:“燃起来就用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梁孝王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于是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不前来就职,我就灭你宗族。”田甲于是脱衣露体来谢罪。韩安国笑着说:“可以尿了!你们这些人值得较量吗?”他最终善待田甲。公孙诡、羊胜劝说梁孝王请示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怕汉廷大臣不听,就暗中派人行刺汉廷当权的谋臣。景帝听说了公孙诡、羊胜的计划,于是派人逮捕公孙诡、羊胜,要务必抓到。内史韩安国听说公孙诡、羊胜躲藏在梁孝王那里。他入宫拜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遭受耻辱,臣子就应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子,所以事情纷乱到这种地步。如今公孙诡、羊胜没有抓到,我请求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为什么到这种地步?”韩安国泪下数行,说:“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扰乱公事。如今大王位列诸侯,喜欢一个邪恶臣子的虚浮言论,触犯了主上的禁令,扰乱了严明的法律。天子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将法律用到大王身上。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自己改过,而大王始终不悔悟。假如太后突然去世,大王还依靠谁呢?”话没说完,梁孝王泪下数行,向韩安国认错说:“我现在交出公孙诡和羊胜。”公孙诡和羊胜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和壶遂制定乐律、历法,看到了韩安国的德义、壶遂深藏的廉正忠厚。世上说梁地多性情稳重厚道的长者,不假呀!
五、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以“源泉”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此题属给材料命题作文题,考生应结合材料理解题意。魏徵的原意是借此说明国家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问题,主要强调源头、根本的重要性。考生理解了材料的含意,再结合题目“源泉”的含义(泉水的源头,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便可以明确立意的方向。文体上,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注意写议论文要论据充公,结构严谨;写记叙文要感情真挚,以情动人。
专题三、四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B.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解析 B“乡”同“向”;C“指”同“旨”;D“距”同“拒”。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徇:示众
B.是夜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适逢,恰巧
C.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D.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解析 D项,害:忌妒
答案 D
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因而厚遇之
B.鲍叔知其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臣少好相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人之我信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 B项均为动词,知道。A分别为遇见,相遇/对待;C分别为看相,相面/官职名,相国;D分别为相信/忠诚。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以”,介词“用”/介词“凭”。B项,“与”,介词“和”/连词“和”。D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会项伯欲活张良
B.令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
C.惠王患之
D.管仲因而信之
解析 C项为意动用法,A、B、D三项皆为使动用法。
答案 C
6.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B.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D.吾道不行矣
解析 A项指“没有出息”;C项指“质朴的乡里人”;D项指“不被实行”。
答案 B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B.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C.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解析 C为被动句,ABD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8.名句填充。(任选8空,8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3)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
(4)岁寒,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____________。
(6)其身正,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
(7)言必信,____________。
(8)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
(9)人无远虑,____________。 (以上选自《论语》)
答案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逝者如斯夫 (3)匹夫不可夺志也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勿施于人 (6)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7)行必果 (8)必先利其器 (9)必有近忧
二、文段翻译(10分)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9.高祖被酒,夜行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1)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子何为见杀?(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走上前,拔出剑斩杀白蛇。白蛇就被分成两段,路通了。
(2)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了?
(3)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横在路上,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哭。
【参考译文】
刘邦酒醉,晚上行走在大泽中,命令一个人在前面探路。这个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喝醉了,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害怕的!”于是走上前,拔剑斩杀蛇。蛇从正中间被分为两段,路通了。走了几里地,醉,于是倒在地上。刘邦队伍中走在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连夜放声啼哭。人们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儿子被人杀,所以痛哭。”人们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她说:“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横在路上,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哭。”人们于是认为她不诚实说谎,想要告她,这个老太太就突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到前面,刘邦才醒过来。人们报告了他这一情况,高祖就心里觉得高兴,心生自豪感,跟随他的人越来越敬畏他。
10.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被处死,并被齐国重用,你将怎么来报答我?
(2)假如像你说的那样,我将任用贤良的人,重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
【参考译文】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在路上,非常饥渴,路过绮乌郡时向驿站的人要饭吃。驿站的人跪在地上请他吃食物,非常恭敬。驿站的人趁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假如真像你说的话,那么我重用贤良的人,使用贤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驿站的人因此怨恨管仲。
三、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奈何绝秦欢 绝:断绝
B.楚人既咎子兰 咎:责怪
C.屈平既嫉之 嫉:嫉妒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续
解析 C项,嫉:恨。
答案 C
12.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竟死于秦而归葬 外欺于张仪
B.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秦虎狼之国 冀幸君之一悟
D.为天下笑 如姬父为人所杀
解析 D均为介词,表被动。A分别为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分别为连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C分别为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即使这样,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
B.屈原在位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祖国。
C.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
D.文段有叙有议,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集中地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
解析 B项,劝阻怀王是在屈原“不复在位”期间。
答案 B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虽然被流放,可还是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返回朝廷的愿望,希望君王能够完全觉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
(2)国君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推荐贤人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总是一个连着一个。
四、课外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名促,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 渝,改变。
答案 B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A.第一个是介词,到;第二个是介词,与,跟。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C.均为连词,那么。D.第一个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 C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3分)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④⑥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①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③说的是对百姓减少刑罚赋税,⑤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①③⑤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 A
1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 管仲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没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了如何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
答案 C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2)“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3)“若”,表假设;“霸主”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本事”即“根本之事”。
答案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五、作文 (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请以“心灵的到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 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心灵的到达”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心语是“到达”,因此审题时要把握“到达”的含义。“到达”在这里有两种理解:①“超越”,题目的提示语部分也是这样导向的,“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即心灵可以超越身体等的局限。其实,“心”比“眼”看得远,到得远,悟得深。那么我们就可以立意为“想到才能做到”“理想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等。②“伴随、参与、融入”,可以立意为“做事要真心投入”“心灵的富有可孕育生命的奇迹”等。
专题五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荆轲嘿而逃去
B.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C.召有司案图
D.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解析 A“嘿”同“默”;B“豫”同“预”;C“案”同“按”。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善于,擅长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驽:劣马,喻人蠢笨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叮嘱,嘱托
D.臣固将请之 固:坚决
解析 A应为“独揽,专权”;C应为“跟随”;D应为“本来”。
答案 B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及羽背关怀楚 不及汪伦送我情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泽被后世
C.臣等不肖,请辞去 故人西辞黄鹤楼
D.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微风燕子斜
解析 C均为“辞别,告辞”。A分别为等到/比得上;B分别为遭受/覆盖;D分别为精妙,巧妙/微小。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与籍避仇于吴中 乃设九宾礼于廷
B.以故汉追及之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C.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太子再拜而跪
D.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解析 A均为介词,在。B分别为介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C分别为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D分别为动词,当作/动词,弹奏。
答案 A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B.恐惧殊甚
C.齐威王横行 D.足为寒心
解析 A指“地方方圆”;C指“率意而行”;D指“提心吊胆”。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女为悦己者容 ②毕礼而归之 ③皆谦而礼交之 ④宁许以负秦曲 ⑤左右欲刃相如 ⑥使人止晋鄙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⑧故内惑于郑袖
A.①⑤/②④⑥/③⑧/⑦
B.①③/②⑥/④⑦/⑤⑧
C.①/②④⑥/③⑤⑧/⑦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解析 ①⑤名词用作动词/②④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③⑧名词作状语/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7.下列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组是
(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智勇多困于所溺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解析 ①②④⑥为被动句,其余不是。
答案 D
8.名句填充。(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太史公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滑稽列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刺客列传》)
答案 (1)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2)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3)天道恢恢 岂不大哉 (4)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文段翻译(10分)
翻译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9.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1)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中有山河为屏障,四方有要塞(或:关中之地有山河和四方要塞为屏障),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2)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谁知道我富贵的事呢?
(3)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 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知道我富贵的事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10.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1)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襄子)亲近宠幸你,你再做自己想做的事,难道不容易吗?
(2)但是我做这些的原因,是打算用这些来使天下后世那些做君主的臣子却怀有二心来侍奉他的君主的人羞愧啊!
【参考译文】
过了不久,豫让在身上涂漆造成恶疮,吞下炭块使声音喑哑,使别人看不出自己的本来模样。在街市行乞,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去见朋友,朋友认出了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正是我啊。”朋友对着他掉泪说道:“凭着您的才干,托身而侍奉襄子,襄子必亲近宠幸你。他亲近宠幸你,你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难道不容易吗?何必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以这种方式求得报复襄子,不是也太难了吗?”豫让说:“委身臣事他人却谋求杀了他,这是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的君上啊。再说我要做的事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让天下后世那些做人的臣子却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人羞愧啊。”
三、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形容口齿流利,圆转自如
B.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C.见道旁有禳田者。 禳田:收割庄稼
D.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就、即
解析 C.禳田:祭祀田神。
答案 C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先生饮一斗而醉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B.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C.乃罢长夜之饮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D.以髡为诸侯主客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解析 C均为“于是、就”的意思。A项分别为表承接/表转折;B分别为助词,的/动词,到; D分别为介词,把/介词,用。
答案 C
1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说齐威王,于是齐威王振作起来,齐国也强大了。
B.楚国大举侵略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车。楚国听到消息后连夜撤了军。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酒。
D.淳于髡出身低下,淫乐好饮,但他口齿流利,能说善辩,最后被任命为接待诸侯的主客。
解析 说“淳于髡淫乐好饮”没有根据。
答案 D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城里有一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为什么呢?
(2)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太少但想要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3)先生喝一斗酒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酒呢!这其中缘故能让我听听吗?
四、课外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暗中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客气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明天
解析 B应为“两次”;C应为“像对待客人一样”;D应为“第二天”。
答案 A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
B.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学者牵于所闻
C.田忌欲引兵之赵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明日为五万灶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解析 C均为动词,到。A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分别为介词,向/介词,表被动;D分别为动词,做/介词,表被动。
答案 C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3分)
①刑余之人不可 ②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⑥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是孙膑自我界定的话,与军事才能无关;③是交代齐魏两国交战的情况;⑤是司马迁对“马陵”地理环境的客观叙述。
答案 D
18.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解析 “去邯郸”是“离开邯郸” 而不是“去了邯郸”。
答案 B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2)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3)(庞涓)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那些字。
【参考译文】
齐国使者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见齐使。齐使认为孙膑与众不同,就私下用车把他载到齐国。齐将田忌赏识孙膑,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
田忌屡次与齐国几位贵公子下很重的赌注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的足力与对手的马匹相差不远,这些马匹分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就和齐王及各位公子下了千金的赛马赌注。等到临近比赛,孙膑说:“今天用您的下等马匹与他们的上等马匹比,用您的上等马匹和他们的中等马匹比,用您的中等马匹与他们的下等马匹比。”双方赛马完毕,田忌一负二胜,终于赢得齐王千金。于是田忌就把孙膑推荐给威王,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就拜他做了老师。
这以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兵。齐威王要让孙膑担任统帅,孙膑推辞说:“受过刑的人不可以(担此重任)。”齐王于是让田忌担任统帅,而让孙膑担任军师,坐在有篷盖车中,为齐军出谋划策。田忌要率领齐军到赵国去,孙膑说:“理乱丝不可紧握拳头(使大力气),排解斗殴不可参与搏斗。而应该抓住要害,攻击它的薄弱地方,那样它就会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自行解开。现在魏赵两国交战,魏国的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兵快速直奔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的真正空虚之地,魏国就一定会舍弃赵国而前来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下子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同时削弱魏国的力量。”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撤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与齐军在桂陵打了一仗,结果齐军大败了魏军。
又过了十三年,魏与赵联合攻打韩国,韩国紧急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前往救韩,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了消息,就撤离韩国回头追击齐军,但此时齐军已奔西而去。孙膑对田忌说:“他们赵、魏、韩的军队一贯自视强悍勇猛而看轻齐军,齐军一直被认为胆怯。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既然魏兵认为齐兵胆怯,齐兵就伪装胆怯逃亡,诱使魏兵上当)。兵法上说:(一昼夜)追逐胜利于百里之外,(兵既疲累,供应也不及)这样,虽上将也难免受挫,即使是追逐五十里,士卒也只有一半能够到达。让齐军进入魏地后筑供十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筑供五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三天筑供三万人吃饭用的灶。”庞涓率军连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仅三天,齐军中
的逃亡者就超过了一半。”于是丢下步兵,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将到达马陵。马陵一带道路狭窄,道旁有许多障碍,可埋伏军队,于是(派人)剥去一大树的树皮,露出白色木质部分,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同时让善于射箭的一万齐兵弓弩手夹道埋伏,约定说:“日暮时分见到举火的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在当夜到达被剥去树皮的大树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那些字。未等读完上面的字,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自己的计谋已经用完了,军事行动失败的趋势不可扭转,就割脖子自杀了,(临死时)说:“终究让那小子成名了!”齐军于是乘胜将庞涓的军队彻底打败。
五、写作(40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作。
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津】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专题六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万世世不轶毁 B.虏魏王,禽夏说
C.于是信孰视之 D.盖聪明绚智之所居也
解析 A“轶”同“迭”;B“禽”同“擒”;C“孰”同“熟”。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力:努力,致力于
B.悉诣守、尉杂烧之 杂:杂乱
C.通有补民益主之业 通:普遍
D.天下已集,乃谋畔逆 集:集中
解析 B应为“共,全都”;C应为“显贵,得志”;D应为“安定,和睦”。
答案 A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叔带去周适晋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君安与项伯有故
C.众多厌之者 暴秦之欲无厌
D.秦之纲绝而维弛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 A均为动词,到。B分别为原因,缘故/旧交情;C分别为讨厌,厌恶/满足;D分别为断/全,尽。
答案 A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志与众异 公子从其计
B.愿枉车骑过之 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C.始有宠于灵公 故令自夷于此
D.大王乃肯临臣 乃赐胡服
解析 A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B分别为代词,他/助词,的;C分别为介词,表被动/介词,在;D分别为表转折/表顺承。
答案 A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是公子立自责 B.愿君留意臣之计
C.而以公子为长者 D.臣闻中国者
解析 B指“仔细考虑”;C指“有德行的人”;D指“中原地区”。
答案 A
6.下列句中的活用词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羞与绛、灌等列
C.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D.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
解析 例句和A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为意动用法;C为形容词作动词;D为为动用法。
答案 A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小人哉程婴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D.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解析 C为被动句、判断句。ABD为主谓倒装句。
答案 C
8.名句填充。(任选8空,8分)
(1)与朋友交,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3)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4)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是知也。
(6)______________,不知其可也。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不耻下问。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
(10)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答案 (1)言而有信 (2)不患人之不己知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 (5)不知为不知 (6)人而无信 (7)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敏而好学 (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仁者乐山
二、语段翻译(10分)
翻译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9.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齿奇、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1)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庄襄王以秦王儿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见到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
(2)招引收罗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
【参考译文】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王儿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见到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了王位做了秦王。这时候,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封号是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齿奇、麃公等为将军。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王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
10.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
(1)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崤山以东各个郡县的年轻人为秦朝的官吏所苦,都杀了他们的守尉令丞造反,来响应陈涉。
(2)那不过是一群盗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现在全部抓获了,不值得担心。
三、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1~14题。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错:涂饰
B.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曲学:学识渊博
C.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制俗:改革风俗
D.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 攘:排斥,排除
解析 曲学:偏颇浅陋的学说。
答案 B
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因自请之/因事而制礼
B.礼者,所以便事也/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C.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
D.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
解析 B项均为表凭借,用来……。A项分别为于是/根据;C项分别为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并列,而。
答案 B
13.下列句子不能作为赵武灵王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原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利其民而厚其国 ②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 ③穷乡多异 ④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 ⑤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⑥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
⑦顺中国之俗
A.①③⑤⑦ B.③⑦
C.②③⑤ D.①④⑥⑦
答案 B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物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宜行事,礼制不必相同。(要点:易、一、同)
(2)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要点:非、公焉而众)
四、课外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5~19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 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5.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 ②今又从吾游 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 ②游玩 ③道歉
B.①做模范 ②交往 ③致谢
C.①掌管 ②交往 ③道歉
D.①掌管 ②游玩 ③道谢
答案 C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子之居楚何官
B.金多者得善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C.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诸将乃不敢复言
D.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
解析 乃:才。A.之: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B.者:……的人/定语后置句标志,可不译;D.为:介词,为了/动词,作,担任。
答案 C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平“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 )(3分)
①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②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③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④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⑤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⑥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陈平的客观陈述,不属“能言善辩”,②是绛侯、灌婴等谗害陈平的语句。排除①②,即可找到答案。
答案 D
18.下列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善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解析 汉王信任陈平,看重的是他有能利于国家的才能。
答案 B
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察他!
(2)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是考虑他的计谋是否有利于国家罢了。
(3)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
【参考译文】
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引陈平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今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
绛侯(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居家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侍奉魏王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听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没有益处,陛下哪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侍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侍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五、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会抛弃你。”这是一位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句名言,读后令人茅塞顿开,颇受启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有不甘,但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人生必须学会做减法。欲做杂家,难成专家。人的一生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做一件像一件,做一件成一件。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首先需要审准题立对意。审题时可以从材料说的对象、关键句或结果中去探究,此材料中的“人的一生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人生必须学会做减法”为关键句,从中可确立以下观点:专注之人容易成功,人要学会放弃: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等。
在具体组织材料时,可以选取生活中能够表现这些主题的素材,或议论,或记叙。只要能够深入理解写作中心,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即可。可选素材比较宽泛,可以从正面或反面进行选择,选取专注一念而成功的例子或因贪念过多而失败的例子。这样的素材是非常多的。
在结构的安排上,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从而灵活自如地表达写作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