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16-19 Word版含解析(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16-19 Word版含解析(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15:57:40

文档简介

/
/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寡人以眇眇之身
B.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C.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D.五月,天下大酺
解析 A“眇”同“渺”;B“取”同“趣”;C“填”同“镇”。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秦用李斯谋,留非     留:挽留。
B.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屯:驻扎。
C.体解轲以徇 徇:示众。
D.六王咸伏其辜 辜:罪。
解析 A.留:羁留、扣留。
答案 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愿大王少假借之
B.华阳太后卒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C.引兵欲攻燕 复夜引兵
D.并阴山至辽东 秦初并天下
解析 C均为率领,带领。A分别为代理/宽容;B分别为死/结束,终结;D分别为沿着/兼并,并吞。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均为助词,可不译。A项动词,到/代词,代这件事;B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C项介词,替/动词,担任。
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3分)
A.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B.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C.死而以行为谥
D.甚无谓,朕弗取焉
解析 A指“土地方圆”,B指“祭祀用的牲畜”,C指“品行事迹”、“封给”。
答案 D
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王翦将上地
B.大雨雪
C.以古非今者族
D.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解析 D为名词作状语,ABC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7.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  )(3分)
A.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B.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C.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D.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解析 B为定语后置句,C为宾语前置句,D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群臣皆以为便        便:使合适。
B.然后属疏远 属:连续不断。
C.车同轨 同:统一。
D.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树兵:树敌。
解析 B项,属:族属,同族的人。
答案 B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C分别为表转折/代词。A均为表希望,B均为表原因,D均为表转折。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应该在天下分封诸侯,其他大臣们也都认为应该这样做,只有廷尉李斯反对这种做法。
B.李斯认为在全国设置郡县,国家用征收的赋税赏赐给皇子功臣,就很容易控制他们,天下也会安定,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C.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在全国设置郡县,统一全国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的尺寸和全国的文字,秦始皇也完全同意。
D.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郡县,统一法律制度,统一度量 衡、车辆的尺寸和文字等措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 “李斯向秦始皇建议”文中无根据。
答案 C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侯之间又相互征战,周天子不能阻止。
(2)天下人没有异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
(3)迁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万户到咸阳(居住)。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至秦,说秦王曰:“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李斯乃上书谏秦王,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王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始皇三十七年,行出游,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赵高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帝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乃见丞相李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与将军恬皆死。
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于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使人告丞相:“上方闲,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乃使人案验三川守①与盗通状。
是时二世在甘泉,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二世已前信赵高,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赵高案治李斯,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②,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改动)
【注】 ①三川守:时三川守李由为李斯长子。②瑕衅:可乘之机。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阴:暗中
B.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役使
C.论腰斩咸阳市 论:判罪
D.乃使人案验三川守与盗通状 案:案卷
解析 “案”应为“考察”的意思。
答案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助词,的。B项,副词,于是、就。C项,前“与”,动词,参加;后“与”,连词,和。D项,动词,遭受。
答案 C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斯“有功于秦”和“有过于秦”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上句说李斯劝说秦王,“有功于秦”;下句说李斯参与“沙丘之谋”,“有过于秦”。A项上句说“有功”尚可,下句“言赵高之短”是为了自保。C项上句是说李斯见“仓中鼠”与“厕中鼠”的感受。D项后一句是叙事,谈不上李斯对秦的功过。
答案 B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的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斯是个有功有过的悲剧人物,“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是其功,“听高邪说,废適立庶”是其过。
B.流俗认为:李斯为秦尽了忠心而被杀害是冤屈的,太史公认为他是罪有应得。
C.当皇帝行苛政时,李斯作为丞相就应该谏争,到诸侯都已 叛变,再谏争,已经太晚了。
D.李斯有性格的缺陷,为了保全高官厚禄,阿谀顺从,是造成自身悲剧的原因之一。
解析 说“认为他是罪有应得”不对。
答案 B
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人的贤能或不才好像老鼠一样啊,就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罢了!
(2)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担任乡郡的小官吏,看见办公的房子旁厕所中的老鼠吃着脏东西,遇到人和狗,常常受到惊吓。李斯进入粮仓,看到仓中的老鼠吃着储积的陈粮,住在大屋子里,不会有碰到人和狗的忧虑。于是李斯就叹息说:“一个人的贤能或不才好像老鼠一样啊,就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罢了!”
于是李斯去跟荀卿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学业完成以后,到秦国去,他游说秦王道:“自从秦孝公以来,东周王室衰落了,诸侯各国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形成了六国,秦国趁着胜利的形势役使六国,至今已有六个朝代了。现在诸侯归顺服从秦国,就好像郡县服从朝廷一样。凭借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完全可以消灭诸侯,成就帝王的大业,实现天下的统一,这是万载难逢的良机。”秦王就任命李斯做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暗中派遣有谋略的士人,带着金玉去游说各国诸侯。
(不久,)秦王任命李斯做客卿。正好遇到有个韩国人郑国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来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了。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来侍奉秦国的诸侯各国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恳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列入被驱逐的名单之中。李斯于是上书劝谏秦王,秦王就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推尊秦王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巡游各地,到了沙丘,病得很重,便让赵高写信给公子扶苏说:“把兵权交托给蒙恬,来参加丧事,到咸阳会齐后,举行葬礼。”信已封好,还没有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那里。只有皇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始皇所宠信的亲近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始皇去世了,其余群臣都不知道。赵高就劝说胡亥,请求假托始皇帝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做太子,胡亥认为他的计谋对。赵高就去见丞相李斯,说:“皇帝赐给长子扶苏的书信以及印玺都在胡亥那里,确定太子的事,就凭您和我赵高口说罢了。”李斯听从他的计谋,就跟赵高一块儿谋划,假称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再伪造一封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赐扶苏和将军蒙恬都死。
当初,赵高担任郎中令,杀害的人和报私仇的事很多,恐怕大臣们在入朝奏事时揭露自己,就劝说二世皇帝,二世皇帝听从他的意见,就不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而深居宫中,赵高常常侍候左右执政。于是赵高就趁二世皇帝正在欢宴娱乐的时候,派人告诉丞相李斯:“皇上正在空闲,你可以来禀奏事情。”丞相李斯来宫门求见,这样一连多次。二世皇帝发怒了,就派人考察核实三川郡守李由和盗贼勾结的情况。
这时二世皇帝在甘泉宫,李斯不能见到二世,就上书揭发赵高的短处,二世皇帝早已信任赵高,就说:“就把李斯交给郎中令吧!”赵高审讯李斯的案件,定罪名,责问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况,全部逮捕了李斯宗族和宾客。秦二世二年七月,判决李斯受五刑之罪,在咸阳集市执行腰斩。
太史公说:李斯以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各国,进关服侍秦国后,利用六国的可乘之机,来辅佐秦始皇,终于成就了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可以说受到尊崇和重用了。李斯懂得《六经》的旨趣,却不致力于修明政治来弥补皇上的缺漏,为了保全高官厚禄,阿谀顺从别人,对下严威酷刑,听从赵高的邪说,废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诸侯已经反叛,李斯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晚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为秦朝竭尽忠心,反而遭受五刑而死,但考察一下他的发展道路,却跟流俗的议论不同。不然的话,李斯的功绩可以和周公、召公相比了。
/
/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韩厥告赵朔趣亡     B.故见龟策
C.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D.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解析 A“趣”同“促”;B“见”同“现”;C“適”同“嫡”。
答案 D
2.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赵氏先君遇子厚 遇:相遇
B.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谬:假装
C.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卒:最后,终于
D.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巡视
解析 A项,遇:对待。
答案 A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并列关系连词,和/修饰关系连词。B.放在词尾,可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C.助词,可不译/代词,他。D.均是助词,可不译。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B.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C.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
D.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解析 A指“到”;B指“不穿胡服”;C指“处理政事”。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及赵武冠 B.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C.范增数目项王 D.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解析 B为意动用法,AC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B.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C.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D.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解析 B为被动句,ACD均为判断句。
答案 B
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太史公对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持肯定态度。
B.武灵王亲自去公子成家中请求胡服骑射的原因是,公子成病了,不能上朝听政。
C.公子成在武灵王的劝说下终于答应穿胡服上朝。
D.武灵王敢于屈尊免贵去亲自说服公子成,是因为他觉得只有在得到公卿贵族们的认可之后,才可顺利推行法令。
解析 公子成称病是假的,抵制胡服骑射是真的。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2题。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 “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若幸而男   幸:有幸
B.与我谋匿赵氏孤儿   谋:阴谋
C.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D.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良:确实
解析 B项,谋:商量。
答案 B
9.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即不灭,若无声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立孤与死孰难 谁能与我千金
C.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程婴乃辞诸大夫
D.请活之 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解析 A均为代词,你。B分别为介词,和/给予;C分别为却,表转折/于是,表顺承;D分别为代词,他/助词,的。
答案 A
10.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公孙杵臼把立孤之事交给程婴,自己没有参与,选择了较为容易办的事。
B.程婴出卖了公孙杵臼,实际上是为了掩饰真相,真正保护赵氏孤儿。
C.程婴含辛茹苦将赵氏孤儿养大,等到他报仇之后,自杀以报答赵盾及公孙杵臼。
D.“赵氏孤儿”的故事赞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解析 公孙杵臼是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护程婴及赵氏孤儿。
答案 A
11.结合全文,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屠岸贾杀死赵朔全家,而程婴隐忍不死,主要是因为赵朔的妻子有可能生下男孩,程婴要抚养他成人。
B.屠岸贾到赵朔家搜查时,赵朔妻子对儿子祷告,儿子“竟无声”这件事,未必真实,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读来仍令人可信。
C.“搜孤救孤”的故事,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鞭挞了屠岸贾的奸邪残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D.在“搜孤救孤”这一故事中作者还写到了助纣为虐的诸将, 他们与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析 不是到赵朔家搜索,而是到景公宫中。
答案 B
1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2)但是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最终和他一起藏在深山中。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净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免去官职
B.相舍后园近吏舍 近:靠近
C.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安:怎么,哪里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通“罹”,遭受
解析 除:任命(官职),授予(官职)。
答案 A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3分)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②是表现曹参的为官之道,④是描述其他官吏饮酒歌唱的情态。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两人就有了隔阂。但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是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解析 文中无“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答案 D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
(2)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枝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坐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
/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譬若以肉投馁虎       B.北乡自刭
C.愿枉车骑过之 D.留军壁邺
解析 B.“乡”同“向”。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而魏救不至 救:救兵
B.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遗:赠送
C.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赞:介绍,引见
D.此五霸之伐也 伐:讨伐
解析 D.伐:功劳,功绩。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A.窃为公子不取也
B.身死于秦,为天下笑
C.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D.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解析 例句和B项均为介词,表被动。A.动词,认为;C.动词,难为;D.介词,替,给。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的“之”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①皆谦而礼交之 ②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③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 ⑤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⑥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⑦而公子亲数存之 ⑧如姬资之三年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解析 ①②,代词,他;③④,结构助词,的;⑥,代词,我;⑧,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B.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D.而以公子为长者
解析 A指“结亲”;C指“用来……”;D指“有德行的人”。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B.公子从车骑,虚左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却秦存赵
解析 A为意动用法,BCD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A
7.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A.何功之有哉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此五霸之伐也
D.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 例句和D项均为被动句。A为宾语前置句;B为主谓倒装句;C为判断句。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题。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两端:动摇不定的两面策略
B.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生:单独生存
C.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 他端:办法
D.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资:出钱悬赏
解析 D.资:蓄积。
答案 D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急人之困”的一组是 (  )(3分)
①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③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④复引车还,问侯生 ⑤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⑥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④⑥为公子向侯生问计。
答案 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解析 主要是公子“急人之困”的品格起作用。
答案 B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打算同秦军决一死战的原因、情况全都告诉了侯生。
(2)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还要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谖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谖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冯谖乃西说秦王曰      说:劝说
B.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同“趋”
C.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解析 币,礼物。
答案 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
②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
B.①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②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C.①今赖先生得复其位
②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①敢不奉教焉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解析 A.①②相同,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②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C.①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②第三人称代词,他的;D.①②都是助词,呢。
答案 C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  )(3分)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
②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B.①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
C.①冯谖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
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D.①冯谖乃西说秦王
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答案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尝君被罢免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孟尝君的声名盖过了齐王,二是独揽了齐国的政权,三是齐王被秦国、楚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谖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谖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并无识人的眼光,而他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
D.冯谖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对方能像过去一样遇到许多门客。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解析 D.“并真心祝愿对方能像过去一样遇到许多门客”一句说法有误。
答案 D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
(2)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谖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王罢免了他,他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谖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于是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谖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谖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谖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
/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相国绐信曰 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解析 A“罢”同“疲”;B“倍”同“背”;D“萆”同“蔽”。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3分)
A.众辱之 众: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盼望
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赏
D.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矜:夸耀
解析 B.望:怨恨。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副词,反而,竟然。B项,动词,带领/目的连词,来;C项,代词,代韩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对/介词,“为……所”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愿君留意臣之计
B.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C.乃为儿女子所诈
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解析 A指“仔细考虑”;C指“妇女,小子”;D指“英雄豪杰”。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欲东下井陉击赵 B.水上军开入之
C.师事之 D.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解析 B为使动用法,ACD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还报,(信)则大喜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信)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D.(人)再至,陛下乃疑矣
解析 B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亭长妻”;C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广武君”;D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人言”。
答案 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在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解析 “实属不该”有误。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假:拨给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同”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
解析 A项应为名词作动词,烧火煮饭。
答案 A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副词,均作“才”讲。B.指示代词,那/副词,还是。C.代词,指韩信、张耳等人/代词,这。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答案 A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 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王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原旨,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诸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解析 A.李左车当时并未预见韩信会背水而战。B.“二千精兵偷袭”既非汉军擂鼓壮行,也非韩信亲领。C.曲解原文,没有领会“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答案 D
11.将文中画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向他报告,韩信非常高兴,方才引兵进入井陉狭道。
(2)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等人进来,而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
(3)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20分)
(一)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主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闲:闲暇
B.父去里所,复还 所:处所,地方
C.取而葆祠之 葆:同“宝”,珍贵
D.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 计:估计,料想
解析 B.“所”表示大约的数目。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以侥幸于不死/②以大中丞抚吴者
B.①良业为取履/②为之奈何
C.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解析 A组中的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因为”和介词“用、凭借”;B组中的两个“为”分别为介词“替、给”和动词“做、对待”;C组中的两个“所以”都表示“用来……的”;D组中的两个“于”分别为介词“在”和介词“对于”。
答案 C
1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张良“能有所忍”的品性的一组是
(  )(3分)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④彼其能有所忍也 ⑤良因怪之,跪曰:“诺。”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①句表现了张良对老人言行的惊讶,而非隐忍;④句是圯上老人希望张良能隐忍,而不是表现张良具有隐忍的品性。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文都着眼于“忍”。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
B.张良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每当伏日和腊日都亲自祭祀它。
C.司马迁叙张良事迹时,加进了传奇性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相信鬼神和天命的看法。
D.苏轼从人事与写实的角度看待《史记·留侯世家》的传奇情节,否认了神怪之谈,更令人信服。
解析 伏腊祭祀时,张良已死。
答案 B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脆着替他穿上鞋。
(2)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
【参考译文】
(一)张良曾经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麻布短衣,走到张良(所在)的位置,径直把他的鞋落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到了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穀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白天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书的老人,在别后十三年张良随高祖经过济北时,果然见到了穀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与黄石一起安葬。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人赠书的故事,也够神奇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二)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太怪诞不经了;那又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观察桥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心意的言行,都是当时圣贤互相警示提醒的道理,世俗之人未能明察,把桥上老人看做鬼神,又大错特错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上。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就有机可乘。然而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愤怒的情绪,想凭个人的力量,用大铁锤的一击来达到目的。当时,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贵族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这类事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去死。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惋惜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来刺激他,张良如果能够忍受的话,然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老人才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