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60分钟检测: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60分钟检测: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4 19: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九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双基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吟啸 矜持 子衿 岑寂
B.料峭 俊俏 讥诮悄寂
C.杆菌 轩窗 旰食 坩埚
D.点缀 辍学 掇拾 啜泣
解析 C项分别读ɡǎn 、xuān、ɡàn、ɡān;A项yín、jīn、jīn、cén;B项分别读qiào、qiào、qiào、qiǎo ;D项分别读zhuì、chuò、duō、chuò。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5分)
A.渺小 漂缈 扁舟 名篇荟萃
B.何防 妨碍 折叠 名家叠出
C.吟啸 料俏 开辟 披沙拣金
D.化装 梳妆 凄凉 芳草萋萋
解析 A项,漂—缥;B项,防—妨,名家叠出—名家迭出;C项,俏—峭。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任凭。
B.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梦境隐约。
C.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D.何妨吟啸且徐行 且:连词,表递进。
解析 表并列。
答案 D
4.下面《江城子》中的词句,运用白描手法的是 (  )(5分)
A.十年生死两茫茫 B.不思量,自难忘
C.尘满面,鬓如霜 D.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解析 A、B均为抒情。
答案 CD
5.阅读下面语段,选择文后恰当的语句,依次将序号填入文段中的空缺部分。(5分)
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对后世名人文士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____________。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丛生忽如寄”,____________。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____________。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________。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自称“诗人爱山爱彻骨”的元好问,登泰山时,“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____________。
①把泰山看做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
②与泰山有着高度的心灵契合
③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
④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
⑤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
解析 这是一道嵌入式衔接题。对语言连贯的考查,要考虑七个基本点:话题的同一性、行文的照应性、格式的一致性、分承的对应性、风格的趋同性、事理的逻辑性、音节的和谐性等。此题排序的原则较为简单,那就是根据横线之前诗句的意境及蕴涵的情感来确定后面排序。
答案 ⑤①④③②
6.默写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9分)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一蓑烟雨任平生。
(2)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人泪。
(5)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答案 (1)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2)尘满面 鬓如霜
(3)料得年年断肠处 (4)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 (5)漏断人初静 (6)拣尽寒枝不肯栖
鉴赏提升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2分)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词中“不思量”和“自难忘”并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矛盾。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思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
(2)这三句话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却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1)~(3)题。(14分)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词为苏轼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答案 (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合情合理即可。)
(3)最后三小句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