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太极浅说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
目前,太极拳已经列入国家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国家体委对太极拳也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编写了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教材,有配套的太极拳书籍、挂图、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还使太极拳在发扬传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陈式太极拳
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陈王廷像
杨式太极拳
为杨露禅首创,经三代至杨澄甫定型。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匀柔和,架势幅度大,走弧形,目前流传最为普遍。
杨露禅
杨健候
杨澄甫
吴式太极拳
为杨式传人吴鉴泉创编,特点是细腻柔和斜中寓正,动作弧形,幅度适中。
吴英华
吴鉴泉像
武式太极拳
为吴禹衷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该拳简洁紧凑,立身中正,朴实添秀,动作柔缓,幅度较小,如千枝老梅。
武禹襄像
武式第二代传人 李亦畬
孙式太极拳
民国初年,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又称活步太极拳。
孙禄堂
太极拳健身机理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打拳对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对处于高度紧张,尤其是对脑力劳动的人们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对当代社会的文明病——大脑过度紧张,肢体缺少运动是有力的治疗。
对心血管的影响
由于太极拳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太极拳与剧烈运动不同,运动以后,舒张压会下降,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和血管硬化。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常常伴随深长地腹式呼吸,要求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就加强了隔肌的运动。我们知道,隔肌每下降1厘米可增加吸气量300毫升,隔肌的运动不仅促进呼吸的深长,还增加内脏的蠕动,促进腹腔的血液循环和肠胃消化功能。
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太极拳要求力身端正、步伐稳健、关节伸曲灵活,会使人养成良好的体型,锻炼有力的下肢,培养灵活、柔韧、协调的素质。这对人们保持青春防止衰老会发挥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了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的过程。太极拳是一项健身性很强的运动。
太极拳的教学计划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四、搂膝拗步
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 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五、手挥琵琶二十四式太极拳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重复三次)
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
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
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复两次)
十一、单鞭
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肩臂部
沉肩、坠肘、坐腕
腿部
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如何练好太极拳
树立信心、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运动量适当
选好练拳的时间和场地
作好准备、整理活动
全面锻炼、合理调配
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
第一阶段 基础阶段
动作要求:体松心静、力身中正、型法准确、重心平衡、舒展柔和。
重 点 :打好形体基础
第二阶段 熟练阶段
动作要求:
上下相随、运转圆活
特别应注意重视腰和臂的旋转,以腰为轴带动四肢。
重点:
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规格,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第三阶段 自如阶段
动作要求:
以意导体、分清虚实 、
以气运身、气力相合 。
重点:
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动作的自然结合。
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可归纳为“松”、“沉”两字。“松”是身体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杨氏太极拳的战术有十三式,即掤、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定,指中心平衡。前进后退,指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此外还有招架、击退、按、推拉、劈、肘、肩等。
第一式:起势
第三式:白鹤亮翅
第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要点: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委屈。
第四式:
左右搂膝拗步
要点: 歉收推出势,身体不可前仰后俯,要松腰松胯。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
第七式:
左揽雀尾
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
第五式:
手挥琵琶
第六式:
左右倒卷肱
要点: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撤拖泥带水不可直向回抽,参转体仍走弧线。
第八式:右揽雀尾
第九式:单鞭
第十式:云手
第十一式:单鞭
第十四式:双峰贯耳
第十三式:右蹬脚
第十二式:高探马
第十五式:转身左蹬脚
第十六式:左下势独立
第十七式:
右下势独立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第十九式:海底针
第二十四式:收势
第二十三式:十字手
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闭
第二十一式:转身搬拦捶
第二十式:闪通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