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水平五(高一年级)发展体能的方法
课的设计
目 录
目 录
一、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重视学生体能方面的差异,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线,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的专项体能,营造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小骨干带动,组内互帮互学,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体能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必修选项教材,篮球又是在校园内普及率极高。又是当今世界上开展最广、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因其对抗性激烈、技战术复杂、体能消耗大,能有效提高速度、力量、灵敏和耐力等素质,增强内脏器官功能,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着显著效果。
以体能教学为主线,关注学生在个体差异,加深对体能的正确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由于练习方便、简单,适合作为终身体育的锻炼项目。
三、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为本单元第一次课,授课对象为高一男生选项班,人数40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大多数同学运动兴趣浓厚,但各项体能才刚刚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个体差异,教学上对待差生在练习中适当放低了要求,体现了区别对待原则。采用首尾呼应讲解、示范、分解、纠错和竞赛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通过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技能目标:使90%的学生了解篮球场的线和区域,使75%以上学生能初步掌握体能练习里的每个动作要领,并在练习中能正确加以运用3-5次以上。
(二)体能目标:通过练习,使85%的学生发展灵敏、协调、速度和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在快速奔跑中传接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相互鼓励,体现出合作成功的喜悦。
五、重难点
五、重难点
重点:动作规范,用力顺序正确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任务分析
六、任务分析
学习者热爱运动,已经完成了5个课时的体能课,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力量、速度和耐力在前几节课的练习中,也完成的较好,完全可以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七、环境分析
七、环境分析
本节课授课地点在莆田第五中学,该校坐落于市区凤凰山麓,南湖之滨,体育场地设施配套比较完备,但在室内篮球馆上课,声音清晰,器材齐全,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安排这个教学内容,无任何影响。
八、教学过程
八、教学过程
(一)开始热身部分
采用教师带领沿线慢跑的方式组织热身,在慢跑的同时进行反应模仿游戏导入,让学生在做好上体能课的身心准备。
八、教学过程
(二)学习提高部分(或基本部分)
1、通过学习各种脚步练习,加以组合,让原本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效的达到协调性教学目标。
2、通过超重3kg篮球胸前传接球练习,运用技术力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增加球重量的同时安排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达到上肢力量耐力的教学目标。
3、拓展超重3kg篮球胸前传接球练习,在脚下增放波束球来提高难度,在控制好平衡的情况下进行传接球练习,提高练习密度。
八、教学过程
(三)整理恢复部分
1、通过听音乐和波束球互相按摩来进行深度放松,使学生在倾听中从兴奋状态恢复安静状态,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2、通过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九、教学效果预计
九、教学效果预计
1、预计65%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本课所学的动作技术。
2、预计本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中上,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40次/分左右,练习密度为60%左右。
十、教学策略
十、教学策略
本次课在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情境等,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音箱设备,使用了游戏法,讲解法、示范法,诱导练习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
十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
十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
1、协调性练习会枯燥无味,每几个简单练习后安排一个复杂练习,来提高学习兴趣。
2、力量耐力练习中,可能会出现手臂太酸坚持不下去,采用比赛的方法,来忘记肌肉疲劳问题。
十二、场地器材布置回收
十二、场地器材布置回收
篮球馆一个,篮球3kg实心球8个,波束球20个,音箱一套。
交流合作,
谢谢聆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