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遵循“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的课程性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体育课程中健康素养、习惯素养、知识技能素养、社会适应素养的培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认知目标:
95%学生能说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的动作要点;
技能目标:
约70%的学生能初步做出换手运球、跨步、侧肩的基本动作,30%基本掌握技术动作。通过素质练习,锻炼学生大腿、小腿、手臂等力量。
情感目标:
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在素质练习中磨练自己的吃苦耐劳意志品质,通过学习模仿,发展学生的判断、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95%学生能说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的动作要点;
难点:
约70%的学生能初步做出换手运球、跨步、侧肩的基本动作,30%基本掌握技术动作。通过素质练习,锻炼学生大腿、小腿、手臂等力量。
教学内容:
从教材地位分析:
篮球运动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性最高的球类运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篮球运动的基础动作,是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运球突破技术,通过这项技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篮球运动,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习惯素养。
从教材特点分析: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具有动作迅速、隐蔽突然、易与其他运动衔接,对球的保护好等特点。通过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对手防线,造成威胁,是篮球不可或缺的技术动作,学习这项技术,有效的加强了体育知识、技能素养。
从技术角度分析:
变向运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以及利用这一技术摆脱防守而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培养超越对手的勇气与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素养。
学生情况:
学生: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4班、5班男生20人。在这一阶段的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发展快,但力量淡薄、容易疲劳,会导致技术动作学习不到位。所以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法,注意启发诱导,并通过学生间的互学、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在个人方面,因为学生发育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所以要注意学生分组,以及练习时学生力道的体现,避免受伤。
课程: 本次课为本单元第三次课,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行运球以及初步尝试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要领是:(右手变左手为例)运球前进中,右手按拍球的右后上方,使球从自己的体前右侧反弹到左侧前方,同时右脚蹬地向左前方跨出,上体左转,用肩保护好球,换左手运球,向前推进。该技术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控球能力,还需要手脚的协调配合。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变向换手,侧肩护球;难点为:手脚配合,通过重难点要体现体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增强集体意识,锻炼敢于突破自己思维,加强社会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等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导入部分:
队列队形练习,有效提升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素养。 2.热身与熟悉球性部分:
采用绕场慢跑,徒手操,各种形式的熟悉球性练习。不仅起到了热身的目的,熟悉了球性,培养学生锻炼热身的习惯素养,同时学生体会了按拍球的左右上方能使球右左变向的道理,为本课学习内容“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奠定了基础。
实践与提高部分:
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分解到完整,由自练到比赛,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因此,在内容的布局上采用了原地跨步侧身护球(分解动作)——原地跨步侧身护球(自主练习)——原地上一步体前变向换手练习(分解动作)——原地上一步体前变向换手练习(自主练习)——行进间运球3-4步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绕过障碍——快乐传递游戏(巩固提高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这样的设计与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素养。
4.素质部分:
采用简单、有效的练习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健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根据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特点和学生的篮球技术基础,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变向换手,侧肩护球;难点为:手脚配合。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 教学手段:分层教学、竞赛游戏。 技术准备:场地2块、篮球21个、跑道1条、标志物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