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变向运球”
指导思想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贯彻“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认知能力,从体验运动乐趣是感受成功的喜悦的来设计本课。学习篮球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感受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本篮球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水平五,本单元设为4次课,本次课为第1次课。篮球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篮球运动中,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基础的技术之一,掌握并在实践中合理的运用运球技术是摆脱对方进行有效进攻的基本手段,特别是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篮球比赛能力,从而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对发展学生协调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有着重要功能。本节课教学重点:变向时降低重心,转体探肩,跨步突然。教学难点:运球速度和运球时观察场上的情况。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的学生,教学人数为50位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学生普遍能吃苦,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力量等素质都比较差,但他们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使学生明确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技术,能说其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85%的学生初步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下肢力量等身体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相互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参与不断进步。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解示范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及动作表象。
循序渐进法:通过学生的集体模仿,辅助练习,自主体验,相互合作等练习,使学生 由浅入深的体会技术要领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学法
体验练习法: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体验练习,从中寻求正 确的答案。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纠错,并在学练中积极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发现出 自己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
教学程序
开始热身部分(8—10’)
课堂常规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课的常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安全性的意识, 并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热身跑,分成两组一路纵队围着篮球场边线跑4圈,然后听教师信号后双手拿球。
3.自编球操(4×8拍)。
4.球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跑,球操和球性练习不仅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活动各关节热身效果,防止后续的运动损伤,而且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并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
(二)学习提高部分(25—30’)
1.教师讲解示范行进间运球动作要领,提示要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脑中进一步建立动作的表象,并知道容易出错的地方,在接下去的练习中注意改正,提高动作完成质量。
原地练习
①原地无求模仿练习
②原地有球练习
方法:学生先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原地无球体前变向换手转体探肩跨步的模仿练习,然后再进行原地有球体前变向换手转体探肩跨步运球的练习。
设计意图:
体会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时降低重心,跨步突然,转体探肩的动作。
两人配合变向运球:
一人当桩,一人变向运球练习。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要领
三环运球换手变向练习:
在罚球线位置,中圈位置放置呼啦圈,利用呼啦圈进行连续 运球练习,在转弯处做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设计意图:
初步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体会手脚协调配合,行进间手控球能力。
自主创设过障碍物接力比赛
方法:
将学生分成4组,在上一练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两个标志桶,给他们规定区 域,让他们自主创设讨论,将标志桶与呼啦圈进行重新组合摆放位置。然后教师组织每组学生进行过自己组摆放的障碍物的接力比赛。每个组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分别面对面站于端线,当教师发信号,每组一个同学从端线出发,依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绕过自己摆放的障碍物,到对面端线与下一个同学交接球,然后下一个同学出发,以此循环,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完成接力。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共同进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控球能力,增强学生的全身素质 。
(三)恢复整理部分(约5’)
1.由老师领做放松。
2.教师小结学习情况,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宣布下次课的内容并布 置课后身体素质练习。
3.布置值日生收拾场地器材和师生再见。
设计意图:
放松肌肉,舒服身心。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激发他们后续学习的积极 性。培养学生善始善终和爱惜公共财产的意识。
场地器材布置
篮球场一块,篮球53个,标志桶8个,小标志5个,12呼啦圈
预计教学效果与运动负荷
预计本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中等,最高心率135-145次分;平均心率110-130次分;练习密度为35%-40%。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
问题一:运球变向时蹬跨,转体探肩慢,护球不利。
预防与解决方法:原地做运球变向和蹬跨、转体探肩动作。
问题二:
运球过高,直腿运球重心下不去。
预防与纠正方法:让学生行进间运球摸地板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