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行进间运球》
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本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主要教学目标,合理把握教学的自由度,给学生较大的学、练空间,让学生能够以主体的心态参与到活动的尝试与体验中来,发自内心地感受参与运动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真正成为交流情感,体验快乐的地方。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的篮球教材内容,通过学习篮球能提高其自信心,学会调节情绪,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其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它能全面锻炼身体,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想要打好篮球,运球是最基本的,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手腕手指动作,教学难点是手眼身三配合、运球节奏。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总体素质情况良好,各学习小组都有体能相对较好的学生,还有部分体能一般,但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龙头作用,鼓励和带动一小部分相对能力较差的同学。在进行“运球(过河)”游戏时,给学生一个创设自己、展示自己的想象能力、模仿能力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心情愉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体验篮球的运球动作,感受篮球活动的乐趣。
技能目标:
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使50~60%的学生能在不看球的条件下运球,发展灵敏与协调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不惧困难、敢于展示自我,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信,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学法与教学重点、难点
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直观式、诱导式进行教学,以游戏比赛穿插在篮球运球技术教学之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参与学练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腕动指压
教学难点:
手眼身三配合、运球节奏。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游戏法、指导与纠错法
教学手段:分组练习,合作学习,展示、评价与纠正
教学资源: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和高一年级的学生。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游戏找朋友:围绕各队标志物慢跑,听老师报号,学生对号找朋友。
徒手操及各关节活动
准备部分:
熟悉球性练习
绕球(颈部、腰部、膝部,跨下)
2、双手抛接球击掌练习
3、水平指拨球练习
4、复习原地运球
a、原地运球
b、换手运球
c、看老师手势运球
(三)基本部分
1、行进间运球
(1)教师讲解行进间运球动作要领:向前运球时,按拍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的前侧方,跑动的步伐要与球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手臂的动作与原地运球相同。
(2)重点:运球时能根据运球方向准确地接触球的部位
(3)难点:手对运球的控制能力及持续性
2、运球(过河)游戏
参赛队员前后站好并分别踩在呼拉圈上, 最后一位队员先进入前一位同学的圈内,然后将自已的圈依次向前传给第一位同伴,第一位同学向前“搭放”呼啦圈,然后踩上去, 第二位同学则踩到刚才第一位队员踩的呼拉圈内...
(四)结束部分
1、音乐伴舞《让我们荡起双桨》
2、小结
3、归还器材
4、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