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3-03-28 20: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设计
教学价值和意义
通过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快捷反应等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和运球的应变能力;由该技术动作衍生出的组合技术练习、集体配合,又可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和协作意识。
教材分析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水平五高一年级篮球教材中一项较基础、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运球突破能力和手控制球能力的一项简单实用的篮球基本技术之一,也是篮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过人技术之一。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运球的重要意义,规范其技术动作,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掌握和运用运球技术,同时又要与传球和投篮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牢记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运动,既要靠娴熟的个人技术又要靠集体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从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本次课是单元计划的第一次课,在行进间运球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掌握变向换手、转体、蹬跨的动作。
学情分析
在运动技能掌握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运球基础和控球能力,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与兴趣动力,但小学阶段的学习以拍球和游戏形式为主,对技术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不明确,常出现基本技术和基本姿态不正确、低头看球等错误动作;相比较而言,高中阶段的运球技术更注重技术的规范性,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身心发展方面,高一年级学生在速度、柔韧素质方面有较大发展,活泼爱动,模仿能力强,学动作较快,可塑性强,勇于表现,有较强的好奇心、表现欲、求知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硬性保障;但力量、协调等素质较差,学习持续性不强、易浮躁,技术学习稳定性差,学习动作不容易定型,容易出现反复错误,容易按照自己习惯的动作练习,课堂上可加强学生的力量练习,耐心指导学生强化技术动作。在兴趣爱好与学习习惯方面,男同学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女同学则在教师引导下,有部分同学会主动参与到其中,但个别学生会有怕脏怕累的心理,学生的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多督促,及时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建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概念和动作过程,知道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运用的时机与锻炼价值。
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与练习,8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能够做到按拍球的部位准确,变向时重心降低,转体探肩,蹬跨突然,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力量等素质。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和与他人配合的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拍球部位及转体、蹬跨;
难点:
变向时身体重心的控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材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尽管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是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与控球能力要求较高,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篮球技能习得规律,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这样考虑:导入与热身阶段,利用篮球场做为变换姿势慢跑的路线,既让学生在充分活动了身体又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篮球场地的相关知识;通过熟悉球性的练习,培养球感,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课的基本部分,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采用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体现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规范和强化正确的技术动作,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同时为主教材的学习做铺垫;教师通过设问:行进间运球时遇到障碍或防守队员时怎么办?引出主教材——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学习体验阶段,通过原地V字换手运球——换手运球转体探肩——换手运球转体上步等分解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掌握了按拍球的部位、转体探肩、蹬跨,即解决了本次课的重点;通过两人一组的配合练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将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与传球、投篮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牢记篮球是一项集体性运动,既要靠娴熟的个人技术又要靠集体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课课练环节,摒弃以往枯燥的、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利用篮球将已学的其他技术动作结合起来,丰富练习形式,使学生始终沉浸在积极的参与中,不仅提高学了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场地器材
篮球40个、定位垫40张、小贴纸40张。
运动负荷与预计效果
预计学生平均心率为120次分,练习密度约48%,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不断进步中获得自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