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按照《体育与健康》的要求,结合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以运球上篮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弹跳、协调性等素质。在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思考,尝试体验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
通过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学习,使90%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运球上篮技术;
通过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的教学和练习,提高学生弹跳、耐力、协调、灵敏素质;通过HIIT间歇性体能练习提高学生的上、下肢力量;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内容
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
HIIT间歇体能练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节奏步伐与上篮相结合的技术动作。 教学难点:
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技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
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女生篮球技术基础较薄弱,于是采用分层、合作教学练习,加入游戏、一对一对抗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从学生具有易兴奋、易疲劳,也易恢复、表现欲强等生理心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安排练习次数和间歇时间,注意控制练习密度和强度,在学练过程中,提高上肢力量、弹跳、耐力、协调等素质。本节课的篮球操和各种形式的运球上篮学习均以“篮球”为主线展开活动,力求和谐统一。
教法基本策略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各组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篮球运球上篮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注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在教学的项目难度上设定了不同的层次水平,让学生都能参与练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注意安全:
在教学准备中充分考虑安全因素,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强调安全事项,关注身体不适的学生。
教学顺序
课堂常规(队列)→球操→慢跑、球性练习→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学习(原地、阶梯、模拟、上篮、行进间)→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分组分层、合作学习→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成果展示→HIIT间歇性体能练习→小结
预计运动负荷与目标
预计本次课学生的平均心率135±5次/分,练习密度为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