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我校探索合班分项教学模式,把民俗传统项目──“舞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材分析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奋发向上的象征和标志。钱其琛同志撰写的《深刻开展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文章中指出:“从更为深刻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舞龙需要运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而无法运用单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在这种集体合力中,如果单个人的力量不能融入整个集体的节奏中去,所有人都会招致失败;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舞龙是一项体力和智慧同时投入的表演活动,为了体现“龙”的神韵,在龙头、龙尾和各节龙身之间舞动时要配合默契。这节课,我们将复习原地“8”字舞龙、学习单膝跪地“8”字舞龙的基本技术及自主探究舞龙造型基本动作。
“8”字舞龙动作要求运动员将龙体在身体左右两侧交替作“8”字形环绕的舞龙动作,可快可慢,可原地,可行进,也可利用人体组成多种姿态,多种方法作“8”字形状舞动。单膝跪地“8”字舞龙动作要求:龙体运动的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单膝跪地要统一,舞龙要突出速度、力量;每个动作左右舞龙各不少于3次。
三、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单膝跪地舞龙的动作方法及初步掌握舞龙造型动作的技术要领。
2、80%以上的学生能在舞龙过程中做到动作协调配合、手眼身协调配合。
3、学生在练习中能不怕脏、不怕累,练习积极认真,能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4、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龙体运动的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单膝跪地要统一。
难点:
龙头,龙身,龙尾的协调配合。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掌握方法—充分运动—合作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将学生由知识的传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在本课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合作讨论,教师指导,实践运用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2、布置本课内容
3、绕场慢跑(多种舞龙动作徒手跑)
基本部分
1、复习徒手原地“8”字舞龙。
2、持龙练习原地“8”字舞龙。
3、新授单膝跪地“8”字舞龙动作
4、舞龙造型动作探究性学习
5、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教学创编与演练
结束部分
放松及课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