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9张PPT。 天若有情天亦老 ----咏史怀古咏史诗: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作咏史诗。咏史诗咏史诗的主要情感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是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昔胜今衰、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北齐二首(李商隐)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二是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资政道。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咏史诗的鉴赏要点: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怀古诗的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胜——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
意象: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 今昔对比 借古讽今 即事议论
思想感情:吊古伤今 昔盛今衰 怀才不遇
风格:雄浑壮阔 含蓄沉郁咏史诗主要表现手法
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如何鉴赏诗歌典故:(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西 塞 山 怀 古刘禹锡 学习目标:
①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背景链接: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风光桂花桂花仙 境仙 女弄 玉兰 花.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诗歌大意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赏析课文 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1、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3、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4、手法:对比的手法。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2.感今: ???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感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Jí)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小结: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 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阅读刘禹锡的《乌衣 巷》 和《石头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石头城》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
营造的两座楼阁。(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总结归纳:
1、由本诗看出,怀古诗一般是先写————,后抒发作者的———。
2、怀古诗是以————、
————、————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的特点是多写————,且多用——。历史史实情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古人往事典故课堂总结与板书设计 怀古 :
点:王濬灭吴
面:人世几回伤往事 感今:
兴亡的决定因素:
人事而非地形
渴望四海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西 塞 山 怀 古刘禹锡粤教版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 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诗歌欣赏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他以二十七岁英年离世然已成绩斐然.学生结合“并序”了解本诗的背景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诵读品析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
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波声小。 本诗前四句,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分析刘郎:汉武帝——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比喻
象秋风落叶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夸张、前后对照
显示时代更迭的倏忽繁华荒凉物是人非,萧条冷落对比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只剩下虚幻的马嘶。可是,“夜闻马嘶晓无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这几句诗是如何怀古伤今?表现了什么?这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表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作者这四句是写金铜仙人的“观感”,感受这几句诗的艺术魅力。史实 想象 作用金铜仙人为汉武帝
时建造,矗立在神
明台上,魏明帝时
被拆离汉宫,后因
“重不可致”而被留
霸城,传说“金狄
或泣,因留霸城。诗人将“金狄或
泣”的传说加以
发挥,在金铜
人身上注入自
己的思想感情。将物和人,历
史和现实融为
一体,幻化出
美丽动人的艺
术境界
“魏官牵车指千里,
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
描写了哪种事物?
表现了它怎样的情感?金铜仙人————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作者如何表现
这种情感的?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客观:拆铜人离宫。主观:心酸悲惨侧面落笔正面描写愁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拟人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道路遥远,远离之悲,不堪忍受气侯恶劣实际指心悲,表现出对长安和汉宫的深切依恋,新奇巧妙而浑厚凝重。作者描写金铜仙人辞汉时的感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请指出哪些词最能体现金铜仙人的情感特点,好在哪里? “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及悲伤之情生动地显现出来,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第一人称抒发了铜人的情感:孤独思旧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 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 又婉曲地显示了 “物性”。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教师小结:
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借景抒情往往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请分析本诗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秋——肃杀
兰——衰
道——萧条
天——无情
月——荒凉
波——声小
以悲景衬悲情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 “咸阳道” 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离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 独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 ,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衰兰天若有情天亦老写情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 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作者)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无情名句欣赏:咏史:刘郎——秋风
夜马嘶——晓无迹
桂、栏——土花碧本诗思路总览:比喻夸张对比韶华易逝,
人生难久。描写:魏客
酸风、射眸
汉月
泪如铅客观主观用典比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离宫时的凄婉情态借景抒情:秋——肃杀
兰——衰
道——萧条
天——无情
月——荒凉
波——声小拟人拟人对比恨别离情。内容总括: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和身世之痛。本文艺术手法总结语中含情,寄寓深刻:写兴亡的感慨,实际也寄寓了诗了自己仕途无望,离开长安时的痛苦。
拟人手法:把金铜仙人写得有情有义,悲怆忠义。
摹写神态: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比喻奇特:铜人铅泪,表现对汉宫故主依恋,人和物结合,构想新奇独特。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知识点:李贺的诗风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他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他被称为“诗鬼”。课外作业:鉴赏学习李贺下首咏史诗。
咏怀二首(其一)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明妃曲(其一)——王安石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 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yan氏zhi。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明妃曲》作于宋嘉祜hu四年,王安石时任江东提点刑狱。此时的他有际遇不佳,不为人知的感叹,遂写下寄寓深远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昭君一出场,泪湿春风,低回顾影,满含悲戚,自己也觉得“无颜色”。然而即使如此,尚且惊得“君主不自持”。写昭君的美却从她的“不美”之时落笔。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眼泪和悲哀消减了她的容光,她会更加美丽动人。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汉元帝由于失去了平生从未见过的绝代美女而勃然大怒,他把愤怒一股脑儿倾泄到画师毛延寿的身上,杀掉了毛延寿。一个荒淫无耻、愠yun喜莫测的昏君形象,寥寥几笔就被勾勒得惟妙惟肖。接着作者轻轻一笔点出:像昭君这样的美人,任何画家的传神之笔都是拙劣的、无法描绘的,所以杀掉毛延寿实在是一大冤案。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昭君思念汉朝,穿尽了汉朝带来的衣服,还托人探问汉朝的消息。但年年鸿雁飞来,汉帝却没有一字一句的问候,突出了汉帝的寡恩。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家里人给她传话说:好好在匈奴生活吧,不要再痴想了! 想当年阿娇倍受宠信,被打入冷宫后,虽与皇帝近在咫尺,也不能再见一面。可见你即使在汉朝,也还是失意。失意在南在北都一样啊!
诗人借家人劝慰的决绝之词,揭露了朝廷的黑暗,宫廷的冷酷,抒发了人生失意的感慨。
主题特点: 首先,此诗借昭君故事寄托人生失意的悲哀,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影响深远。
其次,此诗从为毛延寿翻案入手,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建帝王,见解深刻。
内容和手法特点:第一,作品虚实并举,刻画了一个气韵生动的王昭君形象。泪湿春风,低徊顾影,著衣、寄雁四句是正面实写;第四、六句是侧面虚写。
第二,翻案大胆,议论精警,显示出作者的独立见识和敏锐思想。
第三,本诗并未作步步相连的
平铺直叙,而是将不同时空中的
图景剪辑在一起。把全诗分为四
层,展示了四个时空中的画面。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谢谢!谢谢大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