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基础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
篮球基础理论知识
设计理念
本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特有运动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从而提升技能技术,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学练的欲望和兴趣;以解决篮球运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比赛,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篮球技能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合作创新精神,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增强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体验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并能够处理日常的各个规则及场地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解决日常问题带来的愉悦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篮球作为中小学推广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极强,学习兴趣很高,他们很希望能通过这项运动展现自己的能力,吸引同伴的眼球。高一年级学生不仅在小学时候已经初步学习了篮球的基础技术(当然除了个别学校没有条件开展这项运动的学生),而且在初中整个三年内又把篮球技术升华了一遍。在这以来从没有进行过理论知识上的学习,通过本课来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提升运动技能技术。现阶段媒体上对篮球运动的推广运作比较广泛,如美国职篮,中国的CBA篮球联赛等,篮球市场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群体,由于篮球运动的开展又比较容易,不管是在基层或在学校只要有一个篮筐和一只篮球,所以在高中阶段有必要让学生参与理念上的学习,更好地为提高篮球水平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裁判手势学习。
难点:裁判手势的动作要领。
教学课时 本教学内容共设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法选择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分别采用了:
讲解、示范法:在裁判手势学习中教师通过各种手势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直观法:通过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各种的教学手段按照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如此设计,让学生在逐步实践中得以锻炼,实现技能目标,解决重难点。
教学过程
1、游戏:十指健康操、师生传接球。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学习篮球运动的起源及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4、学习篮球运动的特点及健身意义 5、学习篮球场地器材 6、学习裁判手势(队员号码)(学生展示), 7、观看姚明比赛精彩集锦。 8、整堂课回忆巩固,布置作业。 9、宣布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