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案(表格式)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案(表格式)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3-05-04 10: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运球是水平五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篮球运动的基础,其内容简单、趣味、实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球的落点、转体探肩的技术动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突破上下肢协调和控制支配球这一技术难点。为教学竞赛和提高学生篮球兴趣以及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高一年级三班已经学习过行进间运球,具备一定的篮球运球基础;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练,90%的学生能说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名称;80%的学生能做出转体探肩,以及变向后球能落在侧前方;60%的学生能在实战比赛中灵活运用。
2、发展学生灵敏、速度协调与上下肢力量。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特色
1、实战出发,层层推进。首先,通过一人一组上步换手运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球的落点;其次,在两人一组的练习和四人一组的练习中,创设真实攻防情境,逐步解决学生转体探肩和降重心不明显的问题。再次,通过八人一组的实战练习,使学生体验在紧迫的比赛中完成技术动作,同时解决学生蹬地加速不明显的问题,以及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最后,通过折返跑的游戏,发展学生竞争意识,为他们良好的体能打下坚实基础。本课通过教法、学法的层层推进,逐步突破重难点。
2、互助互学,组织有序。通过让教师和学生在各个环节的示范,以此启发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要领,然后再让学生随口诀一起学练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乐在其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的应用充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的目标。采用小组结伴的形式,加强学生间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3、巧设场地,高效课堂。场地采用两个篮球场,在开始部分成四列横队,然后在两人一组和四人一组的练习中采用错位站立,充分利用场地空间,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减少安全隐患。整节课球始终能够应用到教学中,最后折返跑环节,即合理利用了场地,又达到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 一、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二、体能游戏:折返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练,90%的学生能说出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名称;80%的学生能做出转体探肩,以及变向后球能落在侧前方;60%的学生能在实战比赛中灵活运用。
2、发展学生灵敏、速度协调与上下肢力量。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课的结构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与要求 运动负荷
教学步骤 组织与要求 练习次数 练习时间
准备部分 6’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热身跑及脚步移动; 5、球性练习。 1、师生问好; 2、宣布内容与要求; 3、师生同做。 组织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快、静、齐 1 1 6’
基本部分 36’ 一、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重点:球的落点 难点:转体探肩 1、一人一组上两步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 2、一人一组转体探肩练习 3、一人一组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 4、两人一组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 5、四人一组连续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 6、4V4半场实战比赛 组织:成四列横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 1、注意力集中,动作连贯 2、互相帮助,及时纠错。 20 10 10 10 15 1 4’ 3’ 3’ 5’ 11’ 6’ 4’
游戏:折返跑 方法:在15米的距离里进行折返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次数多者胜。 要求:在折返时,必须手触边线。 教师讲解方法和规则; 2、学生练习。 组织: 要求: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2
结束部分 3’ 1、放松身心; 2、课堂小结; 3、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1、教师领做; 2、对本课进行评价; 3、组织整理归还器材。 组织:成扇形状 要求:呼吸自然放松,使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心率状态。 1 3’
场地器材 篮球场两块 篮球33个 预计运 动负荷 练习密度:48%
安全措施 1、充分热身; 2、充足的练习空间,采用规范的标志物; 3、加强纪律观念,服从老师的管理和调配,认真执行课堂常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