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久跑》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充分注意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练习与比赛中,达到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的目的。
教材分析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耐久跑是一种较长距离的周期运动,既要求一定的速度,又要能跑的持久,属于田径运动中的中长跑项目。在初中阶段,耐久跑是发展心肺功能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有效手段。经常进行耐久跑锻炼,不仅可以发展一般耐力水平,还可以培养顽强、坚毅的心理品质,而且对于消耗身体多余的脂肪有直接功效。高中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平时学习负担过重,锻炼时间较少,耐力素质普遍比较差,需要提高学生一般耐力水平,改善学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耐久跑项目,使80%以上的学生学会正确的跑姿,掌握途中跑的呼吸节奏,了解克服“极点”的练习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基本掌握正确的跑姿和呼吸方法,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同时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为水平五。高中阶段的同学,活泼好动,有较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意志品质和耐性较差,对于耐久跑这种单调和枯燥的运动项目,兴趣不大,加上以前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同学们对耐久跑有些误解和抵触情绪。有些同学还一直认为,发展耐久能力和提高心肺功能,只有在操场上“跑圈”的这种形式.耐久跑是初中阶段体育教学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耐久跑的练习,可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谈“长跑”变色,怕苦、怕累,不能坚持持久。那么,如何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耐久跑练习呢?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位学生的身体、生理、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从教法上 多下功夫,将枯燥乏味的教法变为灵活多样的趣味教学,使学生在心理愉悦中完成课的任务和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实效。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合作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责任感,从而加强团结合作的意识。 3.评价法:提高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感知获得进步的喜悦,调整与改进学习活动。
学法设计:
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加强对学生技能动作的指导,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3.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加强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
本课运用情景教学模式,采用“创设情景---导入---尝试---讨论----创造----练习----评价”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技术技能要领,提高耐力素质。
课的预计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教学目标完成好,预计课的密度在60%左右。平均心率为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