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竹竿舞》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课在《体育与健康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坚持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健身活动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民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对竹竿舞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加强交往,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我们的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教材分析
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傣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又称“跳竹竿”,舞者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简单易学,它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过程中享受美、创造美。将此项运动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耐力素质,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动作的节奏感,发挥弹跳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形成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将其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与创新能力,但对竹竿舞的节奏及跳法还很陌生,为了激发学生跳竹竿舞的兴趣,我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一些关于竹竿舞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体育课教学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竹竿舞的各种跳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跳竹竿舞的乐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跳竹竿舞的名称以及历史的由来与动作方法,进一步学会其动作方法。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掌握敲竹竿的节奏;85%以上学生能掌握竹竿舞的动作,学练积极,发展下肢弹跳能力、灵敏素质和感受竹竿舞的魅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和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有良好的团结进取团结进取精神。
学习目标
1、发展协调灵敏素质、提高节奏感。2、初步了解并学会1——2种“竹竿舞”的节奏和跳法。3、产生对“竹竿舞”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互相学习、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竹竿舞的敲竿与跳竿动作
2、教学难点:敲竿的节奏跳竿动作的灵活性与熟练性,以及敲竿与跳竿的配合
七、教学过程
本次课的内容是:快乐竹竿舞基础技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引思、探索、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要学、会学。根据不同水平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完善技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引起注意阶段(2—3分钟)即课堂常规;
、激发兴趣过渡阶段(7—9分钟) 1、兔子舞——学生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跳兔子舞。目标:充分活动全身各个关节,避免运动损伤。 2、根据老师分的小组以及分的知识点来进行讨论此动作的练习方法,以及了解竹竿舞发源背景。
(三)、传授知识阶段(13—20分钟) 学习竹竿舞基本舞步“跨垫步”: 1、徒手练习打竿节奏:掌握“开开-合合”的节奏。 2、叫学生上来和老师一起打竿练习节奏,下面的学生配合击掌击练习。 3、不打竿练习,将竹竿摆在地上组织学生在不动竿上练习。 4、组织两位学生打竿,其他学生在打动的竿上练习。 5、分四个小组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练习,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表扬鼓励,进一步鼓励学生可以创设更多种跳法,以及更多的摆竿方法。 6、开动脑经创设各种摆杆方法,小组展示。
注:以上练习均采用①教师提示;②学生分组,自主学练、相互探讨;③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讲评,练习。
(四)、身心放松及小结阶段(4—5分钟) 1、放松练习——静力拉伸练习 2、小结——师生共同分析上课情况,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组织学生整理回收器材,宣布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