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运动损伤处理》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中几种常见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懂得如何预防,并掌握临场的紧急处理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促进学生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体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且好胜心较强,情绪容易被激发,学习积极性容易被调动,因此,采用小组讨论的组织方式,对“体育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预防和紧急处理”进行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想象能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本节课《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正是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方针。面对初中的学生,掌握和运用本教材的思想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使我们的体育运动更有声有色。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掌握几种常见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办法。
技力目标:学会在运动中的相互帮助、相互协助及自我防护。
情感目标:树立终身安全运动的意识,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了解擦伤等常见的运动损伤和关节扭伤损伤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冷静处理运动损伤。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解示范法、启发诱导法、提问作答法、小组讨论法等,达到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
手段:主要应用多媒体及图片 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促进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问导入(约2分钟)
同学们欣赏一组短片,通过短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
2.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学习。
(二)学生讨论:
1.请同学们想想在你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运动损伤?
2.大家遇到的运动损伤都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们是怎么样处理的?
1.活动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填写组内问卷。了解学生对运动损伤的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运动损伤紧急处理的运用。
2.活动形式: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问卷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归纳。
4.教师针对问卷进行总结 同学们,体育运动强健我们的体魄,愉悦我们的身心,它代表了拼搏.荣誉.更代表了健康.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在体育锻炼中常会出现一些损伤,甚至事故,本节课我们将对此展开学习与讨论。
(三)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
1.活动目的。掌握运动前的预防措施,明确运动前做哪些准备,知道运动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要求。 2.活动形式。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教师给出讨论题目:为了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前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在运动过程中预防运动损伤有哪些基本要求。 4.在学生讨论、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补充、归纳和讲解。
1.提问常见的运动损伤有哪些。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针对学生回答归类。 3.教师结合生活和体育锻炼中的实例讲解擦伤、关节扭伤、骨折的概念和处理方法(将教材“相关链接”的内容结合擦伤和关节扭伤进行讲解),同时介绍体育锻炼中,几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环境。 4.组织学生观看止血方法、骨折处理和头部包扎的视频,并讲解。 5.教师徒手模仿教材中损伤的处理方法。 6.通过学习,教师请学生回答运动损伤紧急处理的相关问题。 7.小组进行模拟实践.对运动中出现的损伤进行包扎及伤口处理.并完成小组展示。 8.教师小结。(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进行)运动损伤一旦发生,需要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正确、有效的处理。此时一定要冷静、机智、高效地处理。冷静,是要求此时不慌张,要依然有章法,思维不絮乱,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安排的恰如其分。这样,就达到了紧急处理的目的。
(四)本课小结
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运动损伤预防的要求,运动中常见损伤的紧急处理,这三部分知识与技能是今天我们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预防运动损伤从我做起,规范学习行为,安全选择练习环境,明确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学习掌握常见损伤的处理方法,这些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要求,也是我们安全运动的要求。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 八、预计效果
90%的同学能了解体育锻炼中几种常见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80%的同学懂得如何预防,并教好掌握地掌握处理方法。
九、场地与教具
多媒体教室、体育教学课件。
组织
按照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同学曾受过哪些运动损伤上说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运动损伤的概述从身边的损伤说起,让学生感到损伤的重要性,学会预防操作的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以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很快掌握了常见运动的处理。最后,教师有效地进行了小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