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 太史公自序一、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 1、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史记》。
2、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
1、不朽巨著本纪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表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书
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世家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列传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2、人格高标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二、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时代的因素
家族的影响
自身的努力
前人的表率1、时代的因素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2、家族的影响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史官世家,先人才艺) 3、自身的努力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自幼攻读,青年漫游,在职博览)链接之一
《史记评林》:“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观之,则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陂,彭蠡之渚,含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疑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度,靡曼绰约,春妆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郁。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哑、高帝之嫚骂,龙跳虎跃,千万兵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 今于其书而观之,岂不信矣。” 链接之二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4、前人的表率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以孔子为榜样)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以前贤为榜样)三、是公允的历史实录,还是一家之言?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课件63张PPT。哲思短章
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己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赏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加于别人头上。它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那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从自己的角度替别人考虑,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别人一定也不愿意接受,那就不要施加于别人,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做人信条。修身名句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赏读: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接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摆脱。孔子承认人都追求富贵,而厌恶贫贱。这样的好恶没有什么错,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强调富贵和贫贱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取舍。也就是“取之有道”和“去之亦有道”。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温孔子的这段话不能不让人感慨系之。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 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2.写作背景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任太史令后,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以实现父亲的遗愿。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手写作《史记》。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序中叙述司马氏的家族历史,司马谈父子的生平经历和写作《史记》的始末。3.文体知识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风讽讽喻指旨要旨豪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已矣助词,表陈述语气堕隳毁罔网搜罗失佚散失拂弼辅助俶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到恰逢女子出嫁符合,适合舒适,满足刚才,刚刚死最终,终于士兵终,完毕,结束终网搜罗迷惑,失意欺骗,蒙蔽无,没有论述编,讨论衡量,评定说,提起封禅封赏封闭土堆,坟疆界凭借,依靠把连词,来介词,因为用,用来到参与其事出奔逃亡愤懑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时事整理,归纳遗业坑杀,名词活用为动词 封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评定是非,名词活用为动词 像臣子;像父亲,名词活用为动词 把……当作准则,名词的意动用法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屈原放逐 著《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记叙了作者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著《史记》的始末,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了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主旨归纳提示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贬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判他著的《史记》,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抒发个人忧愤。提示 司马迁能写成《史记》,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太史公自序》中我们就能得知如下一些:提示 (1)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2)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
①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②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③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④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⑤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1.文本审美
【角度一】 司马迁的生死观
是生还是死。甚至于两千年后,我们都能透过这篇自序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受到的煎熬。生,意味着肉体的痛苦、人格的撕裂、灵魂的窒息;死,固然一了百了,但罪名不当,身份不显赫,且会被认为罪有应得,更何况家族几百年才出现的不朽机会也就永远地丧失了。【角度二】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示例】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人们树立了“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信念。所以一旦人们在可以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一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角度二】
【示例】司马迁把自己的一切许于《史记》,“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报任安书》)。他的生命只能为《史记》而奉献,若用于其他就是浅薄的“自私”。一般人只知“见义勇为”“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乃人生英勇壮举,有多少人能理解当时的作者弃小义忍大辱而著书自见的志向呢?忍辱负重是一种大无畏。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如果没有忍辱负重的坚韧,怎会有后来流传千古的美帝之名?“屈辱地站着”——无论多艰难,多困苦,多屈辱,都要站着。韩信以最大的冷静忍受着胯下之辱,因为他知道审时度势,他知道自己将来的抱负。在一切没有实现之前,他不能因逞一时之豪气而毁掉一世的成就。所以,他对屠夫的挑衅没有反抗地承受着。假如没有那坚强的忍辱,恐怕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就更不用谈他那成大业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了。他在忍辱负重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时的屈辱、误解,忍耐,不是懦弱,而是涵养的体现。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C.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D.以拾遗补艺
解析 A项“豪”通“毫”;B项“罔”通“网”,“失”通“佚”;C项“拂”通“弼”。
答案 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司马氏去周适晋 而子迁适使反
B.泽流罔极 罔疏则兽失
C.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每与臣论此事
D.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解析 A项分别为“到,去”,“恰逢”;B项分别为“无,没有”“网”;C项分别为“著述”“谈论”;D项均为“死”。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以达王事而已矣
A.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B.以其地为河内郡
C.垂空文以断礼义 D.汉兴以来,至明天子
解析 例句和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A项介词,凭借;B项介词,把;D项连词。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不得与从事 B.整齐其世传
C.故发愤且卒 D.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解析 A项指“参与其事”;B项指“整理,归纳”;C项指“愤懑”。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坑赵长平军 B.学者到今则之
C.诸侯之相王 D.父不父则无道
解析 B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欲以何明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B.显功名于虞夏
C.臣不臣则诛
D.浮于沅、湘
解析 A项和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D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
答案 A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贤圣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解析 司马迁并未对辩护一事感到后悔。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题。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论次其文 次:顺序
B.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C.厥有国语 厥:他
D.退而深惟曰 深惟:著述
解析 A项应为“编排,整理”;C项应为“才,乃”;D项应为“深思”。
答案 B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
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解析 “而”分别为①表修饰,②表顺承;“夫”分别为①表感叹语气,④句首发语词。
答案 A
10.下列对此段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解析 司马迁的感叹是对自己遭受不幸的慨叹,由此展开下文中的古人励志。
答案 A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8分)
(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经》《尚书》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是作者出于想表达他们心志的一种考虑。
(2)《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发泄愤懑而创作的。
(3)于是最终记述了陶唐以来的历史,直到武帝获白麟铸黄金为麟趾的那一年,而从黄帝开始。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②。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 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②堧垣:宫外的墙。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可以推断这里的“用事”,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
答案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②其意常在沛公也
B.①不来,且斩通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D.①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A项中的两个“其”字,均为代词,都可以解释为“他(的)”。B项的两个“且”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表示“将要”。 C项的两个“所”字,前是“所”字的一种常见的用法,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后一“所”与“为”字组合,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关系。D项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都是副词,都解释为“竟、竟然”。
答案 C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3分)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④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⑥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①②③三句都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品质:①“门不受私谒”可见他的刚正清廉;②说明他对邓通的怠慢无礼的憎恶,表明他的耿直忠正;③表明申屠嘉态度之果决,对礼法节度的重视;④是讲申屠嘉自己的意见不为孝景帝所采纳,而嫉恨晁错;⑤是讲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政治上的争权夺势;⑥是讲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显然这些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团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张不一展开的争斗,而与个人品质“刚毅守节”与否无必然联系。
答案 A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的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解析 B项中说“申屠嘉不顾皇上的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不符。
答案 B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陛下爱幸臣子.就可以让他富贵。
(2)文帝估计此时丞相已将邓通置于困境,便派使者带着符节去召邓通。
(3)晁错的宾客将此事告诉晁错,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进宫觐见皇帝,把穿门一事归于景帝的命令。
【参考译文】
丞相申屠嘉,是梁地人,他跟随高祖征伐项羽,被提升为队长。又随高祖征讨黥布,被任命为都尉。孝文帝在位时,申屠嘉为御史大夫。张苍被免去丞相职务,孝文帝打算任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丞相,但又顾虑说:“恐怕天下人说我因私情任用广国。”窦广国有才有德,品行很好,所以文帝打算用他做丞相,但考虑了很久,认为这样做不合适。而这时跟随高祖起义的大臣多数已去世,在世的又没有可胜任的,于是便任命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因他原来的封邑在故安,便封他为故安侯。
申屠嘉为官清廉正直,家门不接待私人拜访。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承受文帝的宠幸,前后赏给他的钱财累计万两。文帝还曾去邓通家饮宴,文帝对他的宠幸到了这种地步。当时申屠嘉上朝拜见文帝时,邓通常在文帝身旁,他看到邓通在礼数上有些怠慢放肆,不遵守君臣间的礼节。申屠嘉奏事完毕,乘机进言:“陛下爱幸臣子,就可以让他富贵。至于在朝廷上的君臣礼节,则不可以不严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申屠嘉下朝以后,端坐在丞相府,写了一道文书,命令邓通到丞相府来,若不来,就要杀头。邓通非常恐惧,便进宫告诉文帝。文帝对他说:“你只管前去,我即刻派人去把你召回来。”邓通来到丞相府,摘掉帽子,打着赤脚,叩头向丞相谢罪。申屠嘉稳坐在上座,故意不还礼,并斥责邓通说:“汉家的朝廷,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邓通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臣,竟敢在殿上戏闹,犯了大不敬的罪,应当杀头。吏士们,马上把他推出去斩首!”邓通吓得跪在地上叩头求饶,直碰得满头出血,仍然得不到申屠嘉的宽恕。文帝估计此时丞相已将邓通置于困境,便派使者带着符节去召邓通,并且向丞相表示歉意说:“他是我亲狎的臣子,您就饶了他吧!”邓通回到宫中之后,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点杀了我。”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后,孝文帝去世,孝景帝即位。景帝二年(前1),晁错担任内史,很受景帝的信任,地位尊贵,专权行事,许多法令制度都经他请求而变更,同时他还建议用贬降和处罚的办法削弱诸侯的势力。丞相申屠嘉自感被疏远,他的意见不被景帝采纳,因而怨恨晁错。当时晁错担任内史,他的衙署大门向东开,进出很不方便,就在南面另开一门。南面开门之处,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得知这一情况,想借晁错擅自凿宗庙围墙为门一事法办晁错,他上奏皇上,请求杀掉晁错。晁错的宾客将此事告诉晁错,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进宫拜见皇上,把穿门一事归于景帝的命令。第二天上朝,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晁错所凿穿的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外面的短墙,所以其他官员在里面办公,况且这又是我让他这么做的,晁错没有什么过错。”退朝以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真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报告给皇帝,结果反被晁错给欺骗了。”回到相府之后,因气愤吐血而死。朝廷给他加封谥号为节侯。
太史公说:“申屠嘉可算得上刚正有节操了,但是他却既不懂权术又没有学问,与萧何、曹参、陈平相比,就要逊色多了。”